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铁矿巨头接受人民币部分结算,撼动美元定价霸权
繁体媒体:澳大利亚当局呼吁中国恢复铁矿石采购
据美媒4日报道,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呼吁中国恢复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他还表示,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CMRG)要求当地钢铁生产商和贸易商暂时停止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采购所有新批次矿石的做法令人“失望”。
报道称,阿尔巴尼斯还对澳大利亚最赚钱的出口项目可能受到影响表示担忧,并指出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的措施“将具有短期性质”。
本周,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向当地公司提出要求,如果交易未以人民币计价,则暂停矿石采购。这一决定是在两国代表就有争议的价格问题举行多次会谈后作出的,但未达成协议。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回答中澳经济合作的问题时表示,中方一贯认为经贸合作是中澳关系的压舱石,中方愿同澳方一道为两国企业在对方国家投资经营提供公平、开放、非歧视的营商环境,推动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澳铁矿巨头接受人民币部分结算
10月15日消息:近日,澳大利亚铁矿巨头——必和必拓(BHP)宣布接受中国客户的要求,同意部分铁矿石以人民币计价。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此为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上的首次突破,撼动了美元主导的全球结算体系,标志人民币国际化从金融市场迈向实体贸易。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与全球最大铁矿石出口国澳大利亚在铁矿石定价机制和结算货币方面长期存在意见分歧。必和必拓认为其高品位矿石应获得溢价,中方则希望价格更贴近市场供需;中方要求以人民币结算,必和必拓则坚持美元计价。
中国钢企过去因采购分散,难以集中议价力量,因而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自2022年成立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对外进行集中采购谈判以来,加之寻求供应渠道多元化,局面开始有所改变。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在9月底发出通知,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要求必须改用人民币结算。
经过多番博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与必和必拓签署协议,最快从今年第四季度起,必和必拓在与中国进行的铁矿石现货交易中,将有30%的金额改以人民币结算。中国首次夺得铁矿石定价权,成功压低铁矿石价格。
陈弘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取得实质性突破。他指出,长期以来,美元依托“石油-矿石”两大基石,主导着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体系,其中约八成的铁矿石贸易以美元结算。此次协议意味着人民币首次进入铁矿石这一核心市场,对国际金融格局、中国经济安全及中澳关系均具深远意义。
陈弘解释称:“首先,这一举措撼动了美元主导的全球结算体系,标志人民币国际化从金融市场迈向实体贸易,是去美元化进程的重要一步。其次,对中澳关系而言,铁矿石是双边贸易的‘压舱石’,人民币计价反映中国的买方主导地位,也显示澳方在地缘经济竞争中回归务实合作,为两国经贸关系修复提供契机。”
对中国而言,陈弘指出,以人民币结算可降低汇率风险和清算成本,削弱国际资本对铁矿石价格的操控,有助于压低进口成本,稳定国内钢铁产业链。同时,必和必拓的选择具有示范效应,可能带动更多资源出口国接受人民币结算,加快全球资源贸易体系的多元化。从更长远看,此举是中国构建“资源—货币—产业”循环体系的关键一步,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上的首次突破,也为人民币成为国际主要计价货币奠定基础。这不仅是经济事件,更是全球金融秩序重塑的象征。
“在经历了2020年以来的贸易摩擦后,此次合作说明中澳经贸关系正在进入务实修复阶段。铁矿石是中澳贸易的‘压舱石’,中国占澳大利亚铁矿出口量约80%,双方对彼此依赖极深。必和必拓接受人民币结算,既反映了中国在铁矿石市场的买方主导地位,也说明澳方在全球经济多极化背景下,开始重新评估对华依存的战略收益。这对两国矿产合作的稳定与深化具有示范意义,也可能带动澳洲其他矿企陆续跟进。”陈弘总结称。
2024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达到123655万吨,同比增长4.9%,约占全球铁矿进口总量的72%。其中,自澳大利亚进口7.4亿吨,占进口总量的60.07%,较2023年的62.5%下降2.44个百分点,巴西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增长9.9%,南非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增长6.8%。中国铁矿石对外依赖度达到81.3%,供应链脆弱、供应渠道不稳定等问题依然显著。
近年来,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占比不断攀升。有数据显示,2023年仅为5%,2025年已提升至25%,预计2026年将超过40%。据悉,目前已有多家国际矿企接受人民币结算,包括巴西淡水河谷、澳洲第二大铁矿企业力拓。澳洲第三大铁矿企业、全球第四大铁矿石生产企业FMG,不仅接受人民币结算,8月还向中国银行团申请142亿元人民币贷款用于矿区建设,未来将以铁矿石偿还,主动绑定中国市场。
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本文初摘录于:2025-10-17,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