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文|明憨法师

讲一个佛陀时代的故事

给你们讲个故事。

佛陀在世时,有个女人,她的儿子还很小就去世了,她非常痛苦,抱着儿子的尸首,到处求人救救她的儿子。有位智者送她去见佛陀。她就请求佛陀给她可以救活儿子的药。佛说我有药方,但你先到村子里那些从未有亲人去世的人家要一些芥子来。她见佛陀能救活自己的儿子,非常高兴,也没领会佛陀的深意,就挨家挨户去问,你们家曾经有人去世吗?大家都回答,当然有啊。你想,谁家会没有呢。所以她最终也找不到一户从没有亲人去世过的人家。这时,她才冷静下来,明白不只她有亲人过世,也就接受了儿子去世的事实。

她埋葬完儿子后,就回去告诉佛陀,找不到一户从没有亲人去世的人家。佛陀就说,你不要错误地以为只有你的儿子丧生。现在你已经明白,众生都会死亡。众生欲望尚未满足之前,死亡就夺走其生命。

这个人明白生命的变化和无常后,决定出家。出家后,修无常法,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生活是一本无常的教科书

生命在呼吸之间。我们的寿命是无常的。

死亡的因缘非常多,衣食住行,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死亡的因缘。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已经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生气勃勃的年轻人。这样的惨剧谁能想到?每天发生在各地的车祸让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顷刻之间消失。各种天灾人祸引起的人间悲剧经常发生。

憨师说(32)

锦呈 绘

我们唯一能知道的是,我们必定会死,但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样的方式死,谁也不敢肯定。你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一个先到。

不只是寿命是无常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我们的苦乐、财富、地位、感情、心念没有一个不是无常的。

生活就是一本生动的无常教科书。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成住坏空,是无常。

四季变换,花开花落,是无常。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是无常。

今天海誓山盟,非你不嫁,非你不娶,几年以后,各奔东西,形同陌路,是无常。

现今位高权重,不可一世,往后沦为阶下囚,人人喊打,是无常。

今年腰缠万贯,挥金如土,明年一贫如洗,债台高筑,是无常。

今朝出身贫寒,受人欺凌,明朝飞黄腾达,众星捧月,是无常。

要知道,学佛也是无常的,学佛的心是无常的。有句俗语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身边;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说的就是学佛的心变化无常,越学离佛越远。痛苦的时候想起来学佛,高兴的时候佛就被抛到九霄云外。

学佛的因缘是无常的。佛法难闻,现在看起来各种因缘具足,过一段时间,可能受各种因素干扰就难以为继。因为疫情,今年我们关闭了山门那么长时间,很多弘法利生的事情都受到影响,就是无常。

无常无处不在。好事是无常的,坏事也是无常的。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都是因缘在起作用。事物总是随因缘的变化而在不断变化、运动之中,没有一个是恒常不变的。无常是事物本来的规律。

人生无常不能只是挂在嘴上

无时无刻,无常不在眼前呈现,有的人也经常会把人生无常挂在嘴边,但他内心其实是麻木的,总觉得,那些无常的悲剧是偶然发生的,离自己很远,他拥有的幸福会持续到永远。直到无常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措手不及,怨天尤人。

佛教讲“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以这三个法印来判别或衡量是不是佛法的道理。第一个法印就是“诸行无常”。可见,无常观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理念,也是一种非常殊胜的修行。我们应该经常思维无常的道理,把无常观融入我们心的相续。

经常思维无常的人,顺境时,知道快乐不会久驻,知道成功背后潜伏着很大的风险,如果不继续努力向上,很快会走向失败。这样就不容易滋生傲慢和自大。

思维“无常”这一现象,不是让人消极,而是让人看到事物背后的因缘和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让人变得更加冷静、理智和客观,懂得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无常观修得好的人,无论工作、名声、地位还是财富上发生变故,都不会惊慌失措,而是坦然面对,能尽快从烦恼中抽离出来,把精力放在寻找走出困境的出路上。

寺院每天做晚课,都要念诵普贤菩萨的《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无常大鬼,不期而至。我们要时时警醒自己,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不要让宝贵的人生虚度。自由自在的时候,要珍惜难得的因缘,把精力放在对自己、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上,断恶修善,广积善根福德,使人生不断得以升华。当大限到来的时候,我们就能无怨无悔,欢喜接受,奔赴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0年6月明憨大和尚随缘开示)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小李飞刀
小李飞刀
古龙
立即阅读
毛泽东文集(六)
毛泽东文集(六)
毛泽东
立即阅读
邓小平时代
邓小平时代
(美国)傅高义
立即阅读
中篇小说精选
中篇小说精选
刘醒龙等
立即阅读
飘(英)
飘(英)
玛格丽特·米切尔特
立即阅读
飞狐外传
飞狐外传
金庸
立即阅读
研读学习
研读学习
研读毛主席
立即阅读
毛泽东传(上)
毛泽东传(上)
中央文献研究室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