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的七个问题
繁体现在都说ZF没钱,不是没钱,白天黑夜加足马力开动印钞机怎么会没钱?居民中长期贷款和M2增速背离,是因为大量的钱在银行里空转,大银行低息贷款放给优质企业,优质企业不敢投新项目,只好把资金放到小银行里赚取息差,小银行加杠杆押注债券走高,所以小银行现在风险非常大。ZF一直鼓励年轻人贷款、居民贷款,就是希望缓解这个问题,但奈何老百姓敢贷的都欠了一屁股债了贷不了,不敢贷是真不会贷的。
第二个问题是分配问题,最近曝出宗某转移了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某饮用水品牌的实际收入通过一系列操作全都划到国外去了(具体操作以后有空再讲)这个只是资本外逃的冰山一角,2024年总计跑了约5000亿美元,贾会计在国外就专门干这个事。当初万达王某也想跑,但是跑一半被按住了。再加上现在八旗子弟太多了,大量的项目资源都卡在八旗子弟手里,普通人想要做成点事非常难,蛋糕就这么大块,八旗子弟多吃一块,普通人就得少吃一块。又是董小姐、又是那尔女士,这些人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当然,她们充其量也就是西游记里的小钻风,大王叫我来巡山~
第三个问题是源自于房地产,房地产在过去作为拉动经济的大头,现在已经是明日黄花,房子作为家庭财富的主要载体,它的价格下跌,导致居民资产大幅缩水,直接抑制了消费意愿。同时,高额的房贷负担进一步挤压着人们的日常消费能力,这是内需不足的一个关键原因。更重要的是房地产产业链条厂,波及面广,它的下行,加剧了上下游行业的收入和就业萎缩,形成了对消费能力的系统性削弱。
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需不振,核心症结就是金融、杠杆、房地产这几个周期的叠加,导致内需跟不上,它暴露了过去靠债务拉动经济增长的脆弱性。内卷的诞生其实是产能“去杠杆”过程中的阵痛,反映的是旧增长模式与新需求结构之间的摩擦。
第四个问题是地方深度利益捆绑下的重复建设,在供给侧来分析,落后产能出清之所以难以解决,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和这些年火热的行业已经形成了深度利益捆绑,比如某肥市和欠了一千多亿了某来汽车。现在几乎所有的头部新能源车企的背后,都有地方的投资和扶持,这叫政企捆绑。导致车企失去了市场竞争活力,和地方财政、就业、社会稳定度挂钩。这种机制,会导致大量僵尸企业趴在上面吸血,不能够真正体现民营经济的活力。一方面呢,这些车企成为了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等,一旦企业出现问题,地方财政收入将大量缩水,当初N只羊的背后也有某肥市撑腰。另一方面,汽车的产业链长,带动当地就业规模很大,涉及大量岗位,某来超市之所以不走出当地,也是因为这个问题,ZF约谈,要求于总留在当地为当地贡献税收、解决就业和拉动经济。所以政企捆绑导致地方投入了大量资源扶持车企,一旦失败了,会影响地方考核。
这些原因使本该淘汰的落后、低效的产能没有及时出清,因为补贴和不断地低息贷款在救活这些车企,很多在市场上销量低迷的车企仍然靠地方订单,比如出租车、公务车等等来维持运转,这种情况会导致出现经济学上所说的“道德风险”,也就是企业倾向于激烈扩张而不是提升效率,因为他们相信,地方不会坐视他们倒闭不管,这种有恃无恐的态度,长期来看,不仅扭曲了资源配置,市场信号也被干扰,就失去了自由市场经济的自然淘汰。
第五个问题,内卷的本质是差异化竞争的失效,而创新发力是根本原因。企业没办法通过真正的技术创新或者效率提升赢得市场,只能陷入低水平的模仿与价格厮杀。就像最近的美、东、阿三方竞争即时零售领域,打的最后就是大家拼补贴,拼烧钱,甚至要求商家强行站队做选择。真正的商战没有那么复杂,就是拼火力压制,你上一百亿,我上两百亿,你跟不起了,我自然就能够抢占市场。虽然我前期投入了这么多钱,但是只要我垄断了市场,我就有的是办法把这些钱赚回来,这就是资本逻辑。
现在到处讲创新,讲错位竞争,讲差异化,其实如果有创新,这些大企业不早就想到了?他们手里要钱有钱,要资源有资源,要人才有人才。我记得之前有个人咨询我,他说我想到一个特别好的创新点,也是关于外卖配送的,跟我讲了半天,我说这个点确实是这几个外卖巨头没想到,也确实是顾客的痛点,但是你光凭借这一个点是没办法做起外卖配送这个生意的。就像当年罗永浩做手机,他也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是做了手机才发现,你只一个点做到100%都是不够的,你需要各个方面都要及格甚至优秀。你这一个点做的不错,刚见效果,立马就被老王带着手下给你抄袭了,搬到人家平台用了,那你立刻不就没了?当年饿了么基本是最早做外卖平台,为什么现在体量上不去了,就是因为当时老王把模式搞明白之后,立马撒钱找人,找到一堆人,先拿下一百个城市,饿了么当时才只占据了十几个城市,一口气就被老王干挺了。在规模经济面前,在绝对力量面前,小聪明根本不管用。
