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彭祖为开发这块土地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他带头挖井,发明了烹调术,建筑城墙。传说他活了8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长寿之人,还留下了养生著作《彭祖经》。他建的大彭国,在夏商时期比较强大,后被殷商武丁灭掉,前后存在800年。大彭国灭亡后,彭城曾属宋、齐、楚。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庄子、荀子、吕不韦等都曾论述过他。《史记》中对他有记载,屈原诗歌中也提到过他。大概因为他名气太大了,到了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竟把彭祖列入仙界。”

说到这里,毛泽东站起身来,向外一挥手,说:

“走,不能光在车上坐而论道,我们出去实地考察一下。”

毛泽东等人下了专列,随行人员也都簇拥而下。王鹤滨走到滕代远的卧铺车厢时,见他仍然坐在铺位上不动,面色有些苍白,便俯身凑近他,问道:

“滕部长,有什么不舒服吗?”

“没什么。”

滕代远无力地回答,说罢起身向车厢门口走去,没走几步,突然倒下了,黄豆大的汗珠涌满了额头。王鹤滨判定他是由于疲劳过度,饮食不足,发生了低血糖。一位年轻的女乘务员也急忙赶了过来,焦急地问:

“发生了什么事?”

王鹤滨顾不上回答,连忙说:

“餐厅有糖没有?”

“有,干什么?”

“快!端一碗热糖水来。”

不一会儿,乘务员端来半碗白糖水,王鹤滨把滕代远的上身稍微抬高一点,说:

“滕部长,不要担心,喝下这碗糖水便会好的。”

滕代远把嘴凑近碗边,一口气喝了下去。他的病情很快好转了,冷汗停止了。他试着从地上站了起来,说:

“王医生,不要管我了,快跟上毛主席!”

说罢,用手帕擦去头上的汗珠。王鹤滨问:

“过去发生过这样的情形吗?”

“没有,第一次。”

“这糖水喝了就会好的。”

王鹤滨和乘务员一左一右把滕代远扶回到卧铺上坐下,滕代远脸上泛起了笑容,说:

“王医生,我没事了,你快去赶毛主席。”

王鹤滨说:

“滕部长,你休息一下,我去啦。”

说罢,他出了车厢,向毛泽东去的方向追了过去。汪东兴见他来了,不解地问:

“王大夫,干什么去啦?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

王鹤滨稍微调整了一下呼吸,向汪东兴报告了滕代远的病情和处理情况。汪东兴一听,拉着王鹤滨向杨尚昆作了汇报,杨尚昆也加快脚步赶到毛泽东身侧,报告了滕代远的病情。毛泽东回过头问王鹤滨:

“病得重吗?”

王鹤滨忙跨前两步,说:

“病情缓和了。由于低血糖,晕倒在车厢的门口,喝了碗糖水,好了。”

毛泽东一行乘车来到徐州市市委招待所,在一间不大的会客室里休息。毛泽东坐在东侧靠山墙的沙发上,从卫士那里要来一支香烟吸着。其他随员坐在四壁前的沙发上,每人面前放着一个盛着茶水的带盖白色瓷缸。服务员又端来3个砀山梨,每一个足有2斤重。服务员将梨子削了皮,切成条状,在每一块梨上插两根木质的牙签,首先端到毛泽东面前,半鞠着躬说:

“主席,请尝尝这砀山梨。”

“我的牙齿不行,吃了会疼的,谢谢。”

毛泽东微笑着拒绝了,他环视一下他的随员们,说:

“大家尝尝吧!”

