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闾左称雄日,渔阳谪戍人。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论?

【鉴赏】

这首咏史诗,以峻拔的辞采,再现了发生在秦朝末年的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画卷。诗人按自己的历史观、评价标准和写作意图,铸造了陈胜这个历史人物的丰碑,并借历史题材,融进了诗人的见解、思想和情绪。

诗一起手便大笔挥洒,粗线条勾勒,让陈胜这个叱咤风云的草莽英雄立体地站在读者面前。“闾左称雄日,渔阳谪戍人。”“闾左”是指居住在闾里之左的贫民。古人尚右,“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这里以闾左代陈胜,暗示陈胜是一个贫民。渔阳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辖地跨长城内外,是北部边防重镇。公元前209年,陈胜等九百贫民被发遣去防守渔阳。闾左谪戍人居然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二句在读者心中掀起汹涌的波澜。先声夺人,起势不凡。

接着,诗人纵意驰神,具体描绘了陈胜起义的情景。“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麻醉人民,美化自己,树立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是尽量给自己抹上神秘的色彩,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观。然而,几千年前的陈胜却能藐视这种权威,公开挑战,大胆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疑,并且自封王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掀起了推翻秦王朝的风暴。“竿木”可谓简陋,但竟然足以使强暴的秦王朝覆灭。它说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武器装备,而在于是否合乎正义,是否取得民心。诗人以热情洋溢的笔调,对陈胜的气魄和胆识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三联给我们描绘出最令人感奋,最激动人心的场景。“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陈胜一行谪戍在大雨断道,度已失期,按法当斩的关头,在逃跑是死,举大计也是死的情况下,毅然揭竿而起。以“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的豪壮口号,唤起豪杰英雄,鼓动受苦民众,加入抗秦斗争的行列。为了给起义争得合法地位,他们假托鬼神,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用以张扬声势,制造舆论。起义前的这种装神弄鬼的手段,与其说是迷信,是局限,毋宁说是斗争策略。由此也可以看出陈胜这个闾左谪戍之徒实在足智多谋。

以上六句是对客观史实的高度概括,恰似一篇神采飞动的历史传记,基本上完成了雄姿英采,气宇轩昂的陈胜形象刻画。但这又毕竟是诗,因而在浓缩的历史画卷中灌注了诗人的强烈主观感情和评价,所谓“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所谓“以史为咏,正当于唱叹写神理”。浓郁的感情色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都暗寓在隐括本传的史实中。正是有了这种灌注着强烈主观感情的叙写,才为尾联打下了扎实基础。于是水到渠成,发出“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论”的论断。陈胜以贫民的身份,首先发难于大泽乡,举起了除奸凶、诛暴秦的正义旗帜,武装反抗秦王朝的残暴专制统治,并迅速影响到全国各地。因而驱除暴秦,当以陈胜为首功。是他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地位,为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帝国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基础。这个毋庸否认的史实,就是刘邦也没有忘记陈胜的作用,“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享受官家血食。诗人以饱蘸感情的笔问道:功成名就的汉将,如曹参、周勃、樊哙之辈,尽管在建立汉家王朝时也立下过大大小小的战功,但是,又有谁能与陈胜相提并论呢?诗人用汉将的不能相提并论加以反衬,使陈胜的形象更加高大。

诗人之所以能把陈胜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是基于他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清军入关后,以暴力统治全国,血腥镇压人民的反抗。在山河破碎的现实面前,诗人意识到,要靠王侯将相,靠统治阶级的所谓“伟人”、“英雄”来拯救民族灭亡的命运,恢复明王朝已不可能。但诗人还没有完全失去复国的志向,他赞颂贫民出身的农民起义英雄,就是把抵御清军侵略,为民族耻辱复仇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身上。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诗人能以鲜明的形象再现历史人物,展示历史事实,给人以清新活泼之感。诗人还能以浓烈的感情,去打动读者,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与诗人一起参与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评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再加上高亢雄浑的格调,自然流宕的语言,使之成为咏史诗的上乘之作。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彷徨
彷徨
鲁迅
立即阅读
飘(英)
飘(英)
玛格丽特·米切尔特
立即阅读
帝国飘摇
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立即阅读
尔雅
尔雅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聂济峰等
立即阅读
华人必备知识
华人必备知识
立即阅读
易经
易经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