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值万金!“00后”对出莫言上联获10万元奖金,教授:多年难遇的绝对
繁体一则上联,一位文学名家,一座千年古城,一次跨越地域的文化邀约,共同汇聚成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盛事。今年6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面对百年客家围屋碧滟楼,有感而发写下“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十字上联,并发出“向天下文友敬求下联”之邀。
10月20日,该征集活动获奖名单揭晓。其中,独得一等奖,并收获10万元奖金的作者宋珂嘉是一名21岁的年轻人。他对出的下联为“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
终评环节的阵容堪称“顶配”,莫言担任评审团团长,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王振担任专家评审团秘书长等,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
让人惊讶的是,一等奖得主是一名来自北京的21岁研究生,名叫宋珂嘉,所对下联为“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赢得了满堂喝彩。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诗人欧阳江河先生现场点评时连称“惊掉下巴”,并盛赞此联为难得一见的“绝对”。
“下联字里行间的沧桑感让我误以为作者是位老先生,得知是学生后倍感震惊。”欧阳江河深入解读了这副对联的精妙:除两联对仗极为工整之外,莫言的上联“根深叶茂”暗藏家族迁徙史与中华“中原”文脉,而“根”向大地深处的探寻,恰与宋珂嘉下联中的“井”意象遥相呼应。他特别指出,下联“角亢星张”四字,皆取自中国古代二十八星宿体系。这巧妙地将苏东坡挖井的历史典故与“羽化登仙”、魂归星海的文化意象相连,使对联意境从厚重大地升至璀璨苍穹,完成了地域人文与浩瀚时空的宏大对话。
当天,宋珂嘉因学业未能到达现场,拜托其母亲发言。她表示,将把获得奖金的一半捐给“莫言同心”公益项目,为先心病儿童出一份力。同时,特别感谢惠州,给她提供了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
莫言为征联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母亲代领)颁奖。
“莫言游惠州,喊你对下联”获奖作品
一等奖(1名)
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作者:宋珂嘉)
二等奖(2名)
以客语通客域惠重吉隆(作者:杨卫东)
以大智开大治桂馥兰薰(作者:师前)
三等奖(3名)
在惠市书惠史业盛州兴(作者:任杰)
自古井思古景水润苏荣(作者:陈玲玲)
顺大势成大事惠广泽长(作者:曾立安)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获得者格非对本次获得二等奖的两副作品进行点评。
“优秀对联必须满足三大要求:对仗工整、词性结构平仄讲究,以及与上联构成紧密关系。”格非说。杨卫东的对联“以客语通客域惠重吉隆”中的“惠重吉隆”初看存在“小瑕疵”,但深入分析后不然。“‘惠’既作名词也暗含惠州,‘吉’可解为吉祥吉利,‘隆’表示重大。特别是‘吉隆’与上联历史人物叶亚来迁徙至吉隆坡的背景相呼应,使得上下联关系非常紧密,这一特色反而成为作品的优点。”
师前的“以大智开大治桂馥兰薰”,格非指出“开”字用得精妙:“它具有开创性,且是平声字,与上联仄声字相对”。更巧妙的是,下联中的“兰”与上联“根生叶茂”中叶亚来的原名“叶茂兰”相呼应,“整个对仗非常工整”。
“这两副对联获得二等奖实至名归,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对联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运用。”格非说。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对本次获得三等奖的三副作品进行了解读。
任杰所对“在惠市书惠史业盛州兴”的下联,“惠市”紧扣惠州,“书惠史”既是书写惠州的历史,也是记录当地美好生活的现实与文化;“业盛”既指文学创作的繁荣,也涵盖各行各业的兴旺,“州兴”则寓意惠州全域的蓬勃发展,整体传递出吉祥美好的祝愿。
而陈玲玲创作的“自古井思古景水润苏荣”在字面对仗上虽稍欠工整,但意境独具特色。“古井”带有抽象意味,与“南阳”的广阔地理概念形成对比,如同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辽阔转入“高堂明镜悲白发”的具体,从现实主义视角切入浪漫而细微的意境,“思古景”更蕴含发思古之幽情的韵味。下联“水润苏荣”则与“根深叶茂”有着异曲同工的内在逻辑,“苏荣”一词暗藏深意,借代苏东坡在惠州留下的文脉,又象征当地自然与生活的兴旺、文脉的绵长。
曾立安所作的“顺大势成大事惠广泽长”这一副下联,虽风格平易,却对仗工整,不仅是对惠州发展的美好祝愿,也寄托了对在场观众“顺大势、成大事”的诚挚期许,“惠广泽长”更彰显出包容绵长的发展格局。
附:详细解读一等奖绝对:
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