服务员端着盘子,在室内转了一周,削的梨子还没有分完。这种请客方式真巧,一个梨子请了一群人,尚有富余。毛泽东看大家都尝了梨子,就从沙发上站了起来,握别了接待人员,乘车观看了市容,还要去看黄河故道。徐州有不少山头分布在市郊,每个山头都有动听的历史故事。毛泽东对众人讲道:

“徐州是古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东西南北的咽喉要道。”

罗瑞卿接着说:

“这里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争夺要地,占据了徐州,南可夺南京,东可取上海。淮海战役时,就是如此,我们一占领徐州,蒋介石就守不住上海和南京了。”

汽车在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南侧停了下来,江渭清说,已经到了云龙山东麓。

云龙山位于徐州市南部,在唐代时习称石佛山。据史书记载:“山有云气,蜿蜒如龙”。南朝宋武帝刘裕年少时曾登此山,见有云龙环绕之异,他即位后即将石佛山改名为云龙山。

毛泽东下车后来到山脚下一道围墙的大门口外,见门口旁在墙上所嵌着的一条横石上镌刻着“云龙山”3个大字,走进大门,来到东半山的兴化寺,又叫石佛寺,在一尊石佛像前驻足观看。这尊大佛,头像大概是在北魏时期凿成,而两臂和前胸则是在清朝康熙三十四年所补建。只见他方面大耳,阖眸微笑,环手而坐,法相庄严。毛泽东仔细看了一会儿,说:

“国之瑰宝啊!”

从兴化寺来到放鹤亭,他对身边的人说:

“1077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府。他当时刚过不惑之年,奋发有为,政绩卓著,给徐州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在他离任时,徐州百姓成群结队为他送行,有的人挽住他的马头,献花献酒,依依惜别,甚至放声大哭。苏轼与张山人是好友。苏轼常与别的朋友到他那里登门拜访,他们一起饮酒赋诗。这位张山人驯养了两只鹤,并在云龙山修建了一座草亭,名曰‘放鹤亭’。苏轼为此写了一篇《放鹤亭记》,文情并美,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散文。”

毛泽东说罢,问身边的一位地方领导人:

“能背出《放鹤亭记》吗?”

那位领导人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毛泽东遂轻声吟道: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毛泽东吟罢,又看着亭前乾隆题诗的石碑,说:

“乾隆这个人好题诗。”

一行人登上云龙山山顶,极目望去,山脚下的山峦、河道、村庄、城镇、沟壑、林木,就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站在毛泽东身边的地方领导人,用手朝北边指着视线下的黄河故道,侧着头看着毛泽东,请毛泽东看黄河故道。毛泽东眯起了双眼,用力望了望,也用手指了指黄河故道,微笑着说:

“啊!那就是黄河故道啦?”

江渭清说:

“是,主席,那就是黄河故道。”

毛泽东皱皱眉头,说:

黄河故道穿城而过,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市委市政府应当及早采取措施,变灾为利。”

华诚一、张光中连连点头称是。毛泽东接着议论道:

“徐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著名人物都与徐州有关。据统计,徐州籍的皇帝有十几人之多,除了远古时期的篯铿,还有刘邦、刘秀、曹丕、刘备、刘裕、萧道成、萧衍、朱全忠、朱元璋等。著名的文臣武将,有西汉的萧何、曹参、周勃、王陵,还有抗金英雄赵立,刚直廉洁的彻里氏,反清复明的阊尔梅,义不仕清的万寿祺,蔑视奸党的李向阳等等。近代则有辛亥志士王少华,以身许国的吴亚鲁,工人领袖姚佐唐,雨花巾帼吕励之,民族英雄李云鹏,我们的炮兵司令朱瑞等。

历史上很多名人来过徐州,做过很多有意义的事,如秦始皇为了秦政权的巩固和持久,曾亲临彭城,于泗水求鼎。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隐居在古邳镇,并在那里的圯桥见到了黄石公,黄石公给他一部兵书,帮助张良成就了大事业。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诗人谢灵运、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文天祥、李渔、苏轼、韩愈、李煜等,都来过徐州。

大诗人李白专程去下邳圯桥凭吊张良往事,写下《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这李白也想见黄石公,得到上天指点,干点大事业,可惜,黄石公不在了!

