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基层官德根基:以修养之力破“小官大腐”困局

基层官员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个人基本修养不仅关乎自身形象,更直接影响政策落地实效与群众信任感。近年来,“小官大腐”现象频发,一些身处关键岗位的基层干部,手握“微权力”却滋生“大贪腐”,究其根源,既是个人修养的多重缺失,也与部分干部缺乏辩证思想和长期思想密切相关。唯有以修养立身、以学习正心,以辩证思维明辨是非、以长远眼光权衡得失,方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守护基层政治生态的清风正气。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小官大腐”的病灶,首在道德修养的坍塌,而辩证思想的缺失则加剧了认知偏差。道德是为官者的“立身之本”,基层干部直面群众诉求,本应心怀敬畏、坚守底线,可部分人却因缺乏辩证思维,对“权力大小”与“危害程度”产生误判——总认为自己职位低、管的事“都是小事”,觉得“拿一点、占一点不算什么”,进而将权力异化为谋私工具。或是在惠民资金发放中“雁过拔毛”,或是在项目审批里“吃拿卡要”,看似“小贪小占”,实则啃食群众获得感、损害政府公信力。

比如某社区居委会主任,负责低保名额分配和老旧小区改造协调,手中权力看似“微小”,却直接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居民的居住环境。他利用职务便利,伪造材料将不符合条件的亲属纳入低保,还在改造工程中收受建材商回扣,单次金额虽多则几万、少则几千,却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错失保障,让改造工程质量打折扣,引发居民集体不满。这类干部只看到“权力层级低、单次贪腐金额小”的一面,却看不到“权力直接关联民生、贪腐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另一面,更看不到“小贪不断最终会酿成大错、触碰法律红线”的严重后果,在“以恶小而为之”也无所谓的错误认知中,因道德底线失守、辩证思维缺位,一步步滑向腐败深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知识修养的匮乏,让基层官员陷入“能力恐慌”与“认知盲区”,而长期思想的缺失,则让他们在短期利益诱惑下进一步迷失方向。部分基层干部长期忽视学习,既不掌握最新的政策法规,也不了解基层治理的先进理念,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拍脑袋决策”,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触碰纪律红线;更有甚者,因缺乏财务、法律等专业知识,在项目管理、资金使用中漏洞百出,给腐败留下可乘之机。而长期思想的缺位,更让他们只盯着当下的金钱、人情好处,忽视贪腐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长期危害,最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某村会计负责村级财务收支,在一次征地补偿款发放中,因缺乏财务知识未能识破风险,又被“短期好处费”诱惑,违规挪用部分款项借给他人用于营利,原本以为“很快能还上,不会被发现”,却没想到资金链断裂,不仅自己背上巨额债务,还导致村民补偿款迟迟无法到位,最终被依法查处,丢掉工作不说,还留下案底影响子女政审;还有些地方的扶贫项目,因干部不懂项目核算与风险管控,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既没能帮群众脱贫,反而让国家财产受损。知识修养的不足削弱了履职能力,长期思想的缺失让人丧失长远判断,二者叠加,让基层干部在诱惑面前既无辨别力、也无抵抗力,沦为欲望的“俘虏”。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必修课

更深层来看,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与智慧的缺位,是“小官大腐”的思想根源。许多陷入腐败的基层干部,对“钱”的认知存在严重误区:将金钱等同于成功,把财富视为人生唯一追求,却看不到金钱背后的责任与风险,更看不到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为群众办实事、为地方谋发展。这种认知偏差,本质上是缺乏人生智慧的体现——他们既未从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中领悟为官的责任,也未从佛学“因果循环”的智慧中懂得敬畏,更未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把握“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自然无法用辩证眼光看待“公与私”,也无法用长期思维权衡“利与义”,在权力与利益的诱惑下,彻底失去了对人生方向的判断。

破解“小官大腐”困局,关键在于引导基层官员以学习补修养、以思维强认知、以智慧明方向。一方面,要强化思想理论学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必修课,让基层干部深刻理解“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内涵,同时融入辩证思维与长期思维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帮助干部看清“小权力”背后的“大责任”、“短期利”背后的“长远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可适当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儒学“仁者爱人”中涵养为民情怀,从历史典故中汲取廉政智慧,让传统哲学思想与现代治理思维结合,成为滋养官德的“清泉”。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知识培训,针对基层工作需求,开展政策解读、法律实务、财务管理等专项学习,提升干部履职能力,让他们在专业素养的支撑下,既能干成事,又能守规矩。

此外,修养的提升与思维的塑造绝非“一阵风”式的学习,而需融入日常、久久为功。基层官员应主动把修养要求、思维方法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接待群众时多一份耐心,处理矛盾时多一份公正,使用权力时多一份敬畏,在每一件小事中锤炼道德、深化认知;组织层面也需健全监督机制,将修养表现、思维运用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修养缺失、认知偏差、言行失范的干部及时提醒、严肃问责,形成“学修养、重思维、强能力”的良好氛围。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清则天下安。基层官员的个人修养与思维能力,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基”,更是基层治理的“活力之源”。唯有以道德为魂、以知识为翼、以思维为舵、以智慧为灯,不断补短板、强根基,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廉洁奉公的“排头兵”,彻底破解“小官大腐”困局,为基层政治生态注入持久的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