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0%

王阳明《传习录》卷下 钱德洪录

【原文】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

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对曰:“愿立‘必为圣人之志’。”

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洪初闻时心若未服,听说到不觉悚汗。

【翻译】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王汝中和钱德洪在先生旁边侍坐。先生环顾他们说道:“你们这些人,学问没能有所长进,原因只在于还没有立志。”

李侯璧站起来回答说:“我也愿意立下志向。”

先生说:“不敢说你没有立志,只是立的恐怕不是‘必为圣人之志’。”

李侯璧答:“那我愿意立下‘必为圣人之志’。”

先生说:“如果你真的有了成为圣人的志向,在良知上就会用尽全力。如果良知上还存留有别的私心欲念,就不再是‘必为圣人之志’了。”

钱德洪刚开始听这段话时,心里还有所不服,现在又听到这话,就已经不觉警醒流汗。

【原文】

先生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翻译】

先生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缔造了天地,生出了鬼神,真是无与伦比!如果人能够完完全全地恢复它,没有一点亏欠,自然就会手舞足蹈,天地间找不到什么快乐能够代替它。”

【原文】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

答曰:“吾昔居滁①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②,方能察人病理。”

【注释】

①滁:指滁州(今安徽滁县)。

②医经折肱:语出《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意为久病可以成为良医。

【翻译】

一个朋友,他在静坐的时候有了一些领悟,便马上跑过来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我曾经住在滁州的时候,看到学生们注重在知识见闻上的辩论,对学问却没有帮助。因此,我便教他们静坐。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在静坐中触及了良知的境界,短时间内很有效果。但是时间长了,有的人渐渐有了喜静厌动,陷入枯槁死灰的弊病;或者就致力于玄妙的见解,耸人听闻。因为这个原因,近来我都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了,无论你是到静处去体悟也好,或者在事情上磨炼也好,良知的本体本来就是没有动静的,这才是做学问的核心。我的这些话,从滁州到现在,我仔细琢磨过几番,只有‘致良知’三个字是没有弊病的。这就好比医生,要经历过多次折肱,才能了解人的病理。”

【原文】

一友问:“功夫欲得此知时时接续,一切应感处反觉照管不及,若去事上周旋,又觉不见了。如何则可?”

先生曰:“此只认良知未真,尚有内外之闲。我这里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恼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到此便是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翻译】

一个朋友问先生:“我想让‘致良知’的功夫持续不会间断,但一旦应对具体的事情,又觉得照管不过来。等到去事物上周旋的时候,又觉得看不见良知了。怎么办才好呢?”

先生说:“这只是你体认良知还不够真切,尚有个内外之分。我这致良知的功夫,不能心急。体认到了良知这个核心,然后在上面踏踏实实地用功,自然就能理解透彻。这样就会忘掉内外,又怎么会有心、事不统一的现象呢?”

【原文】

又曰:“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接得来。须胸中渣滓浑化,不使有毫发沾带始得。”

【翻译】

先生又说:“做功夫,如果没有透彻地理解良知的关键,怎么能使它充实光辉呢?如果想要透彻地了解,不能仅凭你自己的聪明,还须净化心中的渣滓,不让它有丝毫的污染才行。”

【原文】

先生曰:“‘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谓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

问:“如何道即是教?”

曰:“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翻译】

先生说:“‘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谓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

有人问:“为什么‘道即是教’?”

先生回答说:“道就是良知,良知本来就是完完全全的。就像镜子一样,对的就还他个对,错的就还他个错。是非只需依照良心,就不会有不恰当的地方。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原文】

问:“‘不睹不闻’是说本体,‘戒慎恐惧’①是说功夫否?”

先生曰:“此处须信得本体原是‘不睹不闻’的,亦原是‘戒慎恐惧’的,‘戒慎恐惧’不曾在‘不睹不闻’上加得些子。见得真时,便谓‘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亦得。”

【注释】

①“不睹”二句:语出《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翻译】

有人问先生:“《中庸》里的‘不睹不闻’,是指本体而言的吗?而‘戒慎恐惧’,是指功夫而言的吗?”

先生说:“这里首先应当明白本体原来就是‘不睹不闻’的,同样原来就是‘戒慎恐惧’的。‘戒慎恐惧’,它并没有在‘不睹不闻’上还添加了一些什么。看得真切的时候,那也可以说‘戒慎戒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

【原文】

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

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

曰:“不知,何以一叫便应?”

曰:“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时?”

曰:“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亦耳目无所睹闻,众窍俱翕,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①。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即是妄思魇寐。”

曰:“睡时功夫如何用?”

先生曰:“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有梦即先兆。”

又曰:“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以其无物欲之杂也。学者要使事物纷扰之时,常如夜气一般,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注释】

①上下与天地同流:语出《孟子·尽心上》。意为君子之心与天地同为一体。

【翻译】

有人问先生《易经》里的“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该如何理解。

先生说:“良知本来就是知道白天和黑夜的。”

那人又问:“但是人睡熟了的时候,良知不也就不知道了吗?”

先生说:“如果不知道了,那怎么一叫就会有反应呢?”

问:“如果良知是一直知道的,又怎么会有睡熟的时候呢?”

先生说:“到了夜晚便休息,这也是造化的规律。到了晚上,天地成为一片混沌,形体、颜色都消失了,人的眼睛和耳朵也没什么可以去看、去听,七窍都关闭了,这就是良知收敛凝聚的时候。天地一旦开启,万物显露,人的眼睛耳朵能够有所见闻了,感官再恢复正常,这就是良知发生作用的时候了。由此可见,人心与天地是一体的。所以,孟子才会说‘上下与天地同流’。今天的人到了夜晚不懂得休息,不是昏睡,就是噩梦连连。”

问:“睡觉的时候应该怎么用功呢?”

先生说:“白天知道如何用功,晚上也就知道如何用功了。白天,良知是顺应通畅的,夜间,良知则是收敛凝聚的。有梦就是先兆。”

先生又说:“良知在夜晚生发出来的时候,才是它真正的本体,因为它没有物欲混杂其中。学者如果在事物纷扰的时候,像‘夜气’生发时一样,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了。”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
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宋史
宋史
脱脱、阿鲁图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
权延赤
智慧人生34要
智慧人生34要
明憨
毛选第一卷
毛选第一卷
毛泽东
侠客行
侠客行
金庸
空幻之屋
空幻之屋
阿加莎·克里斯蒂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
海明威

添加书签

当前位置: 0px

我的读书书签

书签添加成功,务必保护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