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负债时代:钱都去了哪里?我们为何越努力越贫穷?
繁体几乎所有人都在负债:政府负债,企业负债,个人负债,钱到底去了哪里?我们为何越努力越贫穷?
一场无声的财富转移已经完成了把普通人兜里的那点生存银两通过系统性设计完美的对大众进行了“合法收割”!我说的是已经完成了,不是正在……!
从物价操纵到债务陷阱,温水煮蛙式的悄无声息的剥削了中国所有老百姓的存款让普通大众彻底沦为了持续收割的奴隶!
一. 负债的洪流:我们为何深陷债务漩涡?
全景扫描全民负债危机大概情况:
居民负债:2025年,中国居民杠杆率突破70%,8亿人身负债务,3亿人逾期,逾期率较疫情前激增50%!房贷占家庭债务的75%。
80后:家庭平均负债率达67.3%,一线城市如深圳、北京等地甚至突破187%(负债总额/年收入)
负债结构:
房贷占比70%以上:80后购房时正值房价峰值,月供占收入比普遍超50%,部分家庭需动用“六个钱包”支付首付。
消费贷与创业贷:人均持有4张信用卡,透支额度达23万元;“以卡养卡”现象普遍,创业失败率超90%。
核心压力:
职场危机:互联网等行业“35岁淘汰”现象蔓延,80后裁员率是90后的2.3倍。
代际责任:赡养父母(月均2680元)与子女教育(年支出占收入32%)形成“双吞金兽”。
典型案例:深圳80后周某月薪4700元,却负债2544万,折射出高杠杆下的生存极限。
90后:人均负债超11万元,消费贷增速显著,部分年轻人负债收入比超50%。
负债结构:
房贷、消费贷与教育贷的三重压力
1. 房贷:负债的“绝对主力”
占比:45%-60%,是一线城市90后的核心负债来源。
特征:
高杠杆购房: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超20:1,首付多依赖“六个钱包”,月供占收入50%以上。
长期负债:平均贷款周期20-30年,购房年龄较80后提前2年(工作后3.4年即购房)。
2. 消费贷:超前消费的“隐形陷阱”
占比:20%-35%,增速最快,年增长率达27%。
主要用途:
电子产品、奢侈品:60%的90后通过分期购买最新款手机、包包等。
社交与体验:旅游、医美、网红餐厅打卡等“精致生活”消费占月收入30%以上。
工具依赖:86.6%的90后使用花呗、信用卡等,42%存在“以贷养贷”行为。
3. 教育贷与创业贷:投资未来的“双刃剑”
占比:10%-20%,部分群体压力显著。
教育贷:
学历内卷:研究生助学贷款余额超20万元,职业培训分期付款普及。
创业贷:
高风险:90后创业失败率70%,部分人因启动资金借贷创业还没开始就已陷入债务泥潭。
4. 其他负债:隐性负担
医疗与婚育:突发疾病、婚礼支出等短期借贷占比约5%。
金融投机:部分90后因炒股、加密货币投资亏损加重负债。
00后:人均负债12.3万元(00后负债百万的已不在少数),负债群体占比达40%,且增速迅猛。
负债结构:
消费贷主导(60%):用于“颜值消费”(医美、奢侈品)和社交需求(网红餐厅、汉服租赁)。
教育贷占比低(13%):与80后不同,00后更倾向为即时享受而非长期投资负债。
核心问题:
支付钝感:移动支付与分期免息(如花呗)弱化金钱感知,82%的00后认可“先享受后付款”。
以贷养贷:95后每3人中有1人陷入债务黑洞,逾期率飙升40%。
典型案例:00后女生小夏毕业即欠网贷20万,月薪3000元却消费2.5万元维持“精致人设”。
企业负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达226.9万亿元,房地产和制造业负债尤为突出;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是国企的2倍以上,银行抽贷、断贷成为压垮企业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政府负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估算达60万亿元,部分区域负债率超国际警戒线,财政压力通过拖欠民企账款等方式传导至实体经济。
