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41

“如果全国2000多个县,每个县都有这样一条渠就好了。能不能在黄河下游各县都搞一个闸?黄河这条难以被前人驯服的蛟龙,现在在你们手里,开始被驯服了,为人民造福了。”

话说上午10点钟,毛泽东离开小顶山,在滕代远、赵武成、宋致和陪同下,缓缓朝黄河铁桥工段门口走去。工段队长乔廷选一眼认出了毛泽东,他和梁世久急忙上前与毛泽东握手问好。

此时,罗瑞卿乘坐的专列已经从黄河北边返回来了,毛泽东登上专列,向黄河北岸驶去。滕代远把乔廷选和梁世久介绍给毛泽东,他说:

“这两位是黄河铁桥工段的队长,他叫乔廷选,他叫梁世久。”

毛泽东一听就高兴了,说:

“真巧啊,两个修桥的,一个姓乔,一个姓梁,两个姓合在一起,正好是‘桥梁’,真是太好了。”

他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中华牌香烟,对两位队长说:

“请抽烟。”

二人连连摆手说:

“不会,不会,谢谢主席。”

乔廷选取出有关材料,准备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看他们非常严肃,就亲切地说:

“随便谈,随便谈。”

乔廷选就放下材料,汇报了铁桥5次加固的过程。毛泽东说:

“了不起,你们有功劳。”

乔廷选又汇报了安全情况,还说铁桥加固后行车速度每小时提高到30公里。毛泽东问:

“那为什么现在车还这样慢呢?”

滕代远说:

“现在车速慢,是想让主席多看看桥梁。”

“好一个机灵的滕代远,不愧为军事家。”

毛泽东说完哈哈大笑,滕代远与大家也跟着笑起来。专列越过铁路桥,毛泽东下车后,突然转身往回走,说:

“我再看看大桥。”

众人也只好随着他往回走。毛泽东走到河边,弯腰拾起一个小薄石片向河中甩去,小石片在水上跳跃了几下钻入水中,后边有人称赞道:

“主席抛石片的水平很高啊!”

毛泽东笑着说:

“不行了,与年轻时比差多了。”

此时铁路工程师刘鸿钧过来了,毛泽东一听说是工程师,就和他攀谈起来。他听说刘鸿钧是壬辰年生人,说道:

“那你长我2岁。”

毛泽东又问:

“这黄河大桥是何时所修,桥梁多长?”

刘鸿钧说:

“这座桥是光绪二十九年,也就是1903年由比利时贷款建的,1905年建成,1906年4月正式通车。全长3015米,102孔。维修前只能通过轻型机车,每列火车要分两次过,速度还要在每小时5公里以内。经过我们5次加固,有所改善,但还需要对桥墩子进行稳固处理。”

毛泽东问:

“处理后还能使用多少年?”

刘鸿钧说:

“大约6年吧。”

毛泽东对刘鸿钧的汇报很满意,紧紧握着他的手说:

“谢谢,谢谢!”

刘鸿钧激动地说:

“这是毛主席领导的好。”

侯波悄悄地拍摄下了毛泽东和工程师握手的这一瞬间。

上午11点,毛泽东乘专列来到黄河北站。黄河北岸已经是平原省的属地了。平原省委书记潘复生、省长晁哲甫、省军区司令员刘致远,早已从省会新乡市赶来等候。罗瑞卿下了车,对潘复生等人说:

“主席刚登过邙山,身体有些累,请你们上车吧。”

毛泽东在客厅里接见了潘复生等人,因为他不认识晁哲甫,罗瑞卿就介绍说:

“这位是平原省政府晁哲甫主席。”

毛泽东用右手在左手掌上画着说:

“你的姓是上‘曰’下‘兆’,托塔天王‘晁盖’的那个晁字。”

晁哲甫点头称是。毛泽东又说:

“我这次出来是休息,和你们随便聊聊,一不扰民,二不谈工作。”

潘复生马上说:

“我们昨晚商议过,还是请主席到我们省委机关休息,和干部们见见面。”

毛泽东说:

“这样不好,那不就改变初衷了吗?以后还有机会嘛。新乡这个地方,是什么时候有的 ,为什么叫新乡?你们知道吗?”

