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下午3点50分,毛泽东一行终于来到了人民胜利渠渠水注入卫河的汇合处——饮马口。毛泽东问:

“为什么叫饮马口?”

赵明甫说:

“传说这里原来叫赵庄,到明朝末年,有几个大官驻在新乡南街,他们的马倌每天经过这里到卫河饮马,所以这里后来就改叫饮马口了。”

毛泽东看着汇合口,又问潘复生:

“农民对‘引黄济卫’有什么看法?”

潘复生说:

“很受群众的欢迎。这项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群众说,蒋介石为了4大家族的利益,扒开花园口,造成了连续多年的黄、蝗、匪患;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人民才翻了身,过上了好日子。”

毛泽东说:

“还是我们的人民好,是你们的‘引黄济卫’好。”

毛泽东大概是真的累了,他在河畔的草地上坐下来,一会儿又头朝北脚朝南躺下,用手支撑着脑袋,后来干脆双手一伸全身着地,自言自语地说:

“啊,到小黄河了。”

罗瑞卿、滕代远、汪东兴见毛泽东躺在地上,只怕他受凉,潘复生、赵明甫等地方领导人见毛泽东如此,更不知如何是好;王鹤滨医生埋怨说,活动安排这么多,主席身体能受得了吗?正在大家悄声议论束手无策之际,毛泽东竟发出了鼾声。摄影师侯波一看可高兴了,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她将照相机对准毛泽东,调好镜头,“咔嚓”一声按下了快门。没想到这微弱的响动,竟然惊醒了毛泽东,他睁开眼,看看大家,才知道自己睡着了,笑笑从草地上站起来。潘复生、赵明甫等人歉意地说:

“主席,太累了吧?”

“不累,我到了小黄河,很高兴。”

毛泽东说着接过卫士递过来的水,喝了几口,又点了一支烟,问赵明甫说:

“引黄济卫有什么收益?”

赵明甫说:

“过去的卫河到枯水季节,就断了航,引黄济卫给卫河增加黄河水,不仅可以承受200吨重的汽轮,到了枯水季节,也能通航。同时还能缓解天津市的供水问题。今后还可以建设发电站。”

毛泽东高兴地说:

“这是你们黄河委员会和平原省人民,改造驯服黄河的胜利。”

他吸了一口烟,又问:

“水量增加,引起土质碱化怎么办?”

赵明甫回答说:

“现在虽然有些碱化,但不严重。根据苏联的经验,可以采取植树办法解决。”

“这是什么科学道理?”

“一棵树的树根,能吸收很多地下水,树多了,就可以控制地下水,从而解决碱化问题。”

“你们种树了吗?”

“我们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毛泽东夸奖说:

“你真是个治黄的行家里手啊!”

太阳快落山了,罗瑞卿提醒毛泽东该返回了。于是,众人乘车返回了新乡市。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的专列继续北上,进入岳飞的故乡汤阴县,毛泽东突然对罗瑞卿说:

“到了汤阴站,我要下去看岳庙。”

罗瑞卿吃了一惊,便想法竭力劝阻,并说已经给汤阴县负责人打了招呼,要来汇报工作。还不到9点,专列进入了汤阴火车站,徐徐停下来。

汤阴站台的东南方向,有一个歌颂岳飞的碑林,在这片碑林中,有个典雅的小亭子,亭子中央立有一尊1942年汤阴县知事张直主持镌刻的岳庙指路碑,叫《岳忠武王故里》碑。毛泽东不能去岳庙了,就走上小亭,站在《岳忠武王故里》碑的正面,端详着这6个圆润、奔放的大字,微微点头称赞。尔后,他转向碑的左侧,默读《七言律》,又转向碑的右侧,看了“镌刻经过”,最后在碑后停下脚步,仔细观赏《岳忠武王故里》碑,又小声念起了碑文:

“宋岳飞,字鹏举,汤阴人,……少负气节,沉重寡言,家贫力学,好左氏春秋孙武兵法……,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靖康初破敌有功……飞绝酒,帝为飞营荑,飞力辞,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入者,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慰其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终以不附和议,为桧所害……”

此碑高大且文字较多,毛泽东看起来很是吃力,有时不得不仔细辨认,但他还是耐心地一字一句地读完了碑文。他的眼睛盯着署名处的24个小坑,这显然是用锤子打掉的人名,便摇摇头,遗憾地问当地公安局长:

“这8个立碑的人的名字,为什么都给打掉了?”

