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令风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深秋芦花诗词四首
霜降节气将至。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10月24日前后,农历九月中旬,太阳到达黄经210°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25个小众却惊艳的成语
中文之美,美在诗美在词,亦美在成语。有些成语,光念出来都觉得特别美好。分享一些读来唇齿留香的成语,可作文借鉴,可增进文识,可捕获美感!正苦于起名字的你,亦可从中汲......

秋日里,王勃王维同写《山中》,一悲壮一空灵,难分高下
唐朝很多诗人都曾写下同名诗,例如李白和李贺都曾写过《将进酒》。很多诗虽然同名,但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个人风格,所以难分高下。比如王勃和王维都写过《山中》,同样是五......

如果你觉得烦躁,不妨读读王维的《过香积寺》《山居秋暝》,能让你的心静下来
生活中,难免有心烦气躁的时候,如果心静不下来,不妨读一读王维这首《过香积寺》,能让你的心静下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

王阳明的一首《春晴》,每一句都写得很美,犹如一幅山水画
公元1506年(正德元年),王阳明(王守仁)被贬到贵州龙场。到了龙场后,王阳明开始静下心来做学问,最后学有所成,终成一代大师。当然,对于王阳明来说,被贬到外地的生活,......

李清照的一首《多丽·咏白菊》,还有一首吟诵桂花的词,醉美千年
“菊花”是诗词里很常见的意象。它可以代表隐者的超然洒脱,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以代表游子思乡的寄托,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它还能象征着......
3首豁达诗词:学会放下,从此时光清浅,岁月静好
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走停停,是一种成长;边走边看,是一种从容;而边走边放,则是一种洒脱。学会放下,是人生的一大福气。大千世界,人生漫漫,多少俗世繁华,也不过是沧......

清代诗人黄景仁的这首《别老母》,只有短短28字,却感动了无数人
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我们渐渐长大,母亲却渐渐老去。而我们或是为了学习,为了工作,离别了母亲,去到千里之外。每当和母亲离别时,笔者都会想起清代诗人黄景仁的......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提到了五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赏析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他文武全才,武能上马杀贼,文能挥笔赋诗。不论是武将还是文官,辛弃疾都干得非常出色。辛弃疾有一首词,备受后世称赞,还入选中学课......

“百无一用是书生”大家都知道,却少有人知它的后两句才是重点
大家在读书时代相信都读过诗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诚然,现在的我们确实有这样的言论自由,但是这在古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我国封建主义社会阶......

清代吴绮的一首《秋窗》,全诗句句展现窗外景象——小窗内外诗词三首
窗户是建筑物的重要构件,空气可以借此流通,阳光也能投射其中。窗户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树绿植、一盆鲜花,都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古代的诗人,常常在诗词中描写窗户,来......

陆游的《秋思》,做闲人一个。还有徐玑的《秋行》让人心旷神怡
文 | 古典书城 第 939 期“ 世间熙熙攘攘, 皆是利来利往, 有时想想,再多奔忙不休, 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空。 或许,可以做天地一沙鸥, 随心自在而活。秋......
朋友圈最受欢迎的30句诗词,经典又唯美
转自十点读书网易号叶嘉莹先生曾说过:“写诗和读诗,乃生命之本能。诗歌的最大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古人笔下的文字,带着千年的哲思,从时光深处走......

南宋名将韩世忠的一首临江仙词,写尽人生,最后一句充满禅意,千古流传
人常说,“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又说,“一切尽在不言中”。世间的事,对对错错,纷纷纭纭。有些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尽在不言中”——这个词既微妙,又充满禅理,......

白居易来到李白墓前,写下一首6句诗,最后14个字感人泪下
转自大河报公元762年,李白去世。他去世的地方在当涂,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将他葬在城南龙山东麓。37年后,一个叫白居易的青年来到宣州。当他站在李白墓前,感慨万千,挥......

李煜8首诗词说离愁,却道天凉好个秋
转自大河报南唐后主李煜,实在是一位传奇人物!三十八岁之前,他当皇帝,混后宫,风花雪月,纨绔浪荡,几乎没干过什么有价值的事,除了写写词。而在三十八岁之后,他除了写写......

请三秒之内说出“仰观宇宙之大”下一句
转自央视网闻名遐迩,“兰亭序”之于你意味着什么?是一曲“无关风月,题序等你回”,是年少“背诵全文”练就地脱口而出?还是一袭春三月曲水流觞盛会?一纸酒酣意兴流淌的书......

李清照“最经典”的一首词《声声慢》,开篇便惊艳千年,你读过吗?
公元1129年,赵明诚因病去世,当时李清照46岁,随后金兵入侵,李清照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