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湖北首富兰世立和东星航空的故事

兰世立和东星航空的故事远非上图所说

2009 年 3 月 27 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上空,祥鹏航空的航班平稳掠过停机坪。下方,曾经属于东星航空的 9 架空客飞机静静停放,机身蒙尘 —— 这家运营仅两年多的民营航空公司已停航 13 天。八个月后,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裁定正式宣告其破产,东星航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家破产的民营航空公司。这场从辉煌到覆灭的商业悲剧,不仅镌刻着中国民营航空发展初期的阵痛,更交织着创始人兰世立与多方势力的复杂纠葛。

一、从公务员到湖北首富:兰世立的商业头脑

1960 年出生的兰世立,成长于武汉一个有革命背景的家庭,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自幼便显露出不甘平庸的特质。凭借努力考入武汉大学后,他先后在湖北和海南两地的政府部门任职,这段公务员经历让他熟悉了政策运作逻辑,也为日后经商埋下伏笔。1991 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兰世立毅然辞去 “铁饭碗”,怀揣仅有的几千元积蓄投身商海,开启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生涯。

初入商界的兰世立展现出惊人的商业嗅觉。他从电子器材贸易起家,凭借灵活的经营策略迅速积累第一桶金。1992 年,他瞄准武汉旅游业的空白,创办东星旅行社,创新性地将机票、酒店与旅游线路捆绑销售,短短几年便将其打造成华中地区最大的民营旅行社。随后,他跨界涉足房地产、高速公路等领域,构建起涵盖旅游、地产、交通的东星集团商业版图。到 2005 年,兰世立已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成为公认的 “湖北首富”。

兰世立的商业风格极具个人色彩:大胆激进且桀骜不驯。他喜欢冒险,敢于在陌生领域押注;同时行事高调,曾因在法国出差入住 18 万元一晚的巴黎四季酒店而引发热议。这种特质在成就其商业帝国的同时,也为日后东星航空的命运埋下隐患。在 2007 年的一次企业家聚会上,当被要求写下墓志铭时,兰世立毫不犹豫地写下:“庆幸这辈子没干过一件后悔的事”,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料到,这句豪言将在两年后迎来残酷的考验。

二、民航破冰者:东星航空的诞生

2005 年,中国民航业迎来市场化改革的关键节点。国家放宽民营资本准入,奥凯、鹰联等民营航空公司相继成立,打破了国有航司的垄断格局。手握旅游与地产资源的兰世立敏锐地发现商机:若能将旅行社的客源与航空运输结合,必将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一年 5 月,东星航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东星集团旗下三家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 8000 万元,后增至 3.06 亿元,成为华中及中南地区首家民营航空公司,也是全国第四家获准筹建的民营航司。

为彰显实力,兰世立一出手便震惊业界。他宣布向东星航空投入巨资:以租赁方式从美国通用电气商业航空服务公司(GECAS)引进 9 架空客 A320 飞机,这笔交易涉及资金高达 120 亿元;以 4620 万元的 “转会费” 从其他航司挖来资深飞行员,组建核心飞行团队;在武汉、广州、郑州三地建立航空运营基地,构建覆盖全国的航线网络。彼时的东星航空,被业内视为最具潜力的 “航企之星”,兰世立也凭借这番操作成为中国航空界的风云人物。

2006 年 5 月 19 日,东星航空首航武汉至上海航线成功,标志着其正式投入运营。依托东星旅行社的客源支撑,东星航空迅速打开市场,陆续开通至深圳、广州、海口等 20 多条国内航线,并于 2007 年获得地区及国际航线资质,与中华航空开展代码共享合作,开通经香港转飞台湾的航线。运营仅半年,东星航空便实现盈利 630 万元,创造了民营航司的盈利奇迹。在国有航司占据主导的市场中,东星航空以灵活的定价策略和旅游联运服务,迅速抢占份额,成为民营航空阵营的标杆企业。