公安局长报告说:

“他们都是汉奸,群众恨它们,才给打掉的。”

毛泽东说:

“汉奸想借岳飞给他自己扬名于世么,这是历史,不必打掉,留下来让他们做反面教员,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还是遗臭万年。”

上午9点刚过,汤阴县县长王庭文因上级通知他车站有人召见,便匆忙赶来。毛泽东在询问了汤阴的一般情况后,向王庭文提出了他所关心的问题:

“岳庙都有些啥子建筑?”

王庭文详细地介绍了岳庙的建筑群,又说:

“岳庙的碑碣石刻现在有近百块。”

毛泽东问:

“那里有岳飞的《满江红》吗?”

“有啊,有。”

“你看过吗?”

“看过,看过,我还会背呢!”

“好啊,能让我听听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王庭文操着河北口音,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毛泽东又问:

“诸葛亮的《出师表》,你会背吗?”

“会!”说着,王庭文又背诵起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途崩殂……”

“哈哈,你这个县长的脑子不错嘛,背得很熟的,现在岳庙怎么样?还好吗?”

王庭文报告说:

“战争年代,岳庙也遭到了破坏,解放后,我们拿出1500多公斤小米的费用维修了一下。”

“你们给人民办了一件好事。”毛泽东说:“还应当搞些钱,把坏的地方修一修,保持古庙的静穆才好。”

他又突然问:

“岳家有后代没有?现在表现怎样?”

王庭文说:

“岳家有后代,表现也好。据我们所查,岳家一门忠孝,没有一个当汉奸的。”

“很好,很好!”毛泽东赞扬说:“岳飞是大好人,岳家又没有一个当汉奸的,都保持了岳飞的爱国主义气节,好!”

11月1日上午9点55分,毛泽东的专列到了安阳火车站。先行来到安阳的潘复生、晁哲甫和安阳地委书记曹幼民、安阳行署专员程耀吾、市委书记刘仿生等一群干部,早已在车站等候,他们见专列到了,立即一起拥来。毛泽东站在车厢口,问潘复生、晁哲甫:

“怎么,大家都来了?”

潘复生说:

“同志们都想见见主席。”

毛泽东说:

“大家都很忙,我不是说过,一不谈工作,二不扰民吗?”

潘复生顾不得再作说明,依次向毛泽东介绍前来迎接的安阳地区领导人。程耀吾的名字,引起了喜欢拿名字做文章的毛泽东的注意,他“噢”了一声说:

“陈耀吾,好一个名字,是耳东陈吗?”

程耀吾忙说明自己名字3个字的写法,毛泽东开玩笑说:

你这个名字不如我的名字好。程耀吾,就是你光耀自己,不耀别人;我的名字叫毛泽东,泽东就是光泽大海,普照东方。你是安阳人民的专员,为什么只照耀自己,不照耀人民啊!”

程耀吾不好意思地笑笑。他本来可以解释,他原名叫程远增,因为做地下工作而改了名。但在这种场合,哪有时间做解释呢?

毛泽东在省公安厅厅长王路宾护卫下,乘坐市公安局的美式吉普,向殷墟方向开去。车队经南厂街、金钟烟厂道口,向西徐家桥村北驶去。

殷墟中心宫殿区,由小屯、花园庄、小庄和王裕口等5个村的地面组成。毛泽东一行在王裕口村东下车,步行来到花园庄。毛泽东脱下大衣,交给李银桥,在孙勇陪同下,向妇好墓那一带走去。此时,妇好墓尚不为世人所知。如果毛泽东知道在他的脚下,就躺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政治家、军事家妇好,不知道又会引出多少话题来。

毛泽东边走边对身边的人说:

“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商代最后一个王叫纣王,这个人很有本事,能文能武。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曾有过贡献。但那时商已衰败,加上纣王滥用职权,为自己享乐,在修建鹿台中不知耗费了多少劳动人民的金钱和血汗;那些酒池肉林,说明他极其放荡、荒淫、独裁和残暴。据说,他与妲己以砍断樵夫的脚胫取乐;比干冒死进谏,却被他在摘心台剖腹挖心;周文王也被他囚在羑里城监狱,一囚就是7年。由于纣王一意孤行,拒绝批评,又非常残暴,所以众叛亲离,终于被周武王在牧野打败。最后,纣王自焚在自己建造的鹿台上,殷商也就灭亡了。这里在3000年前是个很大的国都,后来成了废墟埋在地下,所以,表面上也看不到什么古迹了。”

议论完了,他又问程耀吾:

“殷墟面积有多大?”

