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技能的尽头是:逻辑和哲学
繁体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
孩子问你:“为什么要学这个?”
你答不上来,只能说:“以后有用。”
但“以后”是什么?
“有用”又是谁说的?
长大后我们自己也常常困惑:
我现在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怎么做才对?
结果是否值得?
学习的本质:从技能到理解
我曾经以为,学习只是获得一项技能。
但走得越远,我越发现:
技能只是开始,它的尽头, 是“理解”——
理解自己为什么做、怎么做、做完会怎样。
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是学画画、学英语、学理财、还是学理化生物——
如果学着学着,你开始思考自己的“方向”与“路径”,你就正在接近哲学。
苏格拉底说,人之为人,在于能追问三个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如果说人生三问指向的是存在本身,那么放到学习与行动中,它也可以变成三个更落地的问题: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目的)
怎么去做这件事?(方法)
做完会怎样?值不值得?(结果)
学围棋:探寻做事的目的与结果
围棋是所有博弈类游戏里,最接近人生的一种。
它没有骰子,没有运气,每一步落子,都是意志与局势的博弈。
小时候下棋,最常被老师问到一句话——
你为什么这么下?
“因为对方下这儿了。”
“因为我看起来能吃子。”
这些答案都不够。
一个好的围棋决策,必须基于观察全局的局势进行判断。
你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是要稳中取胜,还是破釜沉舟;
你要知道你的行为,是回应局势,还是制造机会。
后来我发现:围棋训练的是“你做一件事之前,是否清楚自己为什么做”,以及“做了这件事,我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这是第一问:
你在做的事情,是你真正想做的吗?
也是第三问:
事情的结果,是你想得到的吗?
学编程:掌握做事的方法
再后来,我学了编程,发现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训练。
编程不需要你知道“为什么”,它逼你正视“怎么做”。
写一个功能,你必须拆解目标、设计结构、逻辑自洽、调试验证。
任何跳过思考直接动手的行为,都会被错误的结果打回原形。
编程训练的是:“如何有条理、有逻辑地解决问题”。 这让我真正理解了:
想得清楚,不如做得清楚。
会做一件事,不如教会别人去做。
这是第二问: 你该怎么正确完成想做的事情?
写在最后
如果你是家长,或许你也常常苦恼孩子的“学这个有什么用”。
如果你是年轻人,也可能每天在完成任务,却忘了目的。
但真正值得教给孩子、留给自己的,不只是“技能本身”,而是通过技能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意识。
所有技能的尽头,都是“逻辑”与“哲学”。
它们像灯塔,照亮你行走的方向,也照见你内心的起点。
愿你学每一项技能时,都能越过“学会”,抵达“明白”。
来源:方木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