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碧绿的青草如铺开的毯子,覆盖着辽阔的原野;晚风中,传来三四声悠扬的笛声,时断时续。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后吃饱了饭,连遮风挡雨的蓑衣都来不及脱,就悠然自得地躺在月光下休息了。

 赏析: 

 这首诗以极其简练、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恬淡、富有生活气息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全诗通过描绘原野、笛声、黄昏、明月等自然意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借以寄托诗人对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本真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理想化的色彩和超凡脱俗的意境。

 草铺横野六七里:

首句从视觉入手,为我们展现了牧童活动的广阔舞台。

“铺”字用得极妙,仿佛绿草是有意识地将自己铺展开来,覆盖了整片原野,既写出了草的茂盛和平坦,也赋予画面一种柔和、舒展的动感。“六七里”是虚指,极言原野之辽阔无垠,营造出一种旷远、静谧的氛围。

 笛弄晚风三四声:

承句由视觉转入听觉。一个“弄”字是全句的诗眼,它将笛声拟人化,仿佛笛声不是在被动地被风吹送,而是在主动地、调皮地逗弄着晚风。这写出了牧童吹笛时的那种不拘章法、悠闲自得的情态。

“三四声”同样非实指,表现了笛声的断断续续、悠扬飘逸,在广阔宁静的原野上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和牧童心境的放松。

 归来饱饭黄昏后:

第三句笔调平实,直接叙述牧童一天劳作后的生活场景。

“饱饭”二字非常简单,却充满了一种简单的满足感和生活气息。没有珍馐美味,只是粗茶淡饭,但足以让辛勤一天的牧童感到惬意。

“黄昏后”点明了具体时间,夕阳西下,为整个画面涂抹上了一层温暖而安详的色调。

 不脱蓑衣卧月明:

末句是刻画牧童形象最为传神的一笔。他连白日遮雨的“蓑衣”都来不及脱,就迫不及待地躺下来,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之下。

“卧月明”三字,将人物(牧童)、动作(卧)与景物(月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极高远、极明净、极自由的意境。这个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牧童的疲乏后的放松、无拘无束的天性,以及他与自然亲密无间、融为一体的状态。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毫无雕琢之感。数字“六七里”、“三四声”的运用,使诗意空灵而不板滞。

前两句写景,是牧童活动的环境,开阔而优美;后两句写人,是牧童率真的行为,质朴而超逸。

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理想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一种完美生活的构想:没有竞争与压力,只有劳动后的简单满足,以及与自然宇宙的和谐共处。

这既是道家所追求的“返璞归真”思想的诗意体现,也反映了久在樊笼里的文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普遍渴望。诗歌画面感极强,意境悠远,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

由于道教的全真道派奉其为纯阳祖师,故世称“吕祖”。他大约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民间传说其为“八仙”之一。关于他的生平,史书记载甚少而传说极多,使其成为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人物。

相传他曾考取进士,并做过县令,后因厌弃乱世,弃官修道,云游天下。他的诗作往往与其道士身份相关,多描写自然景色和超凡脱俗的仙境生活,语言通俗,意境空灵,常蕴含道家哲理。

来源:古典诗词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