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0%
上页
1/2
下页

王阳明《传习录》卷下 黄修易录

【原文】黄修易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②?”

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注释】

①黄修易:字勉叔,王阳明弟子。其余不详。

②不知句:黄修易认为善念的存在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相违背,所以才提出此问。

【翻译】

黄修易问先生:“心里没有恶念的时候,心里空荡荡的,不知道是否也需要存养一个善念呢?”

先生说:“既然已经把恶念清除了,余下的便全是善念了,便恢复了心的本体了。就好比是太阳的光线被云遮蔽了,等云散去之后,太阳光便回来了。假若恶念已经去除了,又还要存一个善念在心里,那就是在太阳光下,又添了一盏灯。”

【原文】

问:“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

先生曰:“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今便要责效,却是助长,不成功夫。”

【翻译】

黄修易问先生:“我近来用功,也还会感觉到不再有妄念产生,但内心深处还是一团漆黑,不知道要如何才能让它得到光明?”

先生回答说:“最初用功的时候,心里怎么可能立即得到光明?譬如奔腾的浊水,才刚刚存进水缸里,虽然已经开始了沉淀,但仍旧是浑浊的。必须等到沉淀的时间长了,渣滓才能自然清除,再次变得清澈。你只需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养的时间久了,自然漆黑的心会得以光明。现在就要去立马让它变清澈,就是拔苗助长,不能当作是功夫。”

【原文】

先生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翻译】

先生说:“我教学生致良知,是要在格物上用功,那才是有根基的学问。天天有所进步,时间越长就越会觉得精细聪明。后世儒生们则教别人在万事万物上去寻找,那就是没有根基的学问了。当他还少壮时,虽然能够暂时在外在上修饰一下,不让过失显现。到了老年,精力就会衰竭,最终支撑不住。就像是没有根的大树,把它移栽到水边,虽然暂时看起来生机勃勃,但最终会变得憔悴的。”

【原文】

问“志于道”①一章。

先生曰:“只‘志于道’一句,便含下面数句功夫,自住不得。譬如做此屋,‘志于道’是念念要去择地鸠②材,经营成个区宅。‘据德’却是经画已成,有可据矣。‘依仁’却是常常住在区宅内,更不离去。‘游艺’却是加些画采,美此区宅。艺者,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苟不‘志道’而‘游艺’,却如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面,不知将挂在何处?”

【注释】

①志于道:见《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就是说志在追求和践行大道。

②鸠:鸠集,聚集。

【翻译】

有人就《论语》里“志于道”一章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仅仅‘志于道’这一句话,就已经包括了以下很多句的功夫,不能仅仅停留在志道上。譬如要建房屋,‘志于道’仅仅是心心念念地去选择地基和材料,将房子建成;‘据于德’便是规划已成的房屋,让它可以居住;‘依于仁’就是常常住在房屋里,不再离开;‘游于艺’就是在房屋里添加一些彩饰,让它变美。‘艺’就是理最恰当的地方。比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等等,都是为了调习自己的心,让它精熟‘道’。如果不先‘志于道’,就去‘游于艺’,就会像一个糊里糊涂的小伙子,不先建造起房屋,便只管去买画装饰、做门面。不知他究竟要把画挂在什么地方!”

【原文】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屑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徒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担搁了几多英雄汉!”

【翻译】

有人问先生:“读书是为了调习自己的心,它必不可缺。但是,读书的时候有一种科举的思虑会随之而来。不知道怎么才能避免它?”

先生说:“只要良知是真切的,即便是为了科举考试,也不会成为心的拖累。就是成了拖累,也容易发觉并且克服它。比如在读书的时候,良知知道有了强记之心是不对的,便会立刻把它克服;求速的心情也知道是不对的,也马上把它克服;有自夸争强好胜的心,也知道是不对的,也克服掉。这样的话,成天与圣贤们的心相互印证,就是一颗纯然合乎天理的心。任凭他读书,也都只不过在调习自己的心罢了,怎会有拖累呢?”

问:“承蒙您开导,但是无奈我天资平庸,实在很难避免这种拖累。我听说‘穷通有命’,聪明的人大概会对此表示不屑,但是我为名利所牵累,甘心情愿这样,也只能是独自苦恼罢了。如果想要抛弃科举,却又受制于父母,无能割舍。这到底该怎么办呢?”

先生说:“把这种事归咎到父母身上的人很多啊。而实际上只是因为自己没有志向。志向确立了的时候,千事万事,只是良知一件事。读书写文章,怎么会拖累人呢?只是人们为自己的得失所拖累罢了。”先生因此感叹道:“良知之学不昌明于天下,不知道还要耽误多少英雄在这里!”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儒勒·凡尔纳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柏杨等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吴敬梓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萧十一郎
萧十一郎
古龙
而已集
而已集
鲁迅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
薛居正监修
怪屋
怪屋

添加书签

当前位置: 0px

我的读书书签

书签添加成功,务必保护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