程耀吾说:

“大约有20多平方公里。”

“你知道纣王的墓在哪里?”

程耀吾不知道,便应酬说:

“过去盗墓成风,把古墓搞得乱七八糟,现在没搞清纣王墓在哪里?”

毛泽东听了摇摇头,又问:

“你知道盘庚为什么要迁殷吗?”

程耀吾这才看出来,毛泽东是要考考自己了,好在自己是由安阳县长提拔起来的专员,事先也做了一些准备,一般问题还不至于被问住。于是他谨慎地回答说:

“据说,商在奄以前已迁都多次。阳甲死后,其弟盘庚即位。这时的商贵族很奢侈腐化,政治衰乱,兄弟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很激烈。盘庚为了解决奢侈恶习,借以缓和争夺王位的斗争,便强迫贵族和民众渡河迁殷。”

“还有别的原因吗?”

“其他原因,我就说不清了。”

“这里出土了哪些文物?”

“这里是殷商王朝的宫寝、宗庙、祭祀的地方,古物很多,现在出土的主要是甲片。据《续安阳志》记载,在甲骨未被破译之前,这里地面上就有很多甲片。村民犁地、打井时,时常见到。”

“还有什么?”

“除了甲片,其次是青铜器、骨器、陶器、玉雕等。周围村民解放前靠此发财的很多。还有因此而被绑架的。近年出土的主要是青铜器和玉雕。土改时,在花园庄挖出了三四个青铜器和玉雕,最大的青铜器有1米多高。王裕口村的贫雇农还挖出一块上面刻有马尾草图案的镶嵌玉石‘虎头鱼’,竖着看像虎头,倒着看像鱼尾。翻身农民提高了觉悟,无偿地献给了国家。”

毛泽东听到这里,点点头,表示很满意。他挥着帽子又问程耀吾:

“这西边、北边是什么地方?”

程耀吾说:

“西边是太行山,北边是漳河。”

“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

“对。”

说起曹操,毛泽东来了精神,他说:

“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属于古邺。邺北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战国时这里属魏国,西门豹曾为邺令。西汉时邺城是魏郡治所;东汉末年是冀州牧袁绍驻地。曹操破袁绍后,于204年进邺建都,此后史称邺都为魏都。

东汉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后为魏王,掌握中央一切军政大权。邺都成为朝臣聚集、发布政令的中央政权所在地,直到220年曹丕代汉,虽建都洛阳,但仍称邺都为‘北都’,七庙不废,直至265年司马炎灭魏建晋,故魏前后在邺建都52年。

曹操在邺时,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著名的3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就是那时所建的。晋朝文学家左思曾写过《魏都赋》,对魏都进行了很好的描写。曹操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了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程耀吾听着毛泽东这一番议论,深深感觉到自己在安阳工作多年,尚不及领袖对安阳及豫北这样的深切了解,不得不为之折服,至此他完全为毛泽东的博学强记所倾倒了。只听毛泽东又问道:

“洹北那两个村庄叫什么名字?”

“西边那个村子叫小司空,东边那个村子叫大司空。”

“你知道司空是什么意思吗?”

程耀吾又被问住了,他只好摇摇头。毛泽东解释说:

“司空,是古代王朝的一个官职名称,小司空的职责和你这个专员所管的事务差不多。”

此时,汪东兴向李银桥使个眼色,让马武义给毛泽东倒水,提醒一下时间。毛泽东喝了水,会意地向小屯西头的打谷场走去,走到从省城调来的小轿车旁,他说:

“走,到安阳市里看看。”

罗瑞卿事先安排,车队到安阳市内后,按程耀吾所说的有古迹布局的路线走慢一点,不要毛泽东下车,好让他走马观花。于是,毛泽东乘坐的车子便走街串巷,使他看到了文峰塔、旧县衙、城隍庙、高阁寺。

原计划是车队在十字大街调头向北去鼓楼、钟楼,再由北大街、北关、安阳桥,最后到袁林。可是,毛泽东一到十字大街这个市中心繁华的商业区,看到有一家新华书店,就对在视察中专为他开汽车的司机周西林说:

“老周停车。”

毛泽东本来是想像普通人一样,进这个书店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书。他待车子一停,推开车门,伸出一条腿,低下头,侧着身子就要下车。这时坐在他前面的罗瑞卿,刚刚反应过来,不禁吃了一惊,迅速起身下车,堵住了车门。毛泽东平静地说:

“我要到书店看看。”

罗瑞卿以不容商量的口气坚决地说:

“不行!”