潘复生3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都摇摇头。毛泽东看他们都说不上来,就说:

“你们新乡可有历史了。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这个地方为邺、庸、卫3国,让他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监之,管叔居庸地。汉时为汲县新中乡。隋开皇六年,取‘新中乡’首尾二字,始称新乡县。这里自古就是军事要地,你们在这里做官,要懂得这里的一些历史啊。”

潘复生不好意思地说:

“我们一定向主席学习。”

毛泽东说:

“平原省这个地方,情况比较复杂。解放后,公开的敌人消灭了,暗藏的敌人还存在,破坏我们的建设工作。加上这里又是黄泛区,正是为了剿匪、治黄,恢复战前元气,中央决定成立了平原省。你们3位在这里工作了3年,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我在开封听说你们的‘引黄济卫’工程搞得不错,这次想专门看看,听听。”

潘复生说:

3年来,我们发动全省干部群众,在1949年冬完成了土改任务后,又大张旗鼓开展了镇压反革命和恢复工农业生产运动。同时,集中力量完成了‘引黄济卫’,也就是人民胜利渠的水利建设工程。”

毛泽东问:

“为什么叫‘人民胜利渠’呢?”

晁哲甫说:

“因为这个工程,具有双重作用:在上游,能放水灌田;在下游能‘济卫’航运。这标志着党和人民在治黄事业上的胜利,所以我们给它起了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起得好。今天,我们就看看你们的胜利渠。走,我们下车。”

11点30分,毛泽东在潘复生、晁哲甫等人陪同下,在人民胜利渠支线站下了专列,改乘4面有栏杆、专供铁路工人使用的平板车。这种“小火车”,大家是第一次看到,尽管它声音很大,还是觉得很有趣。毛泽东大声问:

“人民胜利渠是什么时候测量的?”

晁哲甫也大声回答道:

“1951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做出‘引黄济卫’的决定;实际上,从1949年12月就开始了全面测量工作。”

“测量了多少地方?用了多少时间?”

“测量的地方,西起武陟县,北至汲县城,南起黄河北岸铁桥,东至新乡市卫河以东400余公里的地方,面积1300平方公里。用了5个月时间才完成了全面测量任务,为后来的施工做好了准备工作。”

毛泽东高兴地说:

“这叫不打无准备之仗。”

12点10分,平板小火车来到了人民胜利渠路口。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赵明甫、引黄济卫工程处主任萧华、人民胜利渠管理段段长乔登云,早已在此等候。他们见毛泽东来了,跑步向前,与毛泽东握手问好。毛泽东和乔登云握手时,听说他姓乔,笑着说:

“噢,又一个乔,南有乔梁,北有乔,还有没有梁啊!

毛泽东登上人民胜利渠的大坝,举目四望,指着总干渠和分出去的支渠问赵明甫:

“这大小渠道有多少?”

赵明甫说:

“总干渠由此向东,到新乡市以东的饮马口入卫河,全长25.7公里;沿渠建有防洪闸1座,跌水3座,桥梁30多座,干渠5条,支渠38条,斗渠351条,农渠2896条,共长1430公里,各类建筑物4597座。”

“用黄河水灌田好不好?”

“好,凡用黄河水灌溉的庄稼,都获得了丰收。”

“哦,都获得了丰收!如果全国2000多个县,每个县都有这样一条渠就好了。能不能在黄河下游各县都搞一个闸?”

“可以研究。”

毛泽东感叹道:

“黄河这条难以被前人驯服的蛟龙,现在在你们手里,开始被驯服了,为人民造福了。”

他又靠近晁哲甫,手指南边问:

“那边是邙山吗?”

晁哲甫说:

“是”

“西边是什么地方?”

“温县、孟县。”

“温县,为什么叫温县,你知道吗?”

“不知道。”

于是,毛泽东就从温县的由来,讲到司马懿,以及司马懿如何与诸葛亮打仗;又说豫北是个出人才的地方。

叶子龙走近潘复生指指表,潘复生会意地点点头,对毛泽东说:

“主席,到渠畔走走吧。”

毛泽东说:

“来了,就是要看的,走,看看去。”

他沿着胜利渠北畔浏览,来到第二个启闸前,问乔登云:

“为什么不开闸?”

乔登云说:

“现在麦子已经种过了,不需要水。”

毛泽东兴奋地登上闸门的水泥坝台上,指着闸门机械说:

“你们让这些机械露着天不好,工人操作修理也不方便。应该盖个小房子,让工人在房子里操作,对保护机器也好啊。”

乔登云说:

“毛主席想得很周到。当时我们只顾赶进度,没有考虑那么多。我们一定照主席说的办。”

毛泽东又问:

“这闸门需要几个人才能启动啊?”

