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兹地三年别,浑如未识时。路穿台榭础,井汲髑髅泥。生面频惊看,乡音易受欺。烽烟一怅望,洒泪独题诗。

雪片降书下,嘉禾独出师。儒生方略短,市子弄兵痴。炮裂砖摧屋,门争路压尸。缒城遗老入,此地死方宜。

间有生还者,无从问故宫。残魂明夜火,老眼湿秋风。粉黛青苔里,亲朋白骨中。新来邻里别,只说破城功。

【鉴赏】

清兵进驻北京后的第二年,即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在大举扫荡江南的进军中,经过激战,攻陷了浙江的嘉兴城。诗题中的“乱后”,即指这次清军破城之后。这是作者在乱后不久,重经嘉兴故地时,看到伤心惨目的残破景象,写下的真实的记录,堪称“诗史”。

这三首五言律诗,共同表现了对清兵屠城的满腔愤慨,充满了国家破亡的“黍离”之悲。但在具体描写时,却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组成了一曲沉痛而又凄凉的悲歌。

第一首写初到乱后的嘉兴时的所见。“兹地三年别,浑如未识时”,用时间上的强烈对比,来暗示战乱后的骇人变化。“三年别”,说明作者在三年前到过嘉兴(作者是浙江桐乡县人,属嘉兴府),那时战火还没有蔓延到这里,处于江南富庶之地的嘉兴城,还是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弹指之间,只三年时间,一场兵燹,就把一个好端端的嘉兴弄得面目全非,一点也辨认不出了。言词之间,这场战争的激烈,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惊人的变故,已经不言而喻了。起始两句,只是平平道来,明白如话,而其中包含的感情,却是极其强烈的。接着,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写战乱后的景象。一是房坍屋塌,市廛一片废墟(“路穿台榭础”)。不过作者并没有直写房屋,只是写了脚下的路,要从“台”(高而平的建筑物)、“榭”(台上的建筑物)的基础上通过,可见原有的街道已被倒塌的房屋堵塞,而“台”、“榭”也仅存基础了,全城的残破可想而知。二是被杀的人很多(“井汲髑髅泥”)。但作者也没有直说,只写从井中取水时,竟然打上了沾满淤泥的“髑髅” (du lou,死人头骨),而当初的杀人如麻、尸横遍地的惨象,已宛在目前。三是清兵占领了全城,并且欺压当地人民(“生面频惊看,乡音易受欺”)。“生面”,即陌生的面孔,此指清军占领者。“频惊看”,表现出惊讶之态,也含憎恶之意。进城后讲本地方言反而要受到欺侮,可见占领者之多,也可见他们的凶狠蛮横,气焰万丈,而亡国遗民的备受欺凌,也意在言外。这三方面战乱后的景象,作者写来极有层次,而且都委婉含蓄,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心情。于是,作者最后在怅然的眺望中,不禁十分悲伤,禁不住潸然泪下,独自悄悄地写下这些诗,来寄托自己的沉哀深痛。

与第一首的深沉含蓄不同,第二首却显得明白热烈,重点是追写当初的抗清斗争。开始两句仍用对比写法,用各处像雪片一样的降书,纷纷向清兵投降,来突出嘉兴的坚决抵抗。“嘉禾”,即嘉兴。“独出师”,指嘉兴秀才郑宗彝奋起领兵抗清之事。“独”字,清楚地表示出赞叹、褒扬之意,使诗意一扬。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却说,由于这些人是“儒生”和“市子”(意即市井小儿),根本不懂得用兵,策略不高明,表现出对他们的不满,又使诗意一抑。这一扬一抑,在明白热烈中,又颇具顿挫之感,十分有力。第二联中已经隐含不能取胜之意,因此第三联就正面写城破情形:清兵强大的火炮猛烈轰击,打得房屋倒塌,砖石横飞;在争夺城门的残酷战斗中,遍地压满了尸体。清兵于是乘势而入,占领城池。面对这无可奈何之势,“遗老”只有缒(zhui,系在绳子上放下去)城而入,以身殉国,一死了之。据作者自注:“城将陷,徐虞求(曾任吏部尚书,时已退休)先生独缒城入,死之。徐讳石麒,字宝谟。”诗的最后两句,就是指这件事。乍一看来,这首诗描写了当时轰轰烈烈的战斗情景,表现出人们抗击清兵入侵的坚强意志,在不能取胜时,也体现了必死的决心,对此,作者表示了由衷的赞扬之情。但深入体会,从“儒生”、“市子”和“遗老”这些文字中,也隐含着作者的叹惋,微露出对这些人短于谋略、不能成事的不满,流露出作者对嘉兴城破、神州陆沉的惋惜。