说着,他用双手托住毛泽东的身子,往车里送,顺势又把车门关上。从停车到罗瑞卿关上车门,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瞬间,可是群众已经把小车给围住了。老百姓很少见到小轿车,况且又是这么一个大车队,他们纷纷说:

“不知道有多么大的人物来了。看,停车了,走,看看是谁!”

罗瑞卿一看这情势,立即命令周西林:

“开车!”

“嘟、嘟、嘟!”周西林连续按喇叭,工作人员也都慌忙下车疏导群众,人们总算闪开了一条夹道,车队慢慢地通过了鼓楼。毛泽东感到很是扫兴,嘴里嘟囔着:

“在汤阴下了车,你们不让我看岳庙。现在又不让我进书店,这是为什么嘛!”

罗瑞卿也不吭声,车内一时沉默。不一会儿,车队就到了袁林。

袁林就是袁世凯的墓地,称为袁公林,简称袁林,位于安阳市北郊2.5公里的太平庄北面,北依韩陵,南临洹水,始建于1916年6月,建成于1918年6月,占地9万多平方米。其建筑设计沿袭民族传统形式,又吸收近代西方建筑特点,形成了一组中西合璧的陵地建筑群。那么袁世凯墓为什么不称“陵”而称“林”呢?原来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最初也是想效仿历代帝王,把他老子的墓地称为“袁陵”。徐世昌却表示反对,他说:“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这多好啊!”于是,袁克定便弃“袁陵”之称而谓之“袁公林”。

毛泽东在潘复生、晁哲甫、曹幼民、程耀吾、刘仿生等人陪同下,沿着神道越过牌楼,他指着牌楼院内两侧栩栩如生的石像说:

“这些都是一块石头所雕,你们知道是怎么运来的吗?”

曹幼民回答说:

“据说,是泼水成冰运来的。”

毛泽东感叹道:

“不容易啊,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应保护好啊!”

来到袁世凯墓碑亭前,毛泽东先绕着青白石赑屃趺碑石雕转了一圈,仔细看看上面镌刻的“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9个大字,然后出碑亭到享堂,穿过后堂门,来到墓台,绕袁世凯墓一周,登上墓顶,朝远处环视。李银桥提醒毛泽东,应该休息一下,吃点东西了。曹幼民也客气地说:

“主席,下去歇歇脚好吗?”

毛泽东说:

“好,你是地委书记,听你的。”

李家骥和李银桥搀扶毛泽东下了袁世凯墓,坐在一块条石上,点上一支烟吸起来。曹幼民指挥工作人员把简单的食品和热水、香蕉、苹果,放在毛泽东面前的石条上。程耀吾打着手势说:

“主席,请用吧。”

“谢谢。”

毛泽东说着,接过马武义递来的茶杯,喝了两口水。他见大家都未动手,便对潘复生说:

“大家都吃嘛,你们只让我一个人吃不好。你是省委书记,你来分,平分土地,每人一份。”

说着,他自己先笑了。一个地方领导递给毛泽东一个苹果,毛泽东摆摆手说:

“我享不了这个福。”

马武义给他剥了一个香蕉,他高兴地接了过去,见大家还是不动手,他又说:

“胜利果实,大家都应享受,每人一份,都吃,都吃。”

说着,他站起身来,把香蕉苹果分给大家,见大家都动手了,才把那个香蕉送到口中,还自言自语地说:

“我只能吃这个。”

他又转向王鹤滨,说:

“你说对不对,王大夫?”

王鹤滨连连点头。王鹤滨和卫士们都知道,毛泽东牙不好,不能吃苹果和桔子一些硬的酸的水果。毛泽东吃着香蕉又给大家讲起了袁世凯,他说:

“袁世凯是你们河南项城人,是一个大官僚地主。他在项城有很多土地,又在安阳搞了这么多土地。袁世凯特别惯于耍两面派手法,他从天津小站练新军起家,混入维新派,骗取了光绪的信任。戊戌变法时,他当面慷慨陈词,要实行兵谏,诛杀荣禄,软禁慈禧,拥戴光绪;但暗中又向荣禄告密,用出卖维新派的代价,换来了直隶总督兼外务部尚书的头衔。宣统初年,清廷已看出袁世凯有野心,要杀他,又怕袁世凯一伙造反,便令其回家养‘足疾’。袁世凯看中了安阳这个地方,来到洹上隐居。名为隐居,其实他一刻也没有闲着,他与自己在各地的势力紧密联系,伺机以动。”

