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营20年的古玩行老板,泣血描述行业现状:不死为赢!
繁体一个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我叫周墨,在城南古玩街开了快二十年的店。这名字是爷爷起的,他说墨要黑得正,研得细,做人也是一样。
老爷子教了一辈子书,最看不惯那些耍滑头的人。我刚开始做这行时,他从乡下拎着一包旧书来看我,见我柜台上摆着一堆做旧的铜钱,二话没说,抄起鸡毛掸子就抽我手背。
网络绘图
那时候的古玩行当,虽说也有坑蒙拐骗,但终究还是讲点规矩的。记得2005年我去乡下收旧家具,在柴房角落发现一对黄花梨圈椅,椅背上还雕着暗八仙。
老乡当柴火凳用,我给了三千块钱,他乐得直搓手。后来这对椅子在瀚海拍了十一万,我分了三成给老乡,他扛着半扇猪肉来谢我,油蹭在门框上的画面,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刚开始其实生意还不错,因为民间有大量的货源,只要眼力够,好东西一堆。什么清代官窑、民国洪宪瓷、明清玉器还有铜镜、银元、老家具之类的,我都有涉猎,早期还给家人买了一套大房子。
清中期·紫砂砚台 西泠印社拍卖:32200元
记得15年前,我从苏州收了一方清代紫砂砚台,包浆温润,是开门的老物件。进货价两万四,我摆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老友陈书画家来看见了,摸了又摸,说这笔筒配他的书房正好。我知道他手头紧,想了想,两万就让给了他。
他不好意思,非要给我写幅字抵差价。几个月后,这方砚台出现在某场拍卖会上,落槌价三万多。
陈书画家后来见了我直搓手,说要补我钱,我摆摆手说不用。买卖是你情我愿的事,你能赚是你的本事。
只要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哪怕是亏钱我也心甘情愿。
仿古青铜器
但另一种人,给再多钱我也不和他来往。有年春天,一个姓吴的贩子找到我,神秘兮兮地说有批"好货"要出手。
我一看,全是做旧的假铜器,连酸咬的痕迹都没处理干净。他拍着我肩膀说:"周老板,您在这行德高望重,只要您帮忙牵线,利润对半分。"
我当场就把人轰了出去,转身就给几个相熟的同行打电话,叫他们提防着点。
那时候的同行也实在。嘉德、瀚海这些大拍卖行,我们这些小店主也能去送拍。东西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没那么多弯弯绕。
匡时拍卖预展
有一回我送去一面宋代的铜镜,拍卖行的老师傅看了直摇头,说镜钮修补过,不能上大拍。虽然可惜,但人家说得在理,我心服口服。
变化是从智能手机普及开始的。先是潘家园摆摊的老孙问我,为啥他外甥女在视频里晃了晃所谓的"乾隆御用"鼻烟壶,就有人敢出价八千。
后来我发现事情越来越离谱,直播平台上有人把新仿的粉彩瓶说成宫里流出来的宝贝,弹幕里居然都在刷"老师眼力毒"。
最可笑的是去年,一堆做旧的“高古玉”,被一位老板花了几百万买走,我觉得这个世界是不是疯了?
古玩交流会
在这里我就要吐槽一下那些专家,正是因为很多专家也丧失了道德底线,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加混乱。
然后因为法律的完善,拍卖行为了合法性,也讲究“传承有序”了,我手里那些老的拍品还有渠道上拍。新发现的要么就动用关系,可是这是欠人情的呀。要么就是圈子内部消化,上拍成本很高。
渐渐的,整个行业开始乌烟瘴气,坑蒙拐骗成了主流,颠倒是非成了“学术”。精品开始往高端圈子靠拢,地摊成了赝品的乐园。
古玩市场
最让人心寒的是一些同行们的变化。以前这行讲究"打眼自认",现在时兴"让别人打眼"。一堆赝品里找不到一件真品,还经常拿“规矩”说事,这是连一点底线都没有了。
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二十年前师父跟我说的话:"这行当啊,玩的是眼力,守的是良心。"现在网上都是"古玩店",可真正懂行的没几个。大家都在比谁更会忽悠,谁更敢要价。
这些年,古玩行的乱象像一场持续多年的梅雨,潮湿、黏腻,让人透不过气。假货横行,专家失格,拍卖行只顾着编故事,藏家们追逐的也不再是老物件的魂,而是转手就能翻倍的利。
有人劝我改行,说这碗饭早就馊了,可我还是固执地守着这方小店,像守着最后一块没被洪水冲走的礁石。
AI绘图
最近,我隐约感觉到风向在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厌倦那些粗制滥造的"网红古董",转而追求真正的老物件。上个月,一个大学生在我这儿买走了几枚宋代铜钱,不是为了倒卖,而是真心喜欢那上面的岁月痕迹。
前几天,拍卖行突然打电话来,说愿意收我那件明代青花罐,当然还是要提供来源证明:他们终于开始认真了。
这行当乱了这么多年,终归要回到正轨。现在的坚守虽然艰难,但只要能熬过这场寒冬,春天总会来的。不死,就是赢。
来源:收藏有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