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
先解读莫言的上联:
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
先从地名、字面等浅层角度来解释:
1. 周田村:著名的“叶姓客家村”
核心地位:惠阳秋长街道的周田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村落,被誉为 “客家将军故里” 和 “叶亚来故里”。而这个村落的创建者和主要居民,就是叶姓客家人。
历史悠久:周田叶氏的开基祖叶特茂(号“逢春公”)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从广东梅州迁至此处开基,繁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2. 碧滟楼:叶姓家族的辉煌象征
碧滟楼本身就是周田叶氏家族荣耀的见证。
建造者:它是由叶姓客家人、马来西亚吉隆坡甲必丹、著名侨领叶亚来出资建造的。
建造时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功能与意义:
私人庄园:这是叶亚来为自己和家人修建的宅邸,是其家族身份的体现。
侨乡标志:碧滟楼是客家华侨“下南洋”并取得成功后,回乡光宗耀祖、反哺故土的典型代表。它完美诠释了“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的过程——根在周田(象征“南阳”/中原),事业在吉隆坡(象征“南洋”),最终回乡建起这座宏伟的围屋,彰显了家族的“叶茂”。
3. 周田村叶氏家族的“根深叶茂”
周田村叶氏是“根深叶茂”最生动的体现:
根深:他们传承中原客家文化,崇文重教,恪守祖训。
叶茂:这个家族不仅人丁兴旺,更是在近代史上名人辈出,开枝散叶到全世界:
叶亚来:吉隆坡的开埠功臣,被誉为“吉隆坡王”,是“叶茂”于南洋的杰出代表。
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著名的北伐名将和抗日英雄。他的故居“会水楼”也在周田村,与碧滟楼近在咫尺。
此外还有众多革命家、教育家、企业家等,遍布海内外。
我们可以将其文化内涵层层剥开,会发现它至少有四重精妙的境界:
第一重:现场之境——写给一座楼、一个村
在叶氏家族的祖居地碧滟楼前,用“根深叶茂”来形容这座百年建筑和叶氏家族的繁盛,是最贴切不过的现场赠言。这是最表层的、与场景完美融合的应景之作。
第二重:历史之境——写给一个民系
“从南阳到南洋”六个字,是一部客家人迁徙史诗的微型纪录片。它勾勒出这个民系从中原故土(以“南阳”为符号)到海外开拓(以“南洋”为代表)的壮阔历程,而“根深叶茂”则是这部史诗的主题——无论走多远,文化之根不断,家族之树长青。
第三重:姓氏之境——暗合一个家族的密码
这是最巧妙的“天作之合”。莫言未必刻意为之,但“南阳”一词恰好是叶姓的郡望(叶姓起源于南阳郡的叶邑),而“叶茂”又直指其姓氏。这使得这副对联对于现场的叶氏族人来说,成了一份专属的、充满文化底蕴的厚礼,实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呼应。
第四重:哲学之境——献给一种普世精神
最终,这副对联超越了具体的地点和人群,升华为一种普世价值的表达:
“从...到...”:代表了所有为了梦想而进行的迁徙、开拓与奋斗。
“根深叶茂”: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无论个人还是族群,只有不忘根本、传承文化(根深),才能在新的天地里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叶茂)。
总结来说:
莫言在即兴之间,完成了一次极其高明的文学创作。他就像一个技艺超群的厨师,用“南阳”(地理文化)、“南洋”(华侨历史)、“叶姓”(地主之谊)、“根叶”(文学比喻)这几种有限的食材,烹制出了一道意境深远、回味无穷的文化盛宴。
这副上联的成功,正印证了那句话: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在最具体的场景中,挖掘出了最普遍的人性光辉与文化精神。 它当之无愧地是一幅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杰作。
接下来,我们解读宋珂嘉同学的下联:
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
这里的 “井壁、井毕、角亢、星张” 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星宿名:
井:井宿,南方朱雀七宿之一。
壁:壁宿,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毕:毕宿,西方白虎七宿之一。
角:角宿,东方苍龙七宿之首。
亢:亢宿,东方苍龙七宿之二。
星:星宿,南方朱雀七宿之一。
张:张宿,南方朱雀七宿之一。
“自… 及…” 的结构,是说从一个星宿的方位到另一个星宿的方位,横跨了东、西、南、北不同天区。
寓意:足迹或影响力遍布四方,像星辰覆盖天空一样广阔。
整体意境
上联讲从故土到海外的发展与繁荣,下联用星宿方位象征天地广阔、四方通达。整副对联既有地理上的跨度,也有文化和祝福的深度,常用于祠堂、商号或家族匾额,表达 “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四海通达” 的愿景。
来源:新华社,今日惠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