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我想起了"军歌之父"郑律成。他出生于今天韩国全罗南道的光州,因创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成了唯一一位在全世界同时为两个国家创作军歌的作曲家。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人民的希望……."这首歌家喻户晓,当兵的人更是人人会唱。这么一位久经考验的老革命战士,是继聂耳和冼星海之后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作曲家,竟然还被怀疑是"特务"、有历史问题,历尽坎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军歌之父:郑律成的命运为何在两国间跌宕起伏?

军歌嘹亮的高光时刻

小时候就看到过郑律成这个名字,但对他产生兴趣是在1996年。那一年,东方电视台在延安举办庆祝长征胜利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并为延安宝塔山完成了亮灯照明工程,使方圆几十里外都能在夜晚望见了熠熠闪光的宝塔山,延安城为之轰动。那天,我和总导演滕俊杰等在夕阳中来到延河边散步,我们不由地吟唱起了《延安颂》:"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翻阅史料,才了解到郑律成坎坷传奇的一生。

1937年,郑律成放弃意大利深造而赴延安。他在窑洞里谱写了那首气势磅礴的《八路军进行曲》,激励着成千上万抗日的爱国青年。抗战胜利后,这首曲子被改名为《解放军进行曲》。军歌嘹亮,席卷中华大地,直至这首名曲响彻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上。

军歌之父:郑律成的命运为何在两国间跌宕起伏?

1945年抗战胜利、朝鲜光复,许多在中国参加革命的朝鲜籍共产党员怀着热情返回故土。郑律成也返回朝鲜,他创建了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并兼任团长,用对新生祖国的热爱创作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这就是朝鲜军歌。

他成为中朝两个国家的"军歌之父"。这是郑律成的高光时刻。

边缘化后的命运转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仁川登陆,平壤眼看失守。郑律成被中国大使馆派来的汽车连夜送出平壤。年底,周总理亲自向金日成商量,把郑律成要回了中国,并加入了中国国籍。

幸亏这次偶然的命运转折,让郑律成避免了一次刧难。如果郑律成继续留在朝鲜,会不会更好?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看一下朝鲜延安派的结局就明白了。

抗战胜利后,包括武亭、金斗奉、朴一禹、崔昌益等在中国的朝鲜籍干部与郑律成一样陆续返回朝鲜,这一群体被称为延安派,在朝鲜政坛一度举足轻重 。1946年8月,朝鲜劳动党创立大会有43名中央委员,延安派出身的中央委员高达19名,苏联派有8名,国内派有10名,而金日成的游击队派仅有5名。但最后仅剩游击队派。

朝鲜战争结束不久,金日成加强对军政系统的整肃,延安派部分将领被调离一线岗位。1956年,金日成因强化个人祟拜、大权独揽,引起了延安派的反感。由此,金日成就排挤甚至清洗大批功勋卓著的延安派干部。他们的“原罪”就是来自中国、有着延安背景,被视为异己力量。

延安派核心成员崔昌益、尹公钦等被定为"反党集团"。崔昌益被枪决,尹公钦、徐辉等流亡中国,朴一禹、金斗奉等监禁"消失",金雄遇刺身亡,方虎山含冤而死,武亭被撤销一切职务。387名延安派干部被关进“修炼馆”。延安派几乎团灭。

郑律成若长期留在朝鲜,也几乎难逃厄运,凶多吉少。

郑律成先后担任过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委宣传部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等职务,在朝鲜写了十多首作品,连续几年都荣获共和国奖状。后因朝方以"你夫人是中国人,在人民军里不合适"为由,逐渐将他边缘化,革除军籍,调任朝鲜国立音乐大学当作曲部部长。这是降级,也是不信任。在“忠诚高于一切”的朝鲜政治中,一个写过《延安颂》、又加入过中共、夫人又是中国第一位女大使,无疑让朝方疑虑,不被清算也会被废。在多次审查并降级后,特别是郑律成敬若长兄的武亭被清算,使他深受刺激。他决定回中国,夫人丁雪松此时担任新华社平壤分社社长。她写信给周总理求助,这使郑律成躲过了一劫。

军歌之父:郑律成的命运为何在两国间跌宕起伏?

