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是让你惹是生非,无中生有,而是要我们提前学习面对冲突时临危不惧,有理有据反击的一种能力,不至于真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手足无措。

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从小被教导“以和为贵”的古训和父母“别惹事”的叮咛,冲突被默认成了“破坏性”事件,而不是人和人之间磨合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莫顿·多伊奇在《冲突的起源》中指出:“对冲突的恐惧,往往比冲突本身更具毁灭性。”我们从小被剥夺了在安全环境中“练习冲突”的机会,如同从未下水却要求精通游泳。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不惹事,但也不能怕事。毕竟现在是一个适者生存的社会,我们如果是一副看起来就好欺负的样子,别人根本不会想着尊重你,因为欺负你没有成本。

搞好人际关系的秘诀,很多人以为是“讨好”,其实大错特错。真正的秘诀在于斗争能力。

你只有具备了斗争能力,对方才会考虑挑衅你的风险和成本,对你有所忌惮,才能换来真正的尊重。不然,随便一个人都敢上来对你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就是博弈学。那些看起来一团和气的关系,底下往往藏着无数次不动声色的较量与试探。

《孙子兵法》讲“上兵伐谋”,放在人际关系里,就是“斗而不破”的艺术。

要敢于接住对方的试探,要在争执中坚定守住自己的立场,甚至要在撕破脸后,还能体面地重建边界。这种在冲突中稳住阵脚的能力,才是真正让你留在牌桌上的资本。

就像毛泽东主席那句至理名言:“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 一味退让换不来和平,只会招致更深的压迫。

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白刚进公司,抱着“新人”要低调的天真想法,在大家面前唯唯诺诺。结果呢?被领导和同事狠狠拿捏了,每天都给他脸色看,一点不顺心就骂就吼,一点面子不留不给。他做得憋屈无比,没做到一年就走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去任何地方,初来乍到,“立人设”非常重要。宁可先立一个“不好惹”、“有原则”、“不会说话”的人设,这样前期没有人敢轻易欺负你,等站稳脚跟了,再慢慢让大家发现你其实挺好相处、讲道理。

这样大家反而更尊重你。千万不要一开始就一副胆小怕事的样子,人性就是如此——欺软怕硬,专挑软柿子捏。

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农场》里写的“所有动物生来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道尽了权力不对等下的现实残酷性。

生活中也一样,如果遇到对方做事或者说话让你不舒服,别憋着,立马怼回去!可以委婉点,但态度要明确,别怕撕破脸。

几次下来,对方就不敢对你这样了,因为知道你是不好惹的主儿。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到,适度的压力(或冲突)反而能增强系统的韧性和力量。

总结起来就两点实战原则:

1. “有来有往”

任何冒犯你的人,你都要还回去!会说话、有手段,就明面上有理有据怼回去;嘴笨或者场合不合适,暗地里合法合规地“玩阴的”也得让他知道疼。

记住尼采的话:“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重点不在成为恶龙,而在你必须有缠斗的勇气和手段。

2. “斗而不破”

高手过招,讲究的是分寸。谁先情绪失控、彻底撕破脸皮,谁往往就在大众心里先输一局。

想想战国时蔺相如“完璧归赵”后面对廉颇的步步紧逼,选择“引车避匿”,最终感动廉颇“负荆请罪”,这就是极高明的“斗而不破”,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赢得了道义高地。

所以,每次还击报复,目标都是让对方“破大防”,而你云淡风轻,道德制高点稳稳在你这边,手段还合法合规。

这样反复练习,你的手腕自然越来越老练。当然,这是需要修炼的。前期吃了亏,哪怕场面难看点、撕破脸,也得和人斗到底,绝不能轻易认怂。

《教父》里维托·柯里昂那句“我会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背后也是基于实力和斗争意志的博弈。

尤其对很多女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里:父母不爱,随便欺负你?如果你不反抗,他们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因为你“脾气好”啊,欺负你没风险。记住,无能的父母往往只会把戾气撒向更弱的家人。所以,性格软不是错,但必须学会强势起来!

要那么温柔干嘛?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 家里人说你“不够温柔文静,不像女孩子”?听听就算了。千万别按他们的标准活!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深刻指出女性被塑造的处境,但更重要的是,你必须亲手建立自我的护城河,捍卫自己的边界和尊严。 你的价值,不由他人的偏见定义。

锻炼与人发生冲突时的能力,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刺猬”,而是为了在必要时有能力保护自己应有的空间和尊重。这个能力,是你在社会人际交往当中安身立命的本事。

来源:鱼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