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破窗焦雨夜还惊,纸帐风来自作声。墨到乡书偏黯淡,灯于客思最分明。薄醪似水愁无敌,短梦生云絮有情。怪煞邻娃恋长夜,坐调弦柱到三更。

【鉴赏】

乾隆三十九年腊尽,黄景仁在江宁随园袁枚家度岁。过了年,先到安徽太平府学使朱筠幕中,夏天应寿州知州张佩芳的延请,主讲于正阳书院。这首诗是九月二十夜在正阳书院所作,时景仁年二十七。

在正阳书院教书,诗人写过几首盛夏纳凉杂咏的五言古风,其中有一首写乌鸦,结尾说:“日出鸦四飞,日入群就宿,吁嗟复吁嗟,我岂如此鸦!”又有一首写竹子。寿州少竹,书院寓斋中稍有几根,诗人十分爱重,诗的结尾写道:“故山足千亩,一一惊春雷。……其下坐故人,念我应徘徊。”诗句中透露出浓厚的思乡情绪。这首《二十夜》写的也是这种乡愁。但这时不再是纳凉的溽暑盛夏,时序已经到了“悲乎哉,秋之为气也”的凉秋九月了。

首联便写助人凄凉的秋雨秋风,渲染环境气氛。破窗之外,雨打芭蕉,深夜传来,使人暗惊——又是一个肃杀的秋天到来了。那阵阵秋风,吹在纸制的帐子上,哗哗作响,使诗人感到深深的凉意。在这风雨交加的秋夜,浩浩乡愁,悄悄升起。诗人想到,该给家里人写封信了。但是——

墨到乡书偏黯淡,灯于客思(si)最分明!

你也许会说,这诗未免不大合事理。为什么一写家信,连墨色也变黯淡了?为什么一想家,那灯也变得分外光明?这是不是一种心理作用,一种幻觉?

不!这是写实!这是真正的诗,真正用泪写成的诗!不知你有没有在大雨中行走的体验?雨打在脸上,顺着眉睫往下流,遮住了眼帘。这时你看四周景物,轮廓变得模糊了,色彩也变得黯淡了,你会自然地抹一下脸上的雨水。现在,雨虽打在窗外芭蕉,泪却流在诗人脸颊。他在噙着热泪写家书。用泪眼看纸上的字,岂不如雨中观物,一切都变得模糊黯淡吗?一边写信,一边想家,用饱含着泪水的眼睛看桌上灯光,那灯光因泪水的折射自然也变得分外光明了。这不是真正用泪写的诗么?本来分明的变黯淡了,本来黯淡的却变得分明,两者都因泪水折光而变化,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体验到这种实境,加以细节描写,写出了前人未曾写过的特殊境界。本来,含泪作家书,事属多有,诗词中常见。但谁曾用色和光的变化来写此景此情?唐代诗人有“书被催成墨未浓”的名句。那只写心情急促,墨淡情浓。北宋人有“泪眼问花花不语”的名句。那是“问”而不是“观”,而且明点“泪”字,妙处只在痴情。黄景仁这一联,与他们写的全不一样。他把自己的真实体验用曲折见意的手法写出来,使人乍读之以为无理,细味之却见真情,这真是呕心沥血,令人不忍卒读的好语言。

第三联,上句无非说借酒消愁愁更愁,近乎俗滥。但诗人也写得别开生面。他不说情太浓了,却埋怨消愁的酒太淡了,淡得像水一样。愈感酒淡,愈见情浓。下句更奇特: “短梦生云絮有情。” 由于絮被有情,给我温暖,我做了一个飘忽的短梦。唐人薛能诗有“道心生落日,乡思羡归云” (《麟中寓居寄蒲中友人》)之句。黄景仁用其意,可见他的短梦是回乡之梦。惟其回乡之好梦难得,因此觉得絮被之多情可感,这都是从反面着笔,构思奇特的好句。

诗写到这里,乡愁已经写足,再缠着写下去就是蛇足赘疣了。不料,诗人忽然撇开自己,引进了一位邻居女郎 (邻娃)。于是,将结之际,又起波澜。这位女郎到了三更还不曾入睡,还在弄柱调弦。此时诗人短梦初回,听到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隐约琴声,他想,这位姑娘一定也是个多情人,失意者。他一定有无穷心事,要在这夜深人静时通过琴音来倾诉。伊人虽杳,琴音可接,突然,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这位姑娘的命运联系起来了。他并非进入了琮琮琴声的音乐境界, 而是进入了姑娘寂寞凄凉的感情世界; 他仿佛遇到了知音, 他们之间似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起初,诗中还只是一缕乡愁; 此刻,比乡愁复杂得多的天涯沦落之感,猛然涌上心头。所谓百感交并,情深一往,进入了一个更加幽怨凄惶的境界。

这首诗开篇用“雨”“风”酝酿气氛,结处以邻女琴声传出无限幽情暗恨。雨是蕉雨,淅淅作响; 风是秋风,飒飒有声。结处又传出一阵隐约断续的琴声,首尾相和,形成了一支三重奏的秋夜奏鸣曲,烘托出这漫漫长夜和长夜里不眠的诗魂。有这样的乐曲作伴奏,再实之以乡书墨淡,客思灯明,愁浓酒薄,短梦生云,使情景相生,声情相应,八句诗句句精警,整首诗境界浑成,真不愧天才名作。有人说,景仁诗“希踪太白” (清·汪佑南《山泾草堂诗话》),有人说他“宗法少陵昌黎,亦时时染指昌谷” (洪雅存《玉麈集》)。从这首诗以及这类诗看,我以为,他是从昌谷以入昌黎,从义山以入老杜,风格更近于李义山。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侠客行
侠客行
金庸
立即阅读
口述史
口述史
立即阅读
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语录
毛泽东
立即阅读
资本论
资本论
马克思
立即阅读
流星蝴蝶剑
流星蝴蝶剑
古龙
立即阅读
鹿鼎记
鹿鼎记
金庸
立即阅读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立即阅读
白马啸西风
白马啸西风
金庸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