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兴来词赋谐兼则,老去风情宦即家。建业临安通一水,年年来往为梅花。(袁简斋太史)

【鉴赏】

袁简斋,即袁枚,字子才,简斋是其号,浙江钱塘 (今杭州)人,清代乾隆诗坛的领袖。他比黄大三十三岁,与黄为忘年之交。景仁二十六岁到江宁(今南京),曾在袁的寓所随园度岁,可见二人交谊之笃。本诗列于《岁暮怀人》组诗之四,诗后自注“袁简斋太史”,是怀袁枚之作。

袁枚二十四成进士,入翰林,素负奇才,官却只做到知县,最后一任在江宁。当时他才三十三岁,辞官卜居于江宁小仓山畔,修筑随园,一直住到八十三岁老死于此,因此又号“随园老人”。“建业”即江宁,“临安”就是杭州。诗中 “建业临安通一水”,是说袁枚住在江宁回故乡极方便,只消从江宁舟行到镇江转运河,就可直达临安。

要理解黄景仁为什么那样崇拜、怀思袁枚,先得了解袁枚为什么那样激赏后进诗人黄景仁。

袁枚在清代诗人中思想比较开放。他论诗力主性灵。“性灵”说的核心内容是重真情,讲个性,强调天才灵感。袁枚自己的诗,感情浓烈,真挚动人; 黄的诗也以情胜。袁枚强调个性 ( “诗之中有人”),反摹拟,重独创; 黄的诗也是“不主故常”、“不以蹈袭剽窃为能”(语见《湖海诗传》、《黄景仁墓志铭》)。袁枚是一代天才,九岁时借阅几本《古诗选》,就无师自通,跟人游杭州吴山,写出了“眼前两三级,足下万千家”这样的警句(《随园诗话补遗》卷六); 无独有偶,黄景仁也是在九岁的时候应学使试,住在江阴小楼,拥被吟成“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这样的好诗。从这三方面看,袁黄都是有真情,有个性,有天才的诗人,袁枚引他为同类,同气相求,怎能不格外奖掖他?就为人看,袁枚任性而行,放荡不羁; 黄也是“性豪宕,不拘小节……辄使酒恣声色”的人(翁方纲《悔存诗抄序》),这些地方,也与袁枚暗合。所以,袁枚激赏景仁,称他为“今李白”(《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而景仁《呈袁简斋太史》四首七律,说袁枚“文章草草皆千古”,赞他的诗足以 “唤起文人六代魂”,对于这位老诗人,又是何等推崇折服! 此刻,黄景仁憔悴京华,又遇上一年将尽,深感故交零落,写诗怀念这位曾经赏识过、提携过他的诗坛耆宿,自然别有知己天涯之感。

怀人之作,离不开怀思其人的盛德,怀思过去与他难忘的交游。景仁这首诗,全不取此蹊径。他怀思的是对方的创作个性、生活作风和内在品格。“兴来词赋谐兼则”,是说袁诗有时诙谐,有时典则,也就是通常说的“亦庄亦谐”。袁枚论诗既力主性灵,兴之所至,直抒怀抱; 为人又深恶程朱理学,有魏晋名士的风度,因此发为诗作,有时嬉笑怒骂,隽谐可喜;有时端庄典则,灵巧清新,极具情韵。把袁诗的特点概括为“谐兼则”,一语道出袁枚的创作个性。“老去风情宦即家”,指袁枚做江宁知县后,就以江宁为家,终老不出。为什么说“宦即家”是“老去风情”?袁枚在江宁随园退居期间,所言所行,大与流俗异趣,确实饶有风情。他离经叛道,大胆怀疑儒家经典“未必其言皆当”“未必其言皆醇”(《答惠定宇第二书》)。他毁佛,曾“怒取观音像掷地足踏之”;他开先例广收女弟子传诗,还刻印过《随园女弟子诗选》;他甚至把真话说到“枚平生爱诗如爱色,每读人一佳句,有如绝代佳人过目,明知是他人妻女,于我无分,而不觉中心藏之,有忍俊不禁之意”(《答彭贲然先生》)这样的地步,并公开承认自己好名、好财、好色,认为“人欲当处,即是天理”(《再答彭尺木书》)。他在江宁,刻了一方私印“钱塘苏小是乡亲”,盖在自己的诗稿上。“苏小”本是南齐时代著名歌妓,葬在钱塘。一位尚书(清代一品大官)索看袁的诗稿,无意中看见了这方私印,认为袁枚引妓女为乡亲,太不自重,严加诃责。袁枚对这位尚书说:“今天您是一品大官,苏小当然比您贱多了;只怕百年之后,人家只知道钱塘曾有个名妓苏小小,不再知道您的名字了。”(《随园诗话》卷一)这番话惊世骇俗,却又确是真理,一座为之展颜。凡此种种,都体现了他独特的生活情趣,因此誉之为“老去风情”。以上两句,一句评他的为诗,一句写他的为人,寥寥十四字,生动地刻画出这位大诗人不同于流俗的风流自赏,雅量高致。

三、四两句写袁枚优游林下的生活。他定居江宁,故乡在钱塘。据龚自珍《病梅馆记》载,江宁的龙蟠,钱塘的西溪,都盛产梅花。每到梅开之日,袁枚匆匆来往其间,观赏梅花。他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等咏梅名句(《随园诗话》卷二)。袁枚好梅,当然不仅在于梅之香雪如月明林下的美人,还因为它像雪拥山中的高士,有凌风怒放的风骨。年年来往,只为梅花,正如王维问故乡消息,只问倚窗红梅一样。尘世生涯,浮沉宦海,何尝有半点在意念之中?此其人的精神境界,可以想见。轻轻一点,写出了袁枚高标绝俗的内在品格。

景仁岁暮怀袁,怀此公的为诗,怀此公的为人,怀此公的品格,说明自己欣赏袁枚,正在这些方面。于是,在写对方的同时,也展示了诗人自己的襟抱。袁枚如此,景仁也如此,这就写出了他们的交谊植根之深厚,显示出他岁暮怀袁的原因。这都是不写之写。

这首诗,乍读似乎全不写对方盛德,全不及两人交谊,只是淡墨素描,点而不染,却于无意中把要写的都写到了;而且写得那么轻快,那么自然,那么富于情韵。只此一端,不能不令人叹服黄景仁的诗笔,他竟能在二十八个字中装下如许丰富的内容。无怪乎一代骚坛领袖袁枚那样激赏他,痛惜他的早逝,写出“叹息清才一代空,信来江夏丧黄钟”那样的悼诗。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彷徨
彷徨
鲁迅
立即阅读
飘(英)
飘(英)
玛格丽特·米切尔特
立即阅读
帝国飘摇
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立即阅读
尔雅
尔雅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聂济峰等
立即阅读
华人必备知识
华人必备知识
立即阅读
易经
易经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