三、暗流涌动:扩张背后的危机

东星航空的快速崛起看似风光,实则根基不稳。兰世立采用的 “高举高打” 策略,背后是高负债支撑的脆弱资金链。民营航司在发展初期面临诸多先天不足:无法像国有航司那样获得低成本融资,难以享受机场起降、航油供应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同时还要承担高昂的飞机租赁、人员薪酬等成本。东星航空的扩张速度远超自身资金承载能力,9 架飞机的月租金就高达数千万元,加上航油费、机场起降费等刚性支出,每月运营成本堪称 “天文数字”。

更致命的是,兰世立的多元化布局此时已出现隐患。东星集团旗下公司众多,内部管理无序,存在严重的相互抵押担保问题。为支撑航空业务的资金需求,兰世立不断将地产、旅游板块的资金抽调至航司,同时通过关联交易挪用东星航空资金,导致集团整体资金链高度紧张。据事后调查,东星集团内部涉及的法律纠纷多达 100 多起,财务状况堪称 “糊涂账”,早已失去自我造血能力。

与武汉市政府的关系变化成为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东星航空成立初期,曾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被视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典范。但兰世立的高调与强硬逐渐引发不满:在机场资源分配、航线审批等问题上,他多次与主管部门产生分歧;在企业纳税问题上,东星集团长期存在拖欠行为,埋下法律隐患。更关键的是,东星航空的快速发展触动了本地国有资本的利益,在航空运输这个关乎经济命脉的领域,民营资本与地方政府及国有航司的矛盾逐渐显现。

行业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挤压东星航空的生存空间。国有航司凭借资金优势发起价格战,在东星航空的核心航线大幅降价,抢占客源;其他民营航司也纷纷扩军,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东星航空的旅游联运优势逐渐弱化,客源增长放缓,而成本却持续攀升,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到 2007 年底,尽管表面仍维持繁荣,但东星航空已出现隐性亏损,资金链开始绷紧。

四、风暴来袭:金融危机与重组失败

2008 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成为压垮东星航空的最后一根稻草。国际油价大幅波动,航空燃油成本飙升;全球经济下行导致出行需求锐减,航司载客率普遍下滑。在这场行业寒冬中,本就资金脆弱的东星航空首当其冲,经营状况急剧恶化。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截至 2009 年 3 月,东星航空亏损已达 5 亿元左右,拖欠的飞机租赁费、机场起降费、航油费等数额巨大,仅欠武汉天河机场的停机费就高达 6000 万元。

资金链断裂的恶果迅速显现。从 2008 年 12 月起,东星航空 100 多名飞行员、乘务员的小时费停发;2009 年 1 月起,三个基地的 1000 多名地面员工失去工资收入。员工流失加剧运营困境,安全隐患凸显。与此同时,债权人的催讨接踵而至。GECAS 作为最大的债权人,多次向东星航空催要拖欠的飞机租金,在催讨无果后,联合其他 5 家债权人向武汉市政府施压,并正式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为挽救企业,兰世立不得不寻求重组机会。2008 年年中,他先后与海南航空、深圳航空接触,但均因债务问题和控制权争议无果。2009 年初,在湖北省、武汉市两级政府的斡旋下,东星航空与中国航空集团(下称 “中航集团”)开启重组谈判。这被外界视为东星航空的最后生机 —— 中航集团承诺承担 4.5 亿元债务,并支付 2000 万元用于员工安置,重组方案基本达成共识。3 月 10 日,湖北省政府与中航集团签订重组意向书;3 月 13 日,中航集团提前支付 5000 万元,重组进入最后阶段。

然而,就在重组即将落地的关键时刻,事态突然反转。兰世立单方面向媒体发布声明,宣布拒绝与中航集团合作,随后突然离开武汉,使重组陷入僵局。关于拒绝重组的原因,各方说法不一。兰世立后来称,是因为政府未满足其土地开发等附加条件;融众集团董事长谢小青则披露,兰世立要求将 300 亩划拨给中航集团的土地及龟山脚下 50 亩地交由东星开发,且需在签约前办妥手续,这一要求超出政府权限,导致谈判破裂。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邹建军则指出,股东分歧和对风险预测不足,是导致重组失败的重要内因。