毛泽东换了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又讲了起来:

“武昌起义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力量直接威胁清廷的命运,清廷又想起了袁世凯,让他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要挟民主革命派和清廷,大耍手腕,窃取了大总统的位置,不久又搞复辟。由于他倒行逆施,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只当了83天的皇帝就见上帝去了。可见逆历史潮流而动,肯定是短命的。”

讲到这里,有人说,像袁世凯这样的历史罪人,应当把他的坟平了。毛泽东说:

“不要平嘛,还要保护好,留作反面教材。”

他看看偏西的太阳,对曹幼民、程耀吾说:

“还有什么要看的吗?”

“门外还有两处。”

“那好,既然来了,就看个彻底。”

说完,他起身拉了一下曹幼民,两个人并肩而行,来到了玉带桥。小桥不大,但很精致,下面有流水。距玉带桥200米处,有一座很有气势的照壁。按照迷信的说法,照壁挡视线,“坟山贯气”。毛泽东欣赏着那高超的建筑艺术,又问曹幼民:

“这袁世凯祖上在项城,为什么在这里做茔?”

曹幼民略加思索,说:

“一般地说,皇帝去世,要离开祖坟,另造皇陵。袁世凯虽然是个短命的皇帝,也要遵奉这个习惯。洹上这片土地,西边与殷都遗址相连;西北则与邺城相连;洹北、漳水则是曹操战胜对手的古战场;洹南是大平原;洹上村是块风水宝地。袁世凯生前在这里隐居一段时间,并从这里东山再起。从各方面说,袁世凯都会满意的。”

毛泽东高兴地说:

“你曹幼民真能识破袁世凯的良苦用心,不愧安阳人民的领头人。”

其实“袁项城”在弥留之际嘱其儿辈“扶柩回籍,葬吾洹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曹幼民是不可能知道的。这个原因只有袁世凯的后人才知道。他的三女儿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中是这样说的:“我父亲的兄弟姐妹,一共9人。除了我的大伯世敦是嫡出的以外,其余兄弟5人、姐妹3人都是庶出。我父亲的生母是刘氏。……后来,我祖母刘氏死在天津。当时我父亲任直隶总督。他请了假,搬运灵柩回转项城安葬。但是我的大伯世敦,认为刘氏不过是一位庶母,所以不准入祖坟正穴,可是我父亲却和他争执了很多次,由于大伯坚决不答应,最后只得另买了新坟地安葬。从这以后,我父亲和大伯世敦就不再往来。还由于这个原因,以后就定居在彰德的洹上村,不再回项城老家,直到我父亲做了总统,他们老兄弟俩还是不相闻问的。”袁世凯正是因为生母未被尊重而愤然迁籍,从此一去不回原籍了。

再说下午2点钟,毛泽东一行乘车离开袁林,驶向火车站。

毛泽东走近专列,与潘复生、曹幼民一众省市领导人握手告别,他说:

“安阳是个好地方,战略地位很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你们要好好工作,把安阳建设得更好。”

大家都说:

“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主席的期望。”

晚上10点钟,毛泽东回到了北京。

欲知此后毛泽东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请看下一章内容便知。

东方翁曰:毛泽东从1952年10月下旬天津之行开始,到11月1日的安阳之行结束,历经天津、济南、徐州、河南、平原3市2省,一路不辞艰辛,不顾鞍马劳顿,一边考察,一边讲学,既有喜悦,又有忧患,更有博论,有褒奖,有童趣。此一段历史,笔者不惜以3章半的篇幅一一道来,意在使读者诸君详细了解一个真实的人民领袖。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对部下教育之良苦用心,无不为后世之楷模。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藏地密码
网摘版
藏地密码
何马
立即阅读
长安十二时辰
网摘版
长安十二时辰
(悬疑)马伯庸
立即阅读
要闻时评
网摘版
要闻时评
立即阅读
芙蓉镇
网摘版
芙蓉镇
古华
立即阅读
绝代双骄
网摘版
绝代双骄
古龙
立即阅读
武林外史
网摘版
武林外史
古龙
立即阅读
越女剑
网摘版
越女剑
金庸
立即阅读
宋词三百首
网摘版
宋词三百首
朱孝臧等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