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雁啄啄,飞搏搏,江边虞人缚矰缴。人饥处处规尔肉,岂知雁饥肉更薄。城中卖雁不值钱,市内籴米斗五千。妻儿煮糜不敢饱,朝朝射雁出江边。不闻关中易子食,空里无人骨生棘。县官赈济文字来,汝尚可生当自力。

【鉴赏】

《人雁吟》题下原有三字“悯饥也”是诗小序。这种标题办法唐人新乐府也普遍采用过,如白居易《新乐府》的《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陕西的鄜州、凤翔、岐山皆大旱,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诗约作于此时。其写作目的,主要是反映严酷的社会现实,本来应着力写饥民。然而诗人别出心裁,诗中人雁同咏,而且以咏雁为主,这就特别耐人寻味。

读首句给人的印象还像是起兴:“雁啄啄,飞搏搏。”雁儿到处啄食,飞来飞去。一派饿相,很像是饥民在尽力谋生。再往下读,原来雁在诗中还扮演了一个角色,即饥民捕食的对象。“虞人”本指古代猎官,专管山泽园囿,此借指捕鸟的饥民。他们到处设置网罗,并准备“矰缴”(弋射工具),窥伺大雁,以雁肉充饥。于是诗人以悲悯的口气对雁说道:“人饥处处规尔肉,岂知雁饥肉更薄。”饥荒使人变得冷酷残忍,捕杀大雁竟成普遍现象。谁知饥年之雁也无肉可食呢。城中雁肉卖不起价,而米价腾踊,杀雁者换回的米仅供煮粥养活妻儿,而粥也不敢喝饱,捕雁者只有更努力地去射雁,于是雁群便有绝种灭族的灾难临头了。“城中卖雁不值钱”四句的关心似乎仍在大雁命运,而饥民谋生的不择手段,却表现得更加含蓄有力。

于是诗人转而又为饥民着想,说食雁之事还算不上骇人听闻,“不闻关中易子食,空里无人骨生棘。”“易子而食”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里”系基层居民单位,“空里无人”即人民成村成里死绝,骨生荆棘。此二句所写情景直令人毛骨悚然。最后诗人安慰大雁说:“县官赈济文字来,汝尚可生当自力。”听说县官已发了救济灾民的告示,看来饥民杀雁的行为很快会中止,所以请它们不要绝望,好自为之。且不说赈济一事对“空里无人”的地区没有任何意义,就是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看到的还只是“赈济文字”,何时兑现?如何兑现?都是一些问题。诗写到此便意味深长地结束了。读者感到的不是欣慰,而是彻骨的悲凉。

诗人“悯饥”,而诗中着力只在写悯饥雁,似乎对饥民的命运已不敢抱任何希望,而字里行间,无处不是悲天悯人之意。作者虽没有,也不可能揭示造成饥荒的社会原因,但诗的本身,却能启发读者深思。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彷徨
彷徨
鲁迅
立即阅读
飘(英)
飘(英)
玛格丽特·米切尔特
立即阅读
帝国飘摇
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立即阅读
尔雅
尔雅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聂济峰等
立即阅读
华人必备知识
华人必备知识
立即阅读
易经
易经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