五、停飞与破产:民营航企的落幕

兰世立的突然反水,彻底耗尽了各方的耐心。2009 年 3 月 14 日,武汉市政府依据《民航法》及《航空安全法》相关规定,向中国民航局提出请求,以 “欠债太多无力偿还、内部管理薄弱、影响飞行安全” 为由,要求暂停东星航空的航线经营许可。次日零时,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正式作出暂停决定,东星航空所有航班停飞,这家运营仅两年十个月的航司彻底停摆。

停飞之后,破产程序加速推进。2009 年 3 月 30 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 GECAS 等六家公司的破产清算申请,冻结东星航空 16 个银行账户,并指定破产管理人全权接管事务。4 月 7 日,破产管理人解除与 GECAS 的飞机租赁合同,将 9 架飞机全部退还,东星航空彻底失去运营基础。尽管东星集团试图挽回,于 6 月底至 7 月中旬在北京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借助媒体施压要求进行破产重整,但未能改变局势。

破产重整的尝试最终沦为徒劳。2009 年 8 月,东星集团联合北京信中利投资公司提交重整计划方案,声称首期注入 2 亿至 3 亿元资金,但未能提供资金来源证明、债权人同意函及政府支持文件。8 月 26 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最终裁定:驳回破产重整申请,东星航空正式宣告破产。法院认定,东星航空资产总额 3.99 亿元,负债总额 10.76 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且无可行的重整方案,不具备重整价值。

东星航空的破产清算工作持续多年。破产管理人依法处置了包括东星国际大酒店、航材在内的全部资产,优先用于员工安置和债务清偿。86 名飞行员和 1200 余名其他职工得到合理分流,大部分被其他航司吸纳。2024 年 1 月,随着《东星航空公司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在第三次债权人会议上高票通过并执行完毕,武汉中院裁定终结破产清算程序,这场持续 15 年的破产案终于尘埃落定。

对于东星航空的结局,业界普遍认为,经营不善是根本原因。邹建军指出,东星航空 “钱不到位,股东分歧较大,对风险预测不够,导致最终资本金缺乏,在运营中拖欠大量资金,直至最后无法运营”。而国有航司与民营航司的差异化待遇也不容忽视 —— 同期陷入困境的东航、南航获得了国资委的注资救助,而东星航空作为民营企业,未能得到同等支持。

六、锒铛入狱:兰世立的人生低谷

东星航空破产后,兰世立的人生轨迹急转直下。2009 年 9 月,他因涉嫌逃避追缴欠税罪被警方刑事拘留。经查,东星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在经营期间,采取隐瞒收入、虚假申报等手段,逃避缴纳税款共计 1 亿余元,已构成刑事犯罪。2010 年 4 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逃避追缴欠税罪判处兰世立有期徒刑 4 年,并处罚金 50 万元。曾经的湖北首富,沦为阶下囚。

监狱中的兰世立并未沉寂。2011 年 7 月,他在狱中实名举报时任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袁善腊,称其存在索贿、包养情人、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行为,且是导致东星航空破产的 “关键人物”。兰世立声称,袁善腊帮助黑社会向东星集团收取高利贷,干预重组谈判,最终促成东星航空破产。这起举报引发舆论轰动,被称为 “微博复仇”。

对于兰世立的举报,湖北省纪委监察厅展开专项调查,查阅了 1100 余本财务凭证,询问了数十名证人,但最终于 2011 年 12 月宣布,未发现袁善腊存在举报涉及的违纪违法问题。兰世立则表示,举报是 “迫不得已”,当时他在狱中两度病危,心跳低至 30 多次 / 分钟,血压降至 40 多 mmHg,9 个月靠输液维持生命,举报是 “拼死一搏”。事后他承认,举报之后,狱中境况确实有所改善。

