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的时候,我在高崎机场碰到一个以前的同事。

飞机延误,便闲聊起近况。

他先是唉声叹气地说起之前的一笔投资。

因为老家有个地方成了一个网红景点,他听合伙人说民宿好挣钱,就掏出全部家底搞民宿。

可惜,他不考虑网红景点的生命周期、不调研市场、不计算一下费比,最后亏得一塌糊涂,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但是他很快话锋一转,把民宿亏钱的事抛在脑后。

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新项目,说是筹了一笔钱要跟人合伙在厦门开一家奶茶店。

我试探问他,现在奶茶市场那么饱和,可行吗?

他拍着胸膛说,我这个合伙人说100%赚钱。

听到这话,我估摸着他又要栽一次跟头,又要难受一次了。

这几年,很多吃了很多苦仍过不好生活的人,总在追问一个问题:苦难到底有什么价值?

我觉得可以从我老同事的经历里找到些许答案。

失败、不幸、痛苦的价值,不在于它发生本身,而是你如何理解和转化它。

如果经历了一些苦,你依然停留在肤浅的思考原点,甚至不思考,那么这苦就等于白白承受了。

反之,受了苦,历了劫,认知得到改变提升,这苦难就有了价值。

01

在我读书那会,吃苦论占据着主流意识,吃不了苦,成不了人上人。

这些年,“反吃苦论”抢占了话语高地。

其实呢,谁都不想吃苦,但谁都会吃苦,区别在于能从痛苦中汲取养分。

博主@秋风月在东莞工厂里打过工,他的工友各个年纪阶段都有,十八岁到五十多岁。

工作生活乏味,每天在沉闷的车间埋头干最苦最累的活,受伤更是家常便饭。

做修理工的男孩,被机器割伤手指血直往外冒,却也只是简单贴了个创可贴,就回到工位继续干活。

做焊锡工的女孩,一双手经常在烫伤、裹纱布中反复。

下工之后,他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谩骂班组长不是个人,痛斥工厂老板是黑心资本家。

更多人是一种麻木,刷着视频、玩着游戏,等待着下一次的轮岗。

博主干了一段时间,忍受不了这样最底层的工作,就想着怎么改变。

第一步,他争取当了大组的组长。

这不难,工厂里多的是想摸鱼的人。

第二步,他自己一边学习,一边引入了一套流程。

这也不难,因为他们工厂就是所谓的草台班子,去一些大企业取经,完全是对现有流程的降维打击。

五年时间,他走出了充满机油味的厂子,成了公司的高层领导。

筛选一个人命运的,从来不是苦难,而是面对苦难时的心智。

很多人看到的只有损失和痛苦,陷入“为什么是我”的愤懑中无法自拔。

久而久之,这种思维模式会形成“受害者心态”,将一切不幸归咎于外界,逐渐失去对生活的主动权和掌控感。

层次高的人不会一味沉溺于痛苦中,他们问的不是“为什么是我”,而是“我该怎么改变”“这要教我什么”。

一切不幸,皆可成为成长催化剂,成为洞察人生、认清自我的契机。

02

最近这些年,我开始喜欢读名人传记。

读多了便发现一个共性,很多人失意、受挫、懊悔的时刻,恰恰是他开悟、觉醒、改变的契机,也是他人生转折、进步的阶段。

比如说利弗莫尔这一位华尔街投机大王。

他人生经历好几次失败,但每次都能从失败中完善自身。

利弗莫尔很早就在对赌行崭露头角,但他踏入纽约交易所,却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大失败。

原因在于,他未能认清实际交易市场与对赌行交易体系之间的差异。

这次失败让他深刻认识到,必须让自己去适应新的交易体系,而不是固步自封于过往的成功经验。

利弗莫尔的第二次重大失败,源于对纸带报价机的过度依赖。

他习惯于根据纸带打印出来的结果来下注,然而这些结果往往与实际交易行情存在天差地别。

这次重大失败给了他沉重一击,但也让他明白了掌握实际市场行情的重要性。

利弗莫尔的第三次失败,是由于遇人不淑且自我持身不正,盲从了大宗交易专家的建议,违背了自己的交易规则和内心直觉。

这次失败,让他更为谨慎且专注地交易,也不再迷信权威。

一次次失败,一番番审视,让利弗莫尔在股票交易市场越来越游刃有余。

这是利弗莫尔等人的伟大的地方。

他们不会浪费任何一次苦难,通过觉察、转念、改变和建构,让自己的认知配得上经历的苦难。

现实中,有太多人重复着过去的失败,品尝着同样的痛苦。

这几个月,股市大热,但为啥普通人仍然赚不到钱?

说白了,是因为他们改不了坏习惯。

每次玩股票时,都是大亏时一直硬扛,小盈时又急于兑现。

每次总是跟着市场情绪走,跟着所谓专家的建议走。

他们不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心性出了问题,不会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操作体系有了问题。

所以,只能一直亏钱,一直痛苦。

炒股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被领导批评、被同事排挤,不去思考是工作方法出了问题,还是人际交往存在短板,那么这个工作不顺的痛苦就会一直存在。

复盘失败,反思不幸,是一种持续精进的生命态度。

所谓的失败,对于一件事而言是一个不如意的结果,对于人生而言,是认知的革新,是新的起点。

03

今年八月份,瑞达·利欧退出了桥水基金,并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了一篇长文。

他回忆起桥水基金公司成立50载,而很多对冲基金公司只存在几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营造一种允许犯错,但要从错误中学习的文化。

对此,他有一个很著名的公式:痛苦 + 反思 = 进步。

并且具化成为五个步骤:目标—问题—诊断-方案-践行。

我们大部分人只是在“目标—问题”两个步骤里不断地循环,失败了,痛苦了,埋头猛干,又失败了,又痛苦了。

只有真正觉醒的人,会完成这5个步骤的闭环。

我认识农贸市场的一个老板娘,她家是卖猪肉的。

现在,因为各种生鲜超市和买菜APP大量出现。

农贸市场很不景气,客户也越来越少。

可有趣的是,很多摊贩每天唉声叹气,但仍旧每天准时出摊。

一开始这个老板娘也是跟这一帮人一样,光痛苦,不改变。

但是她慢慢感觉不对劲,旧路走不通了,那为啥不走新出路?

她多增加了一个模式,把卖“一块肉”,变成卖“一道菜”。

她建了一个微信群。

对一位档口老板而言,菜市场,是她的公域,而微信群就是她的私域。

微信群里,都是经常来买猪肉的“老客户”。

有人在群里喊,我要玉米排骨汤,三人份的;有人喊着:我要蒜香炒肉片,辣椒多一点。

她就会切好肉,配好菜,最后炒好。让顾客带走一道菜,而不是带走一块肉。

说实话,她也不确定这个模式行不行。

但她感觉自己开窍了,一种方法不行,再寻一种方法,寻到最后一定可以盘活生意。

有时候,痛苦,更像是隐晦的提醒,提醒自己该改变了,该成长了。

经一事,长一智;长一智,成一事。这才是苦难的意义所在。

你的认知,一定要配得上你经历的苦难

重新说回开头的话题。

那对于苦难,我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我不夸大、不歌颂、不感谢。

只是我希望,在生命抛出的各种难题里,我都能成长一二。

毕竟未经思考的苦难,只会延续苦难。

来源: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