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救你的,永远是那个真实的自己

我记得我在非常低谷期的时候,有天晚上随便捡起一本书看,自从看到这个故事之后,我深刻的懂得了一个至理——

无论吉凶都愿意去做的人,才有资格去问天意。

各位跟我一起回到安史之乱吧,那似乎是整个中华文明的低谷期。

安禄山俘虏了无数唐王朝的名士,逼他们为自己做官。其中也包括王维。王维不知道如何反抗,先是服用了大量泻药,假装生病,后来又装嗓子哑了,但是安禄山不管这些,还是给了他一个"给事中”的官职,这个位阶可不低。但这也是在反叛的政权里担任伪职了,王维壮着胆子出逃一次,又被抓回来被迫任职。

但我们要知道,唐王朝最后是反攻长安得胜,所有在安禄山手下担任“伪职”的官员,都会成为朝野上下共同声讨的叛臣,这样来看,王维几乎没有生还下来的可能。

但是,王维奇迹般的得救了。

救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有一天安禄山在碧凝池举行庆功宴,逼迫梨园弟子伴奏,领头的乐工雷海青当场扔下琵琶,号啕痛哭。安禄山立刻下令,处死雷海青,而且手段非常残忍。

王维听说了这件事,深受冲击,立刻写了一首诗

“万户伤心升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意思就是在这万户伤心的日子里,百官何时才能够再次朝拜真正的天子呢?

因为这首诗出自大诗人王维之手,立刻就传开了,而且传到唐肃宗李亨的耳朵里,唐肃宗由此也知道了长安城里百姓对唐王朝回归的期盼。因此,到了破城之日,王维被俘,但皇帝就凭着这首诗,示意对他从轻发落。

我觉得这不应该看成是王维的侥幸,这首极具挑衅意味的诗,既然能够传到唐肃宗耳朵里,怎么可能不传到安禄山耳朵里呢?按照安禄山的脾气,他肯定会说:“既然你这么想念长安,你就跟着他一起去吧。”

王维是在明知不可为的境地里,选择了表达真实的自我。

我当时想到这里,突然惊觉每一个人难道不都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从无限的折磨和低谷里救起来吗?前提是,坚守自我。

就像这道题目一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不是王维,他能够根据安史之乱的形势而改变自己的做法;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不是同样是王维,他即便一时选择妥协,但心中总有千刀万别所不能妥协的秉持。

所以,这两者是完全不冲突的,那么,他们的核心是什么呢?

不要着急,写作文不需要你一下就把升华搬上来,反而真正的深刻,是在你一点一点地细致推理过程中油然而生-这句话说得太好,各位打在评论弹幕区,交个学费。

所以,我们慢慢来。

02.

守根本而生定力,知变通方得久远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乃根基,是推动文明在吐故纳新中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坚守根本,非泥古不化,而是对“道”的敬畏与承续。

司马迁忍辱负重,铸就“史家之绝唱”,这力量正源于承续历史真相之“本心”;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亦是深植于对文化道统的坚守。

失却根本,如江河断源树木去根,创新易沦为无舵之舟,纵有片刻喧,终难逃倾覆湮灭之虞。

这份坚守,赋予我们面对世事变幻的定力与从容。

然则,时空流转,万象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旧路已“穷”,唯有“变”方能开新"通”途,达致“久'远。

历史长河漫漫,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改旧制,使赵国强盛一时;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魄力推行新法,虽艰难曲折,其求变精神仍启迪后人。

及至近代,闭关锁国导致积贫积弱,"五四”先贤高擎"德先生"赛先生"旗帜,引入新思潮,正是求变图存的壮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变则通”的生动实践。

拒绝变革,固步自封,再辉煌的文明也可能僵化衰朽。

03.

守正不守旧,自新不迎时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明的浩荡,在于“守正”而不“守旧”,在于“自新”而不“迎时”。

试问,若后人只知守正于孔子的只言片语,将仁爱之道僵化为千年不变的教条,儒家文化岂能避免遗臭万年之讥?

若王维仅止于畏缩于安禄山的伪朝,而未能以诗明志,他的人格与艺术又怎能光耀千秋?

鲁迅先生,其骨血中奔流的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士人守正。面对沉疴积弊的旧中国,他选择的以笔为刀"新”,以自我的呐喊让千万的远方不再彷徨。他的“新文体”、“新思想”,正是为了唤醒麻木的魂灵,守护一个民族精神的“大正”。

守正与创新,长在同一颗古木上,如枝如叶,根深方能叶茂,而枝叶的每一次向阳生长,都是对根系生命力的最强证明。

当代青年,非以创新之勇,不足以言守正之志;非有根本之深,不足以成开新之业。

使命在肩,初心为炬,万里鹏程,在我辈脚下!

来源:叁月聚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