2013 年 8 月,兰世立因表现良好获得减刑,提前 9 个月出狱。走出监狱的他,从曾经的豪华酒店常客,变成了住在湖北省高院附近无星级小酒店的普通人。酒店的标准间既是住所,也是他处理官司的办公室。面对媒体采访,他依旧保持着往日的语速和自信,称 “东星航空经营上没问题,不过要小心避开抢劫的”,并坚称自己蒙冤。当被问及是否后悔时,他仍坚持当年的墓志铭:“庆幸这辈子没干过一件后悔的事”。

七、举报余波与后续

出狱后的兰世立,继续为东星航空破产案 “讨说法”。2014 年 2 月,他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再度举报袁善腊等人,引发舆论关注。面对持续的举报压力,袁善腊于 2014 年辞职,他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东星航空破产案中,我的行为是职务行为,不是我个人有什么失误,但最后是我一个人承担了最大的压力,很心寒。这件事促使我下决心,坚决辞职”。

这场举报风波在八年后出现反转。2022 年 3 月,卸任 10 年的袁善腊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湖北省纪委监委立案审查调查。尽管官方通报未提及东星航空案,但外界普遍认为,这与兰世立当年的持续举报存在关联。这一结果似乎印证了兰世立多年的指控,也让东星航空破产案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兰世立的商业生涯并未因牢狱之灾终结,但依旧充满波折。2016 年,他因与李氏三兄弟的合作纠纷被警方通缉,偷渡出境后在新加坡被国际刑警逮捕回国,被控涉嫌合同诈骗罪,羁押 902 天。这场官司持续近 7 年,直至 2021 年 12 月,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最终宣判兰世立无罪,他才重获自由。随后,兰世立获得国家赔偿 59 万元。

重获自由的兰世立不改 “不死鸟” 本色,公开表示要 “超越过去再创辉煌”,并计划撰写一部 1000 万字的书籍,讲述中国商人 30 年的发展经历。当被问及是否会重返民航业时,他表示 “一切皆有可能”,并透露自己已选择 “复兴东星” 的道路。不过截至目前,东星航空并未重现江湖,兰世立的新商业布局也未公开更多细节。

八、时代注脚: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东星航空的破产与兰世立的人生起伏,早已超越了单一企业和个人的命运,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注脚。作为新中国首家破产的民营航空公司,东星航空的悲剧暴露了民营航企在发展初期面临的系统性困境:融资渠道狭窄、政策支持不足、行业壁垒高企、抗风险能力薄弱。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民航业,也是众多民营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兰世立的个人特质在这场悲剧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的商业嗅觉和冒险精神成就了东星航空的快速崛起,但他的高调激进、管理无序和对风险的漠视,最终将企业推向深渊。拒绝与中航集团重组的决策,更是被业内视为 “自断生路”。正如律师张杰所言:“东星航空本已病入膏肓,与国航的重组,是兰扳回危局的最佳机会,但他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东星航空案也折射出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复杂关系。在企业成立初期,政府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便利;但在企业陷入困境时,行政力量的介入既可能是 “救命稻草”,也可能成为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武汉市政府暂停东星航空运营许可的决定,虽有法律依据和安全考量,但也被部分人视为 “过度干预”,这场争议直至今日仍未完全平息。

如今,距离东星航空破产已过去十余年,中国民营航空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春秋、吉祥等民营航企凭借差异化定位站稳脚跟,与国有航企形成良性竞争格局。融资环境的改善、政策支持的加强、市场机制的完善,让民营航企的发展土壤更加肥沃。但东星航空的教训始终警示着后来者:企业发展需兼顾速度与质量,扩张需匹配自身实力,同时要处理好与政府、市场、同行的关系。

兰世立与东星航空的故事,就像一部浓缩的商业启示录。它记录着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家的梦想与拼搏,也见证着市场浪潮中的机遇与风险。尽管东星航空早已消失在蓝天之上,但它留下的思考,仍在影响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正如兰世立在出狱后所说:“一切皆有可能”,这句充满韧性的话语,既是他个人的人生宣言,也是中国民营经济在挫折中不断前行的写照。

来源:海阔天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