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何以崛起为党内二号人物,靠批判王明“左倾”路线出彩。

繁体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重大改组。会议决定刘少奇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组织委员会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

从此,刘少奇跻身中央核心领导层,并奠定了党内第二号人物的地位,此之谓刘少奇在延安的崛起。

本文将梳理刘少奇同志崛起的相关因素,以广读者知识。

一、早期受“左”倾错误路线压制,靠边站的边缘人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和到达陕北之初,刘少奇虽已是政治局候补委员,但他的地位和作用在党的领导层中并不突出。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当然是因为领袖人物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但除此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基本上一直由“左”倾错误路线所统治,刘少奇的正确主张和领导才干受到压抑和打击。

刘少奇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对“左”倾错误路线的弊端洞若观火,经常对中央乃至共产国际的“左”倾思想和政策提出批评,从而不断招至错误批判,大革命失败后,中央一贯的政策认为,失败是因为不抓军权,过度右倾,刘少奇指出湘鄂工农运动过热,根源在左倾,提前终结了好的局面。

1932年3月14日,临时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指责刘少奇领导的中央职工部和全总党团已经陷于“右倾机会主义的泥坑之中”,并撤销了刘少奇职工部部长的职务。

刘少奇何以崛起为党内二号人物,靠批判王明“左倾”路线出彩。

二是在苏区时期和长征前后,刘少奇仍然以负责工会工作为主,这限制了其对党和红军的影响力。在1935年底之前,由于战争环境和农村环境的限制,刘少奇始终没有得到一个能够施展身手、充分发挥领导能力特别是组织工作能力的舞台,换言之,他是斗争中的边缘人。

二、重新打开白区工作局面,重建白区党组织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如何重新打开白区工作的局面。由于受到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30年代前期党的白区工作遭受严重损失,党在白区的组织所剩无几。

1935年底,中央政治局根据张闻天的提议,一致同意派刘少奇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前往华北,领导北方局的工作。

1936年1月,刘少奇化名胡服,动身前往华北局所在地天津。刘少奇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和整顿华北党的组织,又建立了山东省工委和河南省工委。这样,在华北的一些主要省市都恢复或建立了党的省一级组织,为华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也为后来开展华北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此外,刘少奇还根据中央交给的任务,派了少数干部前往香港、广州、上海、武汉等中心城市,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这些工作,使在白色恐怖下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下损失殆尽的白区党组织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并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为党从“苏区的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全面深入批判王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出

延安时期,党在思想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通过整风运动,批判和清算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进一步确立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路线对全党的领导。

鲜为人知的是,刘少奇是党内高层全面深入批判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第一人。刘少奇最早对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进行全面地批判,是在1936年4月初发表的《肃清立三路线的残余——关门主义冒险主义》一文中。

它批判的重点并不是立三路线,而是六届四中全会以及在这次会议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这在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1937年2、3月间,刘少奇连续给张闻天写信,阐述在国共两党即将再次合作的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犯“左”倾错误。此外,刘少奇还在党的会议上多次阐明他对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看法。

刘少奇何以崛起为党内二号人物,靠批判王明“左倾”路线出彩。

刘少奇1939年7月8日和12日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作演讲,题目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演讲共分九个问题:

一、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

二、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

三、共产党员的修养和群众的革命实践;

四、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是统一的;

五、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而艰难的事业;

六、党员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

七、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举例;

八、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来源;

九、对待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态度,对待党内斗争的态度。

这个演讲后来成为党内重要的理论文献,也是延安整风的必读文件之一。

由于刘少奇当时在党内的地位和影响还比较有限,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根深蒂固,再加上他的批判过于直接和尖锐,引发了一些干部的不满和批评。但他对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批判,对管党、治党、发展党所提出的重要理论,进一步受到全党瞩目。

四、建功军旅、对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贡献突出

1937年4月底,刘少奇从华北回到延安,先后参加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少奇又离开延安返回华北,于7月底到达山西太原。刘少奇重建了北方局的领导机构,出任书记,领导华北抗日斗争。

1938年底,刘少奇又被任命为新成立的中原局书记,又承担起了发展华中、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任。

刘少奇何以崛起为党内二号人物,靠批判王明“左倾”路线出彩。

为贯彻发展华中的方针,刘少奇于1938年11月和1939年12月两次深入华中。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继续领导新四军坚持长江南北敌后抗日斗争。此后刘一直以中原局(后改称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身份坐镇华中,一直到1942年3月回延安。

这两年多的时间,特别是1940年,是华中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五、党政军三功俱全、进入高层视野

刘少奇对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作出的重要贡献,提高了他在党内和八路军、新四军中的威望。党内对刘少奇的思想水平和领导能力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在1941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整风会议上。

会上,中共领导层对于王明错误路线达成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刘少奇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性也得到了凸显。

包括陈云、任弼时在内的不少与会者,都对刘少奇的思想水平和领导能力给予高度评价。

刘少奇何以崛起为党内二号人物,靠批判王明“左倾”路线出彩。

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后,刘少奇在党内地位的提高已成定局。1942年底刘少奇返回延安后,不到3个月时间,中央领导机构即进行了改组,刘少奇进入了中央书记处,并成为党内地位仅次于毛泽东的第二号人物。

来源:罗水清历史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