大诗人白居易父亲曾任彭城令,他9岁时便来过徐州,以后又多次来徐州。他曾写下著名的《燕子楼诗》,这首诗还引起了一些矛盾。清朝的乾隆皇帝经常出巡,4次来徐州,在这里也研究过治理黄河的事,并留下过诗篇和题词。

在徐州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多:刘项楚汉相争。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吕布等在这块地区群雄逐鹿,导演了多幕历史活剧。《三国演义》中写了许多故事,如曹操血洗徐州,泗水因此断流!吕布在沛县辕门射戟,张辽招降关羽等。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曾是东晋北服军的战将,后掌握军队大权;刘裕发动两次北伐,收复了一些失地,并建立了新的朝代,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徐州;历史记载,他曾大兴土木,扩建了徐州城。总而言之,徐州不愧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很值得学习和研究。”

毛泽东点燃了一支烟,吸了一口,指着四周对江渭清说:

渭清啊,你说这石头山上没有植被,能不能搞绿化造林呢?

江渭清想了想,回答说:

“世上无难事嘛,石山绿化一是可以搞人工植被来解决,二是可以在石头上打眼,再向洞眼石缝中填土,播树种和植小树苗,我看总是有办法的。”

毛泽东说:

“那好嘛,就按你说的办吧。这么大的一座山,荒秃秃的多可惜。我问过专家,种一棵树就可以含吸住吨水,既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又能美化环境,产生经济效益,岂不是一举两得。你们应当治好战争创伤,加快建设步伐。发动群众,上山栽树,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

华诚一、张光中等人表示,一定照办。

眼见日当午时,毛泽东一行便从北坡下了云龙山。

10月29日中午,毛泽东一众人等简单吃了饭,稍事休息,便乘车沿中山路向北行驶,前往九里山。

九里山在徐州市西北郊,东西走向,逶迤9里。西起第一峰名象山,当中是团山。九里山上保存了很多古迹,有樊哙磨旗石、白云洞、刘向墓等。

毛泽东坐在车上,非常兴奋,他对身边的人说: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文献记载,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起4000多年里,在徐州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事,就有400起。九里山则是一个重要战场,更是军事要塞。你们看过《水浒》吗?那里有一首歌谣: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这说的正是刘项楚汉相争的故事。”

有人插话说:

“主席,为我们讲讲楚汉相争的故事吧。”

毛泽东说声“好吧”。他点上烟,抽了几口。说:

“秦朝末年,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沛县人刘邦起义后,被称为沛公。下相人也就是今日宿迁人项梁、项羽,避仇吴中,杀死吴郡太守,也举起义旗。全国很多地方的农民以及原六国旧人纷纷起来反秦。当时的刘邦官居泗水亭长,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长吧,他已经48岁了。那位以‘万人敌’为志向的项羽,才28岁,是个年轻小伙子。

刘邦起兵后,在山东西南江苏丰沛一带,打了几个小胜仗。项梁、项羽率八千子弟兵挥师北上,而且力量很快扩大到六七万人,两军合并,力量更大。

陈胜、吴广西进起初顺利,当打到离咸阳不远的戏时,被章邯打败。陈胜退到今安徽蒙城一带,被车夫庄贾杀害。陈胜、吴广起义军失败。

这时反秦力量主要是项、刘两支。项梁因骄傲,在定陶被章邯打败身亡。刘、项把他们拥立的楚怀王,从盱眙接走,退守徐州。

章邯以为杀死项梁,楚军不再构成威胁,便挥师攻赵。赵大败退守巨鹿,向怀王求救。楚怀王命宋义、项羽、范增率一路人马救赵,攻打章邯;另外命刘邦率部西进,攻打河南,而后取咸阳。

此前,楚怀王对诸将有言:‘先入关者王之’。秦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又开始争夺天下……”

毛泽东正说着,车子已经到了九里山。下车后,大家一边走,一边听毛泽东继续讲故事:

“刘邦乘项羽攻打齐国之际,迅速东进,数十万大军很快占领了彭城。但刘邦因为产生了骄傲,对项羽反扑估计不够。当项羽得知刘邦攻占了彭城,大为惊慌,急率精兵3万返彭城。这时的刘邦,却在彭城置酒与各路诸侯喝庆功酒呢!楚军在早晨向汉军发起进攻,先击破汉军驻鲁就是现在曲阜的樊哙部,又穿越胡陵,过九里山,大败驻萧县的汉军,而后直趋彭城。一日之内赶回彭城,可谓神速。刘邦急促开城迎战,溃不成军,大败而逃。汉军沿谷泗二水退逃,被杀十几万,在东濉水上又被项羽赶上杀死十几万人,史书上说:‘濉水为之不流’,可见死人之多。刘邦只带数十骑逃走,他的父亲和老婆都落到项羽手中,真是惨败啊!

