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谁先放下执念,谁先享受生活
繁体哈喽呀,我是晚风~
退休以后,为了调整这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化,我开始在公众号上记录了退休生活,想着来衔接和预热一下退休生活模式。没想到一篇关于“70后提前被退休”主题的小文破了近10万阅读量,得到了很多同龄人的喜欢和共鸣。
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朋友比较负面的评论,大致的意思是:“财务自由了就是退休,否则就是失业!”、“你自己不缺吃喝就不要代表别人“等等。
我其实特别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是我觉得所谓的财务自由真的没有标准,我个人的财务状况其实也仅仅满足基本生存,只要没有风餐露宿,几个热腾腾的包子,一杯温茶都是生活的馈赠。
可能会有人生活的比我要稍微艰难一些,但是作为70后,最小的也46岁了,如果努力了这大半生都还挣扎在温饱的起跑线上,那只能说明自己真的还不够努力。
这个年纪还会对社会和生活忿忿不平,就已经证明了自已和别人的差距。如果仅仅是执着于和别人的攀比,不能满足个人眼前的成绩。真的大可不必,年轻人可以以此来激励自己,而濒临退休的我们,不应该再有太多不甘,是时候应该云淡风轻。
70后的我们,前半生都不太容易,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应该要领悟更高阶的生存智慧——悦纳残缺,自洽共生。
懂得生活的圆融,不再与命运角力,是卸下重担后的步履轻盈,是允许万物穿过身体的自在通达。人生新高度不在远方,就在此刻脚下这片旷野。
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却有无限可能;无需完美无缺,只需真实自在。
当我们停止对抗,全然地悦纳自我、悦纳生活,生命便展现出它最本真的壮美与辽阔。
接受自己的平凡
现在的资讯时代,心灵鸡汤太多了,社交媒体和成功学总营造了一个“人人皆非凡”的假象。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在各自的轨道上,经历着相似的困惑、挣扎与平凡的喜悦。
谁的人生没有过一段一地鸡毛的过往?你看到别人闪亮的人生轨迹,也有着你不为所知的低迷。
接纳生活不完美,允许一切发生——尽你所能,敬你所不能。
承认平庸的自己,接受能力的局限性,理解并非所有事都能掌控,人生就是充满得失成败的旅途。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生活变故,接受事业的天花板,接受人潮汹涌,聚散无常,关注已有,学会感恩。
接受子女的普通
我们曾执着于为子女铺就一条完美坦途,焦虑于每一次考试的排名、每一次选择的得失。然而当我们试图将子女塑造成自己期待的模样,却可能窒息了他们本应舒展的翅膀。
一句“为你好”的沉重绑架,成为了他们体验人生的枷锁,亲子间最深的沟壑。
我们总是以爱为名,将期望铸成无形的门,其实就是不甘于自己的“无能”。把自己对改变命运的愿景,和在同学会上吹嘘的资本,都加筑在孩子的人生。事实上孩子来到你的世界,本身就该是你人生闪亮的风景。
放下对他们的执念——他们自有路径,自有风景。适度给予建议,保持友好边界,尊重他们的独立性与选择权。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和我们彼此拥有各自的人生课题。
放手让他们去尽情体验人生,他们的人生剧本,终究该由他们自己执笔。放下“塑造者”的执念,成为温暖的“守望者”——在他们跌倒时伸出坚定而克制的援手,在他们飞翔时投以信任的目光,这才是对子女最好的托举。
接受命运的不可控
人生太多的不可控,不要再纠结无法改变的事实;比如原生家庭刻在心里的刺,比如年轻时走过的弯路,比如上大学时选错的专业等等。以及无法预料的结果;比如踌躇满志准备在股市大显身手,却成为一棵被收割的小韭菜。
比如认真写下的文字、拍的风景却没有人去肯定。这些明明不可控的事情不会因为你在意就会改变。体验“当下”的力量,过去的遗憾已成云烟,未来的忧虑尚未来临。专注眼前一刻:茶杯的温度、阳光的角度、公园里花草的芬芳、指尖触动琴键的感觉……这种活在当下的能力,就是享受生活的基础。
将目光投向自己一路走来的沉淀:健康的身体、安适的家庭、自信阳光的孩子、几十年的经验与智慧……珍惜拥有。向内探索,找回“自我”,正确重新诠释“成功”, 从外在评价转向内在体验。平静接纳生命的起伏,这些远比外界标尺上的数字更贴近幸福。
重新定义人生的价值
退休后的个人价值不必再依附于社会角色。清晨煮一碗爱吃的酒酿圆子是价值;在社区书画班耐心指导新学员运笔是价值;在网上写篇平凡的文字,获得很多朋友的喜欢是价值;带上狗狗泡在公园的一整天,看它开心的和小伙伴玩耍是价值;坐上三个小时的公交车,去一家老店吃上一块老面包是价值;甚至只是安静读完一本年轻时无暇触碰的诗集——这些微光,在生命的长河里足以照亮平凡的每一天。
70后的我们,是时候松开紧握的双手,放下对完美的苛求、对过往的懊悔、对周围的攀比、对自己的执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享受生活。
今天的晚风和清茶
敬70后~
来源:煮茶敬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