这不是个体悲剧,而是系统性危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跌至3.1%的十年冰点,宣告“负债-消费萎缩-企业裁员”的死亡循环正式启动。
极端案例:2025年夏季,四位民营企业家(毕光钧、刘文超、曾育周、汪林朋)因债务压力相继跳楼,折射出“债务—破产—社会性死亡”的恶性循环。
更深层的真相:
债务货币化:银行通过贷款创造货币(M2),中国M2规模40年增长超千倍,本质是债务同步扩张。
财富分配失衡:0.33%的富人拥有67.44%的净资产,而96.92%的普通人净资产不足2.3万元。
二. 钱的去向:一场精心设计的“财富转移游戏”
(1) 房地产的资本虹吸
居民部门:房贷占负债70%以上,房价上涨锁定储蓄,形成“纸面财富”与实际负债的矛盾。
开发商:依赖预售制和银行按揭,一旦销售受阻,资金链断裂,形成40万亿元债务。
转移链条:购房者的钱→开发商→土地财政→基建投资,最终沉淀在低效资产中。
(2) 金融系统的“抽水机”效应
银行2024年净利润1.38万亿,房贷利息贡献超60%。
富人通过房贷证券化(MBS)将债务包装成理财产品,收割利差收益。
(3) 消费主义的债务陷阱
年轻群体负债率达40%,25%因信用卡透支陷入“以贷养贷”循环。
网贷平台,诱导非必要消费,资金未形成生产性资产。
三. 负债的代价:被吞噬的未来与撕裂的社会
(1) 个体困境
35岁危机:某互联网大厂员工猝死前连续工作120天,HR系统标注“自愿奋斗”。
消费坍缩:52%家庭因房贷削减休闲支出,38%推迟生育计划。
(2) 经济窒息
企业债务中50%用于借债付息,而非创新、扩大再生产。
地方财政收支缺口达1.2万亿元,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突破36%。
(3) 社会撕裂
有房阶层:46%因负债放弃职业机会,沦为“房贷奴隶”。
无房群体:43%在婚恋市场遭遇歧视,代际财富转移机制断裂。
四. 共同困境:系统性风险与代际传递
金融剥削:
80后被银行房贷利率(LPR 3.65%)和平台抽成压榨。
00后被网贷高息(年化24%)和“精准营销”收割。
政策滞后:
80后缺乏个人破产保护,断供后面临“首付归零+征信崩塌”。
90后是最悲催的一代,90后的负债既不同于80后的“资产泡沫买单”,也区别于00后的“虚假繁荣输血”,而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期的“夹缝代价”——他们同时承担了高房价的历史包袱、消费金融的即时收割,以及职场内卷的收入停滞。
00后虽受《互联网金融管理办法》约束,但平台仍通过“场景分期”绕开监管。
终极矛盾:
三代人的负债本质都是经济增长模式(房地产泡沫+消费驱动)与收入分配失衡的产物
——80后为资产泡沫买单,00后为虚假繁荣输血!80后至少享受过资产增值,00后尚可调整消费习惯,而90后卡在历史周期的裂缝中!
负债是一面镜子,照见时代的病症
全民负债的本质,是“地产-债务”增长模式的结构性失灵。当房贷吞噬67.3%的家庭财富,当年轻人因负债放弃梦想,我们不得不承认:旧有的繁荣建立在透支未来的基础上。
负债不是原罪,那么原罪是谁?到底谁掏空了我们老百姓的钱袋子?
无论是80,90,还是00!或者企业,政府,还是居民!都共同揭示了同一真相:
我们三代人不过是同一场经济游戏的不同筹码!
我们不是不努力,而是游戏的规则早已被写死!
就像循环在债务流水线上的零件:
生产、负债、崩溃、替换!
当我们两手空空入不敷出,没有子弹出击时,切记:不能怂,自己上法院单挑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可以输,可以牺牲,就是不能怕!不能怂!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条理清晰的出击,要比不靠谱的律师靠谱多了!
80后在为房子还贷,00后在为面子买单,90后卡在中间……
我们以为在攀登财富之山,实则只是踩着债务的流沙;
越挣扎,陷得越深……
但最终,我们都在为同一个破碎的梦还债!
来源 :疯子马破茧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