乔登云说:

“一两个人就可以打开闸门。”

“一个人能行吗?”

“也可以摇得动。”

毛泽东顿时来了劲儿,他脱下大衣,将两个袖口向上挽了一下,手扶着螺旋盘扭转提升闸门机械,跃跃欲试。乔登云马上吩咐守闸工人打开了闸门的锁。毛泽东紧握旋盘,用力扭动起来,孙勇,王振海也来帮忙。随着闸门的升高,黄水便冲过闸门涌进了渠道,向北流去。毛泽东试过开闸之后,面部红润,露出了笑容。赵鹤桐赶紧给毛泽东递上一条毛巾,毛泽东边擦脸,边看着潺潺的流水,高兴地说:

“还是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啊!还好!不费力气。”

他指着浑浊的黄河水问乔登云:

“这水中有这么多淤泥,淤了庄稼怎么办?”

“在下游有个清沙池,水到那里经过沉淀,再放入支流灌田,这就解决了不淤庄稼的问题。”

“你们想得很周到嘛。”

此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潘复生指指太阳对毛泽东说:

“主席,该喂肚子了。”

毛泽东说:

“好,你是东道主,听你的。”

于是,毛泽东一行由原路返回,于下午2点15分,上了专列。罗瑞卿在餐厅忙前忙后,招呼大家入座,吃午饭。毛泽东问赵明甫:

“赵明甫同志,引黄灌溉分几级?”

赵明甫回答说:

“5级,就是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

“这5级各起什么作用?”

“总干渠供干渠用水,干渠供支渠用水,支渠供斗渠用水,斗渠供农渠用水;只有农渠才直接灌田。”

毛泽东笑着说:

“噢,这也是一级管一级,上级管下级啊!现在你们这里有没有井灌田?”

“有。”

“效果怎么样?”

“与渠灌差不多。”

毛泽东似乎是在做总结,他说:

“井水灌田是游击战,渠水灌田是阵地战。两种打法都用,这也是两条腿走路嘛。

吃过午饭,毛泽东说:

“休息10分钟,再看饮马口。”

下午3点零5分,毛泽东仅仅躺了10分钟,就一骨碌爬起来了,喊道:

“瑞卿啊,备车去看饮马口。”

众人乘车向新乡市驶去。在繁华市区,毛泽东探看市容时被年轻人认出来了,一时间“毛主席来了!”“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车队也被涌上来的群众围了个水泄不通。省公安厅厅长王路宾和罗瑞卿急忙指挥工作人员疏导群众,好不容易才把车队引领出去。毛泽东却像没事一样,指着一片楼房对潘复生、晁哲甫说:

“天晓得,你们搞了这一大片,可真是不少啊!”

车队出了市区,还需要步行一公里才能到饮马口。走了一会儿,毛泽东指着漂在河水上的一双并连的小舟问道:

“那里漂浮的是什么,干什么用的?”

赵明甫说:

“那是一只打渔人用的捕鱼小舟。”

这只北方的捕鱼小舟与南方的捕鱼船的确不同,它是把两个1尺多宽、5尺长的小船以相距1尺多的空间并排起来,再用两根横杠从两端把两个小船连接起来。毛泽东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问:

“打渔小舟?一只就够了,为什么把两只连在一起?”

赵明甫解释说:

“这样做有好处。一只脚踏在一只上,一是脚下稳当,不易翻船,便于捕鱼;二是便于搬运,用一根扁担就能担着走。”

毛泽东笑着说:

“这叫脚踏两只船嘛。

毛泽东一语双关,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且介亭杂文集
网摘版
且介亭杂文集
立即阅读
海底两万里(英/汉)
网摘版
海底两万里(英/汉)
儒勒·凡尔纳
立即阅读
中篇小说精选
网摘版
中篇小说精选
刘醒龙等
立即阅读
长恨歌
网摘版
长恨歌
王安忆
立即阅读
中国最美古诗词
网摘版
中国最美古诗词
古诗词
立即阅读
七剑下天山
网摘版
七剑下天山
梁羽生
立即阅读
白鹿原
网摘版
白鹿原
陈忠实
立即阅读
ABC谋杀案
网摘版
ABC谋杀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