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两则悲痛的消息,感慨万千。

特写下此文,希望给朋友们一些警示。

01

9月18日,年仅40岁的云南菜品牌“云海肴”的创始人之一、董事长赵晗,突发心梗不幸离世。

也许你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你应该在很多商场里见过这家餐厅。

2008年还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的赵晗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了餐饮市场的空缺,和朋友一起创立了第一家云海肴,此后一路高歌猛进。

目前云海肴已拥有100多家门店,年营收破10亿元,是当之无愧的“云南菜第一品牌”。

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可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赵晗离世后他的伙伴朱海琴提到:“我们和大家一样悲痛万分,过去几年餐饮行业经历了很多考验,赵晗也一直承受,压力很大……”

两个亿万富豪接连猝死警示:没有什么钱,值得你拿命去拼

将一个特色餐厅打造成拥有数百家门店的知名连锁品牌,遇到的困难与阻力不言而喻。

疫情期间,餐饮行业更是无差别地受到重创。

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了一组数据:2024年上半年,北京限额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餐饮企业利润总额仅为1.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8.8%,利润率低至0.37%。

向来意气风发的他在朋友圈转发了这个数据,罕见地流露出悲观情绪。

两个亿万富豪接连猝死警示:没有什么钱,值得你拿命去拼

好不容易熬过了寒冬,近些年行业极度内卷,租金成本蹭蹭往上涨,为了保住门店,赵晗经常全国各地飞,频繁倒时差。

门店关了开、开了关,供应链断了又接,员工工资得发,房租得交,这一切都如同无形的巨石,压在他的肩上。

更别提突如其来的信任危机,对于视品牌声誉如生命的他来说,无疑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2025年中国餐饮产业生态白皮书》显示:

餐饮从业者日均工作时长超12小时,新店筹备期更是长达16小时。

从选址装修到菜品研发,从员工管理到客户维护,创始人往往是“最后一个关灯的人”。

严峻的市场环境,高压的精神状态,超负荷地运转身体,即便是钢筋铁骨也有被压垮的一天。

生命的弦,绷得太紧,迟早有一天会断掉。

02

在此之前的8月30号,杭州市恩施商会会长、企业家付君锐也因压力过大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后不幸离世,年仅39岁。

两个亿万富豪接连猝死警示:没有什么钱,值得你拿命去拼

付君锐的人生履历堪称一部励志传奇。

他出身湖北一个偏远山村,参军退伍后进入阿里巴巴,从市场运营经理做起,积累人脉后离开。

此后他创立了多家公司,业务涵盖实业、传媒、健康科技、汽车租赁等多个领域。2015年他的公司年销售额突破一亿元。

但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疲惫。

付君锐的日程表常年排得满满当当,每天平均工作16小时以上,每周飞行3次,每月至少主持或出席10场以上公开活动。

作为商会会长,无论谁遇到困难、需要介绍业务,还是企业之间发生纠纷,都会找他帮忙。

朋友形容他是一台“二十四小时待命的发动机”。

付君锐并非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在多个公开场合,他都曾提醒大家别为了赚钱忽视健康,但轮到自己,却总是难以做到。

多次体检报告显示付君锐血压偏高、血脂异常、有轻度脂肪肝。

私人医生也曾建议他定期调理、减少应酬,他也总是笑着说:“等我把这个项目做完再说。”

就在去世前几天,付君锐连发了好几条朋友圈,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满满的焦虑和疲惫。

两个亿万富豪接连猝死警示:没有什么钱,值得你拿命去拼

看完这两位创业者的悲剧,我心里无限感慨:

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却再也没有机会享受它。

我们多少人也正傻傻地走着同一条不归路。

我们总想拼命工作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像上了发条的陀螺,不敢停、不能停。

却忘了身体不是永动机,它会在沉默中不断损耗,直到某一刻突然崩盘。

拿命换钱,最讽刺的结果可能是无命花钱。

努力固然没错,但任何需要以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去换取的工作成就,从长远来看都是一笔极其不划算的“亏本买卖”。

世界上最愚蠢的事,就是用健康去换取身外之物。

03

一位网友曾分享他目睹同事“猝死”时的感受。

他的这位同事热爱工作,热爱加班,责任心很强,领导布置的任务,加班加点也要完成,同事请他帮忙处理问题,他也热心答应。

可在他去世之后发生了什么呢?

在办公室的抽屉里,他工作时获得的荣誉证书,被一股脑扔进垃圾桶。

公司虽然感念他的付出,也也仅出于人道主义慰问,给予了3000元的抚恤金。

图片

这3000元对于他留下的那个家庭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已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到60万人,平均每天都有1600人。

这些过劳死的,通常都是中青年人。

他们背负着最大的责任,承受着最大的压力,咬牙切齿地卖着命。

他们一心想跟自己打拼一个好未来,给家人打造一个好生活。

可当生命的琴弦崩断,人突然倒下了,再多的财富、权力和荣誉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我在北京跑新闻时,有位同事写人物特稿,这种采访耗时长,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

结果有天深夜,他写稿写到一半准备去喝口水时,一站起来突发脑梗,昏倒在了客厅。

醒来时,4岁的女儿正紧紧抱着他的胳膊嚎啕大哭。

他说,他永远记得孩子眼泪哗啦的样子。

从那以后他就清醒了,再也不敢那么玩命。

他算清了这笔账,少写一篇稿子,也就少拿一份稿酬,少点升职加薪的机会。

但如果他离开了,他不敢想他的孩子,爱人,父母会陷入怎样孤立无援的境地。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作是公司的,业绩是老板的,但生命,是你自己和家人的。

对于企业,失去一位员工或高管,或许只是一次人事变动或损失。但对于一个家庭,失去顶梁柱,就是天塌地陷。

等着你回家吃饭的父母,期盼你有时间陪伴的伴侣,视你为超级英雄的孩子……他们才是你奋斗最终的意义。

你的家人不需要你“富可敌国”,只想你健康地活着。

真正的责任感,不是拼到油尽灯枯,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家人负责,才能长久地对你热爱的事业负责。

04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曾经笑言自己“不着急”,他说:

“你们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们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如果这样还不行,我就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80岁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以后再来做。”

笑笑之后,才咂摸出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生活哲学。

按80岁的平均寿命计算,你会发现人生是一场超级马拉松,比的不是开始时谁更快,而是看谁的耐力更持久。

真正的长期主义,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最伟大的成功。

从现在开始,从读这篇文章开始,为了你的健康,请你做好这三件事。

及时“踩刹车”。

疲劳、失眠、焦虑、胸闷……这些都是身体在求救。不要把它们当成“矫情”, 当感到疲惫时,允许自己停下来休息;当压力超载时,勇敢地寻求疏导和帮助;当身体发出警告时,把它当作最高指令来执行。

重新定义“奋斗”。

奋斗不等于无休止的熬夜和透支。提高效率,优化方法,有时比单纯延长工作时间更有用。真正的强者,是能管理好时间和精力的人。

培养“惜命”的觉悟。

定期体检,保持运动,合理饮食。这些老生常谈,才是抵御风险最坚实的盾牌。你的健康账户需要持续存入,而非一味支取。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或许我们更该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成功,那就是在用健康的方式,去创造并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点亮推荐,从今天起,请把“惜命”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信条。

来源: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