再拿新能源汽车举例子,现在的问题就是技术路径趋同,车企拼到最后拼成了“冰箱彩电大沙发”,在这上面使劲,包括我前段时间看某米的发布会,印象最深的就是什么放眼镜的地方,放纸巾的地方他都给你做出来了。在对固态电池和车规级芯片的底层技术上都不怎么投入,卖车卖成网红,真是罕见。其实中国的消费者根本不在乎什么技术,大多数人也不懂,大家就会觉得,哇撒这车有个大屏幕还能玩游戏。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专利中,中国的占比虽然高,但大多数集中在外观设计、电池封装等外围技术层面,而核心技术专利仍然没有突破。因为前者的投产比最高,在国内卖东西,你只要营销做得好就行,搞一搞粉丝经济,啥都能卖得出去。所以就会造成创新短视,这个词是我发明的,就是指企业在盈利的压力下,更倾向于快速变现的“模式创新”,比如什么换电、会员、订阅和各种升级服务,而不是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研发。
所以中国其实需要的就是真正的技术创新,很多人讲企业家精神,其实这是中国企业家最缺少的,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特质就是创新,就是社会责任。你说其他的,比如冒险精神,流氓也有冒险精神,比如执着,愣头青也执着,比如领导力,土匪头子也有领导力。所以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拥有极其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要帮助更多底层人脱贫致富,而不是开会分赃,门户私计。要把国家的技术产业带动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是搞什么粉丝经济。
第六个问题是五星级酒店摆摊,在经济下行周期,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餐饮行业,尤其是高端餐饮,在叠加禁酒令的推行,曾经高高在上的五星级酒店如今都摆起了地摊,连丽思卡尔顿这样的国际奢牌酒店业放下身段参与其中。与此同时的是,有大量五星级酒店正面临出售、被拍卖的命运,成都希尔顿经历7次流拍,直接以地板价被买走。可以说2025年,是五星级酒店最惨的一年。
其实五星级酒店和普通的酒店不太一样,造价越贵的酒店他的回本周期就越长,到了五星级这种的,靠日常运营收入几乎很难回本。很多企业通过对酒店的巨额投资,能够抵充可观的所得数,打个比方,一家企业年销售额是200亿,其中净利润30亿,按照规定这30亿要缴纳一部分的所得税。但如果把这30亿投资酒店,净利润成了0,也不需要交所得税了。再加上引入高端国际酒店品牌后,比如希尔顿、索菲特、华尔道夫等等,整个地块价值就上去了,周围的商铺、房子都跟着大涨。有的时候房地产企业还会通过这种方式借助品牌的力量提升房价。
酒店开业之后,还有抵税的效果,尤其是豪华酒店,每年的折旧、摊销这些费用,能进一步帮企业抵充所得税,这笔费用也不少。但是随着酒店开业年头越长,折旧就会逐年减少,再加上日常维护成本、翻新成本也在升高,还有每年对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支付的高额管理费用,这些钱就成了沉重的负担。
所以像济南原来文旅集团的一个酒店,1999年引进的是索菲特的牌子,到了2023年合约到期之后便不再和索菲特续约,改名怡豪,省下了这部分高额管理费用。
所以现在五星级酒店的困境其实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其实我们分析很多事,往往也都不是一种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原因叠加出来的效果。
第七个问题是2027年可能有大事发生。ZF的重心全在准备大事上面,要流芳百世,不在乎一时之阵痛。
下一篇我想写一写日本,因为我觉得中国目前经历着的,日本也曾经经历过,今年毕业生总数是1222万人,明年还会更多,一直到2038年会达到1448万毕业生的高峰,这意味着只有2017年后出生的人,才能避开大学生求职的高峰期。
大家卷考研考公,甚至为此都出现了“学历贬值”的情况,曾经的日本也是如此,大家拼了命的考大学,也出现了鸡娃热,到处都是辅导班,1985年日本的课外补习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日元,补习班的数量比便利店数量都多,后来泡沫破裂,日本经济急转直下,股市一年蒸发270万亿日元,企业倒闭1万家,企业倒闭潮却遇到了日本史上最汹涌的就业洪流。由于就业困难,日本又兴起了“考研热”“考公热”你看像不像今天的中国?
其实我们现在经历,人家在二十多年前已经经历过了。日本为此付出了三十年的沉痛代价,牺牲掉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所以我下一篇打算拆解日本这失去的三十年,看看对我们有没有什么新的启示。
来源:隧道微光
本文初摘录于:2025-07-27,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