刘邦逃到荥阳,收集逃散士卒,萧何从关中派来增援部队,他又把韩信的部队收来,汉军重新振作起来。

此后,刘项长期对峙,或拉锯战于荥阳、成皋一带。经几年对峙,项羽疲于奔命,只好提出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西为刘属,东为项属。刘邦表面同意双方都撤军,其实他听从张良、陈平建议,耍了个鬼把戏,当项羽后退时,他却偷偷从后边杀来。同时,刘邦命令韩信从齐,彭越从梁,英布从淮南,会战项羽,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

项羽边战边退,而刘邦步步进逼。民间传说在九里山,韩信曾指挥军队与项羽发生过激战,项羽由此退往垓下。”

毛泽东一行人来到团山樊哙磨旗石前,当地人解释说:

“相传楚汉决战时,汉军大将樊哙在山上竖起一面大旗指挥作战,因为旗能磨倒山石,所以叫磨旗石。”

毛泽东细看这团山之石,果然奇怪:岩石上有一个大洞,长3米,宽1.3米,深1.7米。一行人又来到象山半山腰的白云洞,当地人介绍说:

“据说它是项羽命令士兵挖的隧道,出口在汉军阵后,因而摆脱了汉军的包围。”

毛泽东笑着说:

“看来项羽还懂得地道战呢,要不是这个洞他早就完了。”

顺着白云洞向下,毛泽东又去看了刘向墓。在返回途中,毛泽东接着讲楚汉相争:

“项羽最后退到垓下,被汉军团团围住,刘邦、张良采用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的计谋,从军事实力上和心理上瓦解楚军。项羽绝望得慷慨悲歌,别姬南下,到乌江时自刎而死。这场战争最后以刘胜项败而告终。”

他吸了一口烟,继续说:

“项羽和刘邦几乎同时起兵,以实力而论,项羽比刘邦雄厚。灭秦后,战争由反秦转变为刘项争天下,其间各有胜负,最后刘邦胜利,原因有三:一是刘邦实行的政策比较符合历史潮流,得到人民的拥护。如约法三章,为义帝发丧等。而项羽则烧杀抢掠太甚,分封也不公平,阴谋杀死义帝。二是刘邦有一条正确的作战方针,正面由刘邦与项羽对峙;北面由韩信消灭魏、赵、齐后,南下对项羽施加压力;南边由英布、彭越侵扰项羽后方;总体上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之势。同时,采取离间计,除去项羽大谋士范增,削弱其领导核心力量。而项羽则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以一己之勇横冲直闯。三是刘邦用人政策正确,正如他自己说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见,刘邦是有自知之明的,比较明白自己胜利的原因。而项羽则不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正如司马迁批评的那样:项羽‘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5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欲知毛泽东在视察途中,还会道出什么宏论妙语,且看下一章详述。

东方翁曰:毛泽东评楚汉相争之刘邦胜利、项羽败亡的三个原因,的确是高论!人心之向背、战略方针正确与否和用人之道,自古以来都是决定创业、治国胜负成败的关键,后人可不慎乎?!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毛泽东文集(五)
网摘版
毛泽东文集(五)
毛泽东
立即阅读
亚丘讲抗战
网摘版
亚丘讲抗战
立即阅读
毛选第一卷
网摘版
毛选第一卷
毛泽东
立即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
网摘版
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
立即阅读
书剑恩仇录
网摘版
书剑恩仇录
金庸
立即阅读
家庭职场
网摘版
家庭职场
立即阅读
巴黎圣母院
网摘版
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
立即阅读
成语故事
网摘版
成语故事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