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第36

“红旗不倒,就是我们的胜利,敌人的破产。红军的发展,是保证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现在建立了红色政权,将来还要巩固扩大,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到来。”

话说193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胜利14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开幕。

全苏“一大”从酝酿、筹备到召开,说来话长。早在1930年2月4日,以李立三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就急于建立全国性工农兵政权,曾发出了《关于召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的通告,通告中提出建议,要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起召开有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代表参加的全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那时中共中央认为,毛泽东领导的红4军“是最有斗争历史和全国政治意义的红军”,是“争取湘鄂赣先胜利的主要力量”。4月间,中共中央两次致信以毛泽东为首的前委和红4、5、6军新前委,要求“猛烈地扩大红军与坚决地向中心城市发展”,并要求红4军与红6军联系,“坚决执行向赣江下游发展,配合整个革命的形势与武汉首先胜利的前途取得九江以保障武汉的胜利”,实现中央的战略任务,促进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的召开。

中央在4月3日的来信中特别说明:“中央决定毛泽东同志来参加苏维埃代表大会,务须执行中央这一个决定。”由于军情等各种原因,毛泽东并没有参加1930年5月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

中央六届三中全会批判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但对于成立中央政权问题,还是予以肯定的,只是批评李立三“有过于机械的设想,以为中央政府一定要设在武汉,至少也要在长沙、南昌”。因此,六届三中全会及其后的中共中央,对于“立三路线”时期成立“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的工作并无影响,同时为建立中央政府继续作了努力。

1930年10月18日,“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在上海开会,决定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延期至1931年2月7日,即“二七惨案”纪念日,在赤色区域举行开幕式。后因负责此项筹备工作的恽代英、李求实、林育南等人相继被捕牺牲,筹备工作即转由红1方面军总前委和苏区中央局直接领导进行。

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了中共中央。王明等人虽然全面反对六届三中全会,但对于建立全国性中央政权这一点却接受下来,并积极促进中央政权的建立。

1931年6月1日,苏区中央局作出了《关于召集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并由苏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通告,决定于8月1日召开全苏“一大”,指示各党部应将大会的准备工作列入这个时期中心工作的议程上。于是,各地苏区纷纷建立了全苏“一大”准备委员会,负责宣传鼓动和选举代表的工作,加快了召开全苏“一大”的步伐。但由于战争频繁,各地选举代表需要较长时间,加上交通困难,各地代表一时不能到齐,特别是由于江西苏区要准备对付国民党军的第3次“围剿”,所以在1931年6月20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项英、副主席朱德、毛泽东联名发布了《第十四号通令》,决定将原定在8月1日召开的全苏“一大”,“改在十月革命节举行”,即在11月7日举行,并号召苏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用实际行动迎接全苏“一大”的召开。7月8日,苏区中央局将这个决定向中共中央作了报告。8月3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中央组织问题的决议》,关于临时中央政府的人选问题,对苏区中央局作出了具体指示。8月30日,中共中央在《给苏区中央局并红军总前委的指示信》中,严厉批评苏区中央局和红军总前委未能如期召开全苏“一大”是一个“严重错误”。

红1方面军第3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赣南、闽西根据地已经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一个包括21座县城、250万人口、5万平方公里的巩固的苏区,主力红军发展到近7万人。与此同时,游击战争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陕甘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成立了红4方面军、红2军团和其他10多支红军部队,全国红军总兵力多达30余万人。苏维埃运动和红军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组织一个全国性的政权来加强领导,将全国的革命力量统一团结在自己的旗帜下,把革命推向前进。9月20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由于工农红军冲破第3次“围剿”及革命危机逐渐成熟而产生的党的紧急任务》决议中指出:“在十月半前,各苏区必须选出和派出代表参加中央苏区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苏区在十月革命节正式成立苏维埃全国临时中央政府。”为此,毛泽东在9月底来到瑞金叶坪,筹备召开全苏“一大”。

就这样,到11月上旬,全苏“一大”已经酝酿筹备了将近两年。

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设在叶坪村东北边的谢氏宗祠里。大门口的横幅上写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主席台正中挂着马克思、列宁的画像,两旁挂着绘有镰刀斧头的大红旗,台口前沿装饰着苍松翠柏树枝,中间嵌着许多大红花,台口两侧写着“工农堡垒”、“民主专政”,台口上沿挂着一条醒目的横幅:“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四周的墙壁上还贴上了许多红红绿绿的标语,会场中央则摆放着一排排的长板凳。

11月7日清晨,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先后进入会场。出席开幕式的代表团有7个,他们是:赣东代表团,赣南代表团,永吉泰代表团,闽西代表团,瑞金代表团,红军代表团,湘鄂西、赣东北、琼崖海员代表团。还有两个是在大会开幕几天后才赶到的湘鄂赣省和湘赣省代表团。共计9个代表团,610名代表。

大会的主要议题是:1、听取毛泽东的《政治问题报告》和朱德的《红军问题报告》。2、讨论原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及劳动法、土地法、经济政策、少数民族问题、工农检查处等草案。这些草案从1931年3月9日起已陆续发表在《红旗日报》上,经大会讨论通过后将作为法令颁布。3、选举领导机构,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大会首先推举项英、张鼎丞、陈正人、周以栗、朱德、曾山、邓广仁7人组成主席团。

接着,由项英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政治问题报告》。他在《政治问题报告》中说:

“红旗不倒,就是我们的胜利,敌人的破产。红军的发展,是保证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现在建立了红色政权,将来还要巩固扩大,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到来。”

尔后,朱德作了《红军问题报告》。

11月7日晚,为庆祝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瑞金人民举行了“提灯游行”庆祝活动。

庆祝活动本来是准备在白天进行的,因害怕遭到国民党军飞机轰炸,后来就改在晚上举行“提灯游行”。

入夜以后,瑞金人们举着火把,提着灯笼,纷纷拥上街头,汇成一条条闪光的河流,向着叶坪的谢家祠堂涌去。

谢家祠堂左侧的防空洞里,一台发电机隆隆作响,挂在祠堂里的一串串小灯泡发出明亮的光芒。主席台上早已站满了人,站在正中央的是项英,在项英两边的是主席团成员朱德、张鼎丞、周以栗、曾山、陈正人、邓广仁,在稍远处站着的则是瘦高的毛泽东。

各处游行队伍来到谢家祠堂后,集中在旁边的一个大草坪上,举行了联欢晚会,直到夜深了,人们的欢呼声才逐渐平息下来。

第二天,大会听取了项英所作的《劳动法报告》;张鼎丞作的《土地法报告》;周以栗作的《经济政策报告》;王稼祥作的《少数民族问题报告》;邓广仁作的《工农检查处报告》。

后来,大会一致通过了周恩来在上海起草的《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确立了中华苏维埃这个新型国家的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它的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革命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争取“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达到他在全中国的胜利”。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肆)阳谋春秋
网摘版
(肆)阳谋春秋
孙皓晖
立即阅读
神雕侠侣
网摘版
神雕侠侣
金庸
立即阅读
笈中奇书选
网摘版
笈中奇书选
立即阅读
七剑下天山
网摘版
七剑下天山
梁羽生
立即阅读
小窗幽记译评
网摘版
小窗幽记译评
陈继儒
立即阅读
飘(英)
网摘版
飘(英)
玛格丽特·米切尔特
立即阅读
大人物
网摘版
大人物
古龙
立即阅读
中国小说的历史
网摘版
中国小说的历史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