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荀子门下弟子众多,韩非(?~公元前233年)和辅佐秦始皇的丞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原本是吕不韦的门客,后因才华得到秦始皇的认可,一路做到了丞相。

李斯受荀子的性恶说熏陶,想摆脱以世袭与血缘维持的封建势力对国家发展的制约。但凡是有才华的人,哪怕是自己仇人的孩子也可以重用。在李斯看来,血缘抑或其他各种关系都属于私人的情分,徇私于执政无益。

并且,李斯尊重“伪”,即后天的东西。他的基本思想是以法律来纠正人性的恶。性恶说的基本论调就是,如果性善说是对的,人都是善人的话,还要圣人干什么。圣人指的是君王、明君。圣人负责教化众人,若真人性本善,就无须圣人引导。正因为人生来就有可能作恶,才需要向好的方向引导。因此,性恶说很重视君臣关系,意在强化君权。

其次,君王依法执政,信赏必罚成了执政的基本理念。要做到铁面无私,任人唯贤。如果触犯法律,即便与秦始皇有血缘关系或是关系亲密,也要遭到处罚。与此同时,任何人都不可以说君王的不是。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论虽有理有据,但已经脱离了荀子的学说,彻底变成了法家的学说。秦国原本就有法家思维。商鞅曾令法律成为一切的准绳,并以法律和重刑为政治奠基,让秦国走上了强国之路。基于法家学说处理政事是秦国的传统,或许李斯在理政时也继承了这种传统。

而李斯的同门韩非,则是韩国的公子,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他略微口吃,不善言辞,但写得一手文采飞扬的好文章。秦始皇曾在读完他的著作《韩非子》之后对他欣赏至极,表示能见他一面便死而无憾。

日后,秦国开始扩张,在攻打邻国韩国时,韩国国君还命韩非作为使者前去秦国讲和。

不过,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就将他扣留,令他效忠秦国。对此李斯感到十分不安,他深知自己与韩非在才华上有着无法弥补的差距,如果韩非效忠秦国,他将不再是秦始皇跟前的红人,地位也将不保。再三思虑后,李斯向秦始皇进言:“韩非是韩国国君的儿子,他表面上答应效忠大秦,想必最终还是会以韩国的利益为重。既然如此,不如趁早将他……”

虽说秦国任人唯贤,不在乎对方是不是异国人,但若是不能为己所用,秦国也不想便宜了其他国家,直接杀了才放心。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也是这样对待孟尝君的。

秦始皇对韩非的想法同样是得不到就要毁了他,所以韩非最终被迫于狱中服毒身亡。

韩非死于非命,《韩非子》却成了秦国的政治纲领。这本书里写满了为君之道,认为君主应集权于一身,应冷酷无情,处事应刚正不阿。

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天下名义上属于周王室。周王室用五行之中的火徳治理天下,而火后面就是水,水克火。充满野心的秦始皇便宣称自己以水徳治理天下,而水恰恰是一种可以代表法家冷淡而冷静的东西。

李斯和韩非的恩怨

扩展:《史记》记载,长子扶苏劝谏父王不要焚书坑儒,他说:“天下平定不久,儒生都学习和效法孔子,可现在您对他们施以重刑,我担心会造成天下动乱。望父皇三思。”秦始皇大怒,罚扶苏远赴北方去监督修长城了。

图片来源:《帝鉴图说》

【陈说】

君主依照绝对的“法”管理政治,所以必须是独裁者。与君主有特殊关系的公族,或者根据重视君臣父子秩序而形成的封建势力,依照韩非的学说,都要失势。只要有才能,不问排列顺序,就要提拔重用。工作失败,不论是公族还是豪族,都不能免除法定的惩罚。在韩非的世界里,不存在人情和特权,是极其冷酷的透明的世界。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统一天下》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毛泽东年谱(三)
毛泽东年谱(三)
立即阅读
平平录
平平录
(清)杨芳
立即阅读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等
立即阅读
百年孤独(英\汉)
百年孤独(英\汉)
加西亚·马尔克斯
立即阅读
葬礼之后
葬礼之后
阿加莎·克里斯蒂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宋碧云译
华人必读苏东坡
立即阅读
红楼梦
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
四大经典名著之一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