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0%
上页
2/2
下页

【原文】

问:“‘生之谓性’①,告子亦说得是,孟子如何非之?”

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认得一边去了,不晓得头脑。若晓得头脑,如此说亦是。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②这也是指气说。”

又曰:“凡人信口说,任意行,皆说‘此是依我心性出来’,此是所谓生之谓性。然却要有过差。若晓得头脑,依吾良知上说出来,行将去,便自是停当。然良知亦只是这口说,这身行。岂能外得气,别有个去行去说?故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③气亦性也,性亦气也,但须认得头脑是当。”

【注释】

①“生之谓性”一句:事见《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这是孟子与告子关于“性”的著名论辩之一。

②形色,天性也:语出《孟子·尽心上》。

③“论性”二句: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六。意为只讲性不讲气,不完整;只讲气不讲性,不明晰。

【翻译】

有人问:“‘生之谓性’,告子说的这句话也算不得错了,为什么孟子却要否定呢?”

先生说:“天性固然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告子的认识有些偏颇,他只知道它看成是性,却不明白这其中的主旨所在。如果明白了主旨,这样说也能算错。孟子也曾说‘形色,天性也’。这也是针对气说的。”

先生又说:“一般人信口雌黄,恣意行动,都说这是依据自己的心性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生之谓性’。但这样是会出差错的。如果懂得了主旨,凭借着良知去说去做,自然就会正确。但良知也只体现在自己用嘴说,自己身体力行。怎能离开气,另外再有一个东西去说去做呢?所以伊川先生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气就是性,性也就是气。只是首先必须妥当地认清主旨。”

【原文】

又曰:“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又曰:“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翻译】

先生又说:“诸君下功夫,千万不可拔苗助长。有着上等智慧的人是很少的,一般的学者们没有道理能够直接进入圣人的境界。一起一伏,一进一退,都是下功夫的秩序。不能够因为我前些天用了功夫,而今天没有起到作用,便硬要逞强,装出一副没有破绽的模样。这就是‘助长’,连前面下的功夫也都会被搞坏的。这并非小的过失。就好比人在走路,摔了一跤起来再走,也用不着骗人,做出一副没有跌倒过的样子来。各位只要常常怀着‘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遵从良知,坚持做下去,无论别人是非难还是讥笑,诽谤还是诋毁,不管别人荣耀或是受辱,任凭别人功夫的进退,我只需坚持不断地致良知,久而久之,自然会感觉到有力。任何外在的事物,也自然能够做到不为所动。”

又说:“人如果切切实实地用功,任凭别人诋毁诽谤、欺负轻慢,处处都能得益,处处都是推进品德修养的动力。若不用功,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就会有如魔鬼,最终会被它累垮。”

【原文】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①,顾田间禾曰:“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

范兆期②在旁曰:“此只是有根。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

先生曰:“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

【注释】

①禹穴:即禹陵。在浙江绍兴稽山门外,传为夏禹的陵墓,为浙东著名胜迹。

②范兆期:即范引年,字兆期,号半野,王阳明学生。

【翻译】

有一天,先生到禹穴游览,望着田间的禾苗,说:“才多长时间,又长了这许多。”

范兆期在旁边说:“这是因为禾苗有根。做学问如果能自己种下根柢,也不会担心他们不成长。”

先生说:“谁没有根呢?良知便是上天种下的灵根,自然能够生生不息。只是为私欲所牵累,将这个灵根破坏堵塞了,不能够生长出来罢了。”

【原文】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

是友感悔。

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当责辩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翻译】

一个朋友常常容易生气、责备别人。先生警告他说:“学习必须能够反省自己。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只能看见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能反身自省,就能看到自己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哪还有空闲功夫来责怪其他人?舜能够化解象的傲慢,主要在于他没有去发现象不对的地方。如果舜仅仅去纠正象的奸恶,就发现他的不对之处了。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愿听信他的。这样怎么可能感化他呢?”

这个朋友便感到了后悔。

先生说:“你今后只别再去谈论别人的是非。但凡你正在责备别人的时候,就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治。”

【原文】

先生曰:“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不可便怀鄙薄之心。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

【翻译】

先生说:“朋友们在一起辩论时,难免有深有浅、有粗有细,或者有人急于露才、自我颂扬等等,都是毛病发作。当时便顺势对症下药是可以的,只是不可怀有鄙薄的心。这不是君子‘与人为善’的心了。”

【原文】

问:“《易》,朱子主卜筮,程《传》主理,何如?”

先生曰:“卜筮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不知今之师友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皆是卜筮。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谓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伪耳。”

【翻译】

有人问先生:“《易经》一书,朱熹先生认为它重在卜筮,而伊川先生则认为它重在阐明天理。究竟该如何看待呢?”

先生回答说:“卜筮就是理,理也就是卜筮。天下的理,哪会有比卜筮更大的呢?只是因为后代学者把卜筮算作了占卦,因此把卜筮当成了雕虫小技。他们却不知道,现在师生、朋友的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都是卜筮。卜筮,不过是解决疑问,使自己的心变得神明而已。《易经》是向上天请示,人们有了疑问,不足够自信,便用《易经》来问上天。人心依然还有偏私,只有上天容不得虚假。”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尘埃落定
尘埃落定
阿来
毛选第三卷
毛选第三卷
毛泽东
羊脂球(英)
羊脂球(英)
莫泊桑(法)
学生课本诗词
学生课本诗词
转自教科书
坟
鲁迅
花边文学
花边文学
鲁迅
曾国藩传
曾国藩传
张宏杰
中国历史风云录
中国历史风云录
陈舜臣

添加书签

当前位置: 0px

我的读书书签

书签添加成功,务必保护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