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如画云岚西复西,梁溪几折入荆溪?舟师失道隔烟问,山鸟畏人穿竹啼。

【鉴赏】

这首诗是厉鹗乘舟从梁溪(在今江苏无锡)前往荆溪(在今江苏宜兴)途中的即兴之作。

梁溪发源于无锡惠山,起始一段是向西流去的。出发的这一天,溪上云雾缭绕,一路不绝。若是别人,也许要为眼界不开而懊恼生怨。可作者反而觉得雾里行舟,倒有一种特殊的诗情画意。沿途饱赏着自由舒卷、变幻无穷的云气,诗人好不快意。首句,“云岚”前着“如画”二字,既是惹人遐想的精妙比喻,也流露出诗人唱叹不尽的喜悦之情。而“西复西”则写出了行进的方向与溪上云气的绵邈,并为后面的“隔烟问”伏下一笔。

首句以空灵的笔触写舟行所见,次句则出以疑问语气,笔墨愈见空灵。“梁溪几折入荆溪?”揣摸语气,是诗人询问舟师:“梁溪还需经过多少道弯才能进入荆溪?”这一句问得好,使一个简单的诗句蕴涵了多层意趣:其一,此句含有两个河名,中间用疑问词“几折”和动词“入”字绾合起来,不但巧妙地交待了两溪相通的关系,点明题意,且给极易写得平直板滞的诗句注入了回荡不平之气;其二,问前途还需几折,说明已经过了不知多少折,写出了梁溪迂曲婉转之状;其三,因为梁溪十分曲折,溪上云雾弥漫,视野不开阔,被转懵了的诗人才去问舟师,表面写问,实则揭示了问因,同时又为下句“舟师失道隔烟问”张本。如此丰茸的笔意,却以问句道出,构思之妙,实在令人叹服。

三、四两句写舟师问道情状。按说经常往来于梁溪上的舟师,是不会“失道”的。说舟师“失道”,略带夸张,目的在于强调“西复西”之“云岚”是多么浓重,溪流是多么曲折。即使舟师真的“失道”了,在这种天气和水道中驾舟行驶,也不足为奇。奇就奇在他失道后并不知觉,经诗人一问,才恍然醒悟,醒悟了又回答不了诗人的问题,还要向岸上(确切地说是山坡上)人打探情况,用笔之曲,可谓奇绝。“隔烟问”三个字虽然语意浅显,但是从审美角度看,却能抵上一幅空蒙迷离的水墨画,让人玩赏不已。从章法上看,这三个字与首句的景色描写相呼应,行文针线绵密无缝。岸上人回答什么,诗人撇开不写,而摄取了一个细微的动态景色入诗中:安安静静地栖息在岸边竹林中的山鸟,突然受到舟师问道声的惊扰,啼叫着飞进竹林深处。这里人声、鸟声打破了静寂的川谷,给画面平添了喧闹的气氛和蓬勃生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境界是那样地和谐、清新、淡雅、美好,叫人心驰神往。

这首诗脱口而出,即兴挥洒,似不经意,却又匠心独运。诗的语言明快自然,质朴通俗,准确生动,收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艺术功效。诗中的主要意象便是首句的“云岚”。为了突出这一意象,诗人在章法结构上颇费苦心,先是赞叹它“如画”,接着写其绵邈,再通过自己的迷茫,舟师的失道,山鸟的惊惧,以虚代实,写出云岚的浓重。结穴处则将人、烟、鸟、竹(当然还有山、水)有机地组合到同一空间,成功地描绘出一幅湿漉漉、雾蒙蒙的江南水乡行舟图。形象鲜明,情趣盎然,不失为一篇妙品。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彷徨
彷徨
鲁迅
立即阅读
飘(英)
飘(英)
玛格丽特·米切尔特
立即阅读
帝国飘摇
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立即阅读
尔雅
尔雅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聂济峰等
立即阅读
华人必备知识
华人必备知识
立即阅读
易经
易经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