好在历史自有公论

1959年“反右倾”,郑律成因同情彭老总,又敢于直言,结果受到批判,结论是:“严重右倾”,“反党”,但他拒不签字认错。

文革时,郑律成被打成“反革命” "大特务",批斗、关押、强迫劳动,受到种种迫害。《延安颂》也被批判为"小资产阶级情调"。江青在审查交响乐《红灯记》时放话:“很快就会逮捕他。”但郑律成毫不畏惧。对于“反击右倾翻案风”他更是硬顶,说“我就是不批邓”,更不会写这方面的歌。“四人帮”最猖狂的时候他甚至不去上班,说“我决不为他们写一个音符”。面对强权,他的音符是高贵的!显示了郑律成敢于抗争、坚强不屈的铮铮铁骨!

据词作家乔羽回忆,“‘四人帮’直截了当说过:他不是我们的人,不能用!”郑律成的歌在他所在的中央乐团也不准用。在“样板戏”需要《解放军进行曲》时,江青下令改用《大刀进行曲》。

遗憾的是,"四人帮"刚粉碎不久,刚看到国家发生可喜转折的郑律成,1976年12月7日因突发脑溢血病逝。

好在历史自有公论。1988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确立为解放军军歌。2009年,郑律成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的《延安颂》当年也被评为100首爱国歌曲。

郑律成的命运起落,折射出的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

经典旋律永远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朝鲜半岛南北对立,郑律成在韩国一度被部分舆论视为"叛徒"。随着中韩建交和领导人互访,越来越多韩国人改变了看法,认为他为中韩友谊做出了贡献。其出生地光州保留了他的故居和纪念设施。

军歌之父:郑律成的命运为何在两国间跌宕起伏?

光州杨林洞一条小街有个独门小院,外面矗立着一块由光州市南区政府于2004年立的石碑,上面用韩中两种文字写着“音乐家郑律成先生出生故居”。2009年初,光州有条以他名字命名的路——郑律成街在此命名,道路起点处矗立着一座郑律成铜像,由夫人丁雪松为其亲笔题字。街旁的音乐纪念墙上有一处独具匠心的设计,通过触动相应的按钮,《延安颂》《延水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脍炙人口歌曲便会唱起。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7月访问韩国并在首尔大学发表演讲《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时,也提到了包括郑律成等历史上象征两国友好关系的著名人物。

郑律成热在韩国持续升温。光州市每年举办"郑律成音乐节"。

战争的炮声早已消失殆尽,那些充满激情的经典旋律一直留存在人们心中,历久弥新。无论是军歌,还是《延安颂》。

"向前,向前,向前…… "

跨越国界的歌与爱

一一"军歌之父"郑律成与女大使丁雪松的传奇人生

昨天,我的《军歌之父:郑律成的命运为何在两国间跌宕起伏?》一文,引发了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小钧的一番感慨,他同时对文中没有对郑律成夫人、我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进行介绍有些遗憾。今天特别补记一段这对革命夫妻跨越国界、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1937年,抗日烽火席卷中华大地。刚刚20出头的韩国青年郑律成抵达延安,进入抗大、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他怀揣着满腔抗日的热血,将音符化作刀枪。他的艺术才华很快得到了显现。1938年春,他创作了《延安颂》,1939年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更是在部队与延安街头广为传唱。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也去中央大礼堂观赏《延安颂》,并对其表示赞美。五十年代,毛主席、周总理观看演出,还让郑律成坐在他们中间(如图)。

军歌之父:郑律成的命运为何在两国间跌宕起伏?

丁雪松来自山城重庆,她几乎与郑律成同时抵达延安,先入延安抗大学习。参加军事训练,她拿到了女生组第一名;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又拿到了开荒种地的第一名,一时成为抗大家喻户晓的女强人。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也都认识了她。1939年丁雪松在延安女子大学学习,她担任学生会副主席与俱乐部主任。她热情爽朗,积极组织歌咏、演出等活动。女子大学有个大队长的岗位空缺,一时没有合适人选,报告到了周恩来那里,周恩来直接批示:"丁雪松有女侠风范,适合此职"。由此,她成了延安这支英姿飒爽的娘子军大队长。 每当听到丁雪松带队喊操时,郑律成总会被她洪亮有力的噪音、干净利落的口令所吸引,忍不住驻足观看。

军歌之父:郑律成的命运为何在两国间跌宕起伏?

