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形神可固论》:原文+译文
繁体吴筠(?~778年),字贞节(一作正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道士,也是道门中文学创作最丰富的作家之一。曾和著名道士元丹丘、李白等同隐于嵩山。
《形神可固论》
吴筠撰
【原文】
余常思大道之要,元妙之机,莫不归于虚无者矣;虚无者,莫不归于自然矣;自然者,则不知然而然矣。是以自然生虚无,虚无生大道,大道生氤氲,氤氲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剖氤氲,一气而生矣!故天得一自然清,地得一自然宁,长而久也。人得一气,何不与天地齐寿!而致丧亡,何也?为嗜欲之机所速也。
【译文】
我常常思考大道的关键要点,以及玄妙的机窍,没有不归结于虚无的;而虚无,又没有不归结于自然的;所谓自然,就是不知不觉中就那样了。
因此,自然生出虚无,虚无生出大道,大道生出氤氲之气,氤氲之气生出天地,天地生出万物。万物剖析氤氲之气,凭借着一股元气而产生!所以天得到这一股元气(遵循自然)就自然清明,地得到这一股元气(遵循自然)就自然安宁,从而长久存在。人得到这一股元气,为什么不能与天地一样长寿呢!然而却导致了丧亡,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被嗜好欲望的机窍所加速(消耗元气)了。
【原文】
故《玄和经》云:人绝十二多少,抱宗元一,可得长生。又《王京山经》云:“常念餐元精,炼液固形质。胎息静百关,寥寥究三便。泥丸洞明景,遂成金华仙。” 此可与天地齐寿,日月齐明矣。其门大开,无人解入,岂不哀哉!
【译文】
所以《玄和经》中说:人断绝十二种过多过少(的行为和欲望),抱守着根本的一元之气,就可以获得长生。又有《王京山经》中说:“常常想着吸纳元气精华,炼养津液来稳固形体资质。通过胎息使周身百骸宁静,在寂静中探究天地人三方面的奥秘。让泥丸宫(脑部)洞彻明亮,显现出景象,于是就能成为金华仙。” 这样就可以与天地一样长寿,与日月一样光明了。通往(长生之道)的大门大大敞开着,却没有人懂得进入,这难道不悲哀吗!
【原文】
余虽不才,辄敢为论。见此碌碌之徒,区区之辈,在道门者,不知有守道、服菊、养形、守神、金丹之术;或国之重臣,匡扶社稷,在于儒典,禄位弥高,不知有摄养之术、易形之道、反精之规、却补之妙。
【译文】
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却斗胆写了这篇论述。看到这些庸庸碌碌、见识短浅的人,那些身处道门的人,不知道有守持大道、服食菊花、调养形体、守护精神、修炼金丹的法术;还有那些国家的重臣,他们匡扶社稷,专注于儒家经典,俸禄和地位越来越高,却不知道有摄生保养的方法、变换形体的门道、返还精气的规则、弥补亏损的妙法。
【原文】
多见使形体枯槁,不终其寿,实可伤哉!余今辄论先贤之故事,列以五章,才不足比之为文,词不足询之为议,略述大体是非之道。今守道者取虚无自然,正真之一。服气者知两半之前,胎息之妙,绵绵若存尔。淘去三尸,日满上升。
【译文】
常常看到他们使自己的形体枯槁,不能享尽天年,实在是令人伤感啊!我如今就论述一下先贤的旧事,列成五个章节,我的才能不足以将其写成优美的文章,言辞也不足以当作值得探究的议论,只是大略地讲述一下大体的是非之道。
如今守持大道的人要取法虚无自然,坚守纯正本真的“一”。服气修炼的人要知晓阴阳未分之前的道理,明白胎息的精妙之处,让气息绵绵不断,似有若无。排除三尸虫(道教认为三尸虫是危害人体健康和阻碍修炼的邪物),时日一到就可以上升成仙。
【原文】
元中之至,合丹药者炼铅取金,化石为水,黄芽河车,神室壳矣。制伏水银,而为金丹,刀圭入口,天地齐年。悟则明矣!迷为词繁,惟后学者审而消息,万不失一。
庶品同修,感而不应,得之者闭兑,寻之者静思,何虑节符不契大道萌生者哉!
【译文】
在玄元之道中最关键的,是炼制丹药的人通过冶炼铅来获取金,将石头化为水,(掌握)黄芽(一种炼丹原料或概念)和河车(炼丹术语,有多种含义,常指运转精气等)的奥秘,这就是神室(炼丹的场所或象征)的关键所在。制服水银,从而炼成金丹,只要服用一点点金丹,就可以与天地同寿。领悟了这些道理就会明白!如果迷惑不解就会觉得言辞繁杂,只希望后来学习的人仔细审察并斟酌其中的道理,就万无一失了。
希望各种人共同修行,如果有所感悟却没有相应的效果,已经有所得的人要守口如瓶,正在探寻的人要静心思考,又何必担心(自己的行为)与道的规则不相契合,而大道不会萌生呢!
来源:采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