第三首写战乱后嘉兴的一片凄凉和自己的感慨。经过激烈的战斗和残忍的洗劫,城内的居民几乎被斩杀一空,所以诗一开始就是“间有生还者,无从问故宫”。“故宫”,即故室、故居。偶有逃难在外,躲过兵灾而生还者,到处打听,也找不到自己过去的住处了。特别是夜晚,只见到处游动着点点磷火,像死者的幽灵在飘荡。面对这样凄惨的景象,“间有” 的“生还者” (当然也包括刚来的作者)在萧瑟的秋风中,忍不住流下了心酸的眼泪。这四句,国破城陷,无家可归,鬼火明灭,秋风满城,乱后的萧索荒凉与阴森可怖,写得情景交融,十分形象。在生动描写的基础上,后四句又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故旧无存、江山易主的深切悲痛。“粉黛”,本是妇女的化妆品,此代指妇女。战乱中满城妇女和亲朋故旧早已被杀戮净尽,如今只剩下了青苔里的累累白骨。然而,新来的“邻里” (此指驻扎的南侵的清兵)的心肠却完全不同,他们不仅没有同情的表示,反而在夸夸其谈破城时的 “功绩”。这四句妙在引而不发,在看似不动声色的描写中,其实潜藏着深沉的感情。此时,作者面对完全陌生的城市,当然有口难言,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悲痛,无人可诉,只能埋在心底,字里行间深蕴着无穷无尽的感慨。作者在路过战乱之后的嘉兴时,从所见、所闻到所感,无一不充满着悲伤的意味,把战乱后的悲惨景象,以及亡国后的压抑和痛苦,表现得极为深刻而又淋漓尽致。

这三首五言律诗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合起来却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即 “连章体”)。第一首因写初到所见,故仅及城市的表面现象,但已触目成伤。第二首追写当初城破情形,是回忆过去,这显然是经过深入了解的结果,壮烈而又悲惨,又进了一步。第三首又回到眼前,在第一首的基础上写乱后城里的人和事,从表面深入到里层,寄托更深的感慨。三首诗在内容上起伏回环,显得首尾完具,显然经过了作者的精心安排。从形式上看,也细针密线。第一首尾联“烽烟一怅望”,为过渡到第二首对战火纷飞的追忆,作了很好的准备,起了暗中导引的作用。而第三首的首句“间有生还者”又与第二首的末句“此地死方宜”相反相成,“生”、“死”二字的巧妙运用,起了极好的连属作用,读来一气直下,且能启人深思。第三首的最后“新来邻里别”与第一首的“乡音易受欺”又暗中相通,在回应中又有发展。另外,这三首五律都是用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后一首第一句与前一首末句正好相粘,三首作一首读,平仄亦丝毫不乱。这样,三首蝉联而下,一气流转,全诗结构谨严,浑然一体,使乱后情景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彷徨
彷徨
鲁迅
立即阅读
飘(英)
飘(英)
玛格丽特·米切尔特
立即阅读
帝国飘摇
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立即阅读
尔雅
尔雅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聂济峰等
立即阅读
华人必备知识
华人必备知识
立即阅读
易经
易经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