但是郑律成与丁雪松的相识,缘于一次女生队的合唱训练。郑律成经常来教大家唱歌,而丁雪松总是站在最前排,眼神明亮。歌声成了他们的共同爱好和共同语言。他们在延安的山坡散步、在小河边聊天。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爱情比和平年代更直接、更热烈。因为,他们随时可能面对生离死别。

然而,郑律成与丁雪松的恋情并非一帆风顺。1939年,郑律成因国籍问题被怀疑是“特务”,组织也开始对他进行审查,这在延安并不罕见。因为,郑律成曾留学日本学过音乐,日军中也征有一些朝鲜籍士兵。但这一审查对他俩的感情来说却是个巨大考验。

面对政治压力,有人劝丁雪松放弃,说她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适、更可靠”的伴侣。可她坚定地回答:“我宁愿永远等着他。”这句简单的承诺,却如寒雪中送来火炭,温暖了郑律成孤独的心。

两年漫长的审查,成了他们感情的试金石。在关键时刻,参加过长征、担任八路军炮兵团团长的武亭也是朝鲜人,他从前线返回延安听说此事后,立刻向党组织担保:“郑律成在政治上没有问题!我和他的兄长们都是革命者"。凭着武亭良好的声望和在党内的地位,组织决定停止对郑律成的审查。

1941年两个相爱的人在鲁艺一间简陋的小屋里举行婚礼。周扬主持,两只黄羊、一桌家常菜,就是全部的婚礼排场。没有钻戒,却有承诺;没有华服,却有笑声。窑洞是他们的新房,一盏摇曳的油灯是唯一的装饰。1942年8月,郑律成被派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

军歌之父:郑律成的命运为何在两国间跌宕起伏?

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郑律成随朝鲜革命同志北上平壤,先担任黄海道委宣传部长,后调任到朝鲜人民军担任俱乐部部长(相当于总政治部文化部长),并创建了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兼任第一任团长 ,创作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成为世界上唯一为两个国家谱写军歌的作曲家。

丁雪松带着女儿也随丈夫同去朝鲜,先后担任朝鲜劳动党中央侨务委员会秘书长、新华社平壤分社社长。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国度,他们经历了事业最忙碌的岁月——丈夫在军乐队里日夜操练谱曲,妻子在新闻报道与侨务工作中忙碌穿梭。

军歌之父:郑律成的命运为何在两国间跌宕起伏?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局势骤变,再加上朝鲜之前对延安派进行了排斥,原来身居高位的武亭曾被郑律成视为兄长,竟然也受到了打压。夫妻俩必须面对一个现实:是留在朝鲜,还是回到中国?

经过反复权衡,郑律成决定加入中国国籍,返回北京。丁雪松曾想牺牲自己,留在朝鲜陪伴丈夫。看到丈夫决心已定,她就通过中国驻朝使馆给周恩来总理写信,当金日成收到周总理来信,一切都变得畅通无阻。

回国后,丁雪松进入了外交系统,先后担任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秘书组组长等要职,参与接待了许多重要的外国宾客 。1958年至1961年间,丁雪松前后出访科伦坡、柬埔寨、越南、日本等数个国家,为新中国的建交搭建桥梁。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1979年任中国驻荷兰大使,1983年任中国驻丹麦兼冰岛大使。她还促成了鹿特丹市与上海市结为友好城市。彰显了她作为一名外交家的卓越才干。

军歌之父:郑律成的命运为何在两国间跌宕起伏?

郑律成先是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合唱队副队长,后又进入中央乐团。他的足迹踏遍了中国各地,创作如同泉涌,喷薄而出。《兴安岭组歌》、《娄山关》、《我们多么幸福》等作品也深受人们喜爱。

郑律成虽在音乐界成就非凡,但在政治运动中屡遭冲击。大跃进时期,他质疑部分极端政策,庐山会议后又同情彭德怀,被批为“右倾”;十年浩刼,他更是被打成"反革命""大特务"而受到批斗迫害。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拒绝为"四人帮"写歌。这在政治高压的极左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在北京郊外突发脑溢血,年仅58岁。那支谱写过无数雄壮与深情旋律的笔,永远停止摆动了。丁雪松失去了相伴近四十载的知音与爱人。噩耗传来,丁雪松正忙于外交工作,未能赶到他身边。多年后,她回忆这段往事时,只说了一句:“他走得太早,我们的歌还没唱完。”

晚年丁雪松在整理丈夫遗作、撰写回忆录时,字字句句都是对往昔深情的回溯。她抚摸着他用过的钢琴,仿佛还能感受到他指尖的温度。

郑律成与丁雪松的爱情,跨越国界,跨越时代,与硝烟同生,与理想共舞,是一曲在战火、离乱与坚守中淬炼出的深沉恋歌,充满了同甘共苦的坚韧与患难与共的温暖。今天重温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命运的追忆,更是对那一代人——为理想、为信念、为民族解放而跨越山海的群像——的深深致敬。

来源:星空望远,作者: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