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0%
上页
2/2
下页

【原文】

又问:“陆子之学何如?”

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

九川曰:“看他论学,篇篇说出骨髓,句句似针膏肓,却不见他粗。”

先生曰:“然,他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摹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见之。”

【翻译】

九川又问:“陆象山先生的学说怎么样?”

先生说:“在周敦颐先生、程颢先生以后,就是陆象山先生了,只是稍显粗疏。”

九川说:“我看他探讨学问,篇篇都能指出精髓所在,句句都能针砭膏肓,没有发现他有粗疏的地方。”

先生说:“对的,他在心上用过功夫,自然和那些仅仅在字面上揣测模仿、寻求字面含义的人不相同。但是仔细察看能发现,他的学说有粗糙的地方,用功时间长了自然就能发现了。”

【原文】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①。此闲有个诀窍。”

曰:“请问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缺。”

【注释】

①理障:佛教用语,即知障。意为把理看死了,理也会成为认识真理的障碍。《圆觉经》云:“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翻译】

正德十五年(1520),九川再次看到了先生,问:“最近我的功夫虽然能够掌握一些关键地方,但仍旧很难找到一个稳当快乐的所在。”

先生说:“你正是要到心上去寻找天理,这便是所谓的‘理障’。这里边有一个诀窍。”

九川问:“是什么诀窍?”

先生说:“只是一个‘致知’。”

九川问:“怎么去致呢?”

先生说:“你心里的那一点良知,便是你自己的准则。你的意念所在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对它一丝一毫都隐瞒不得。你只需不去欺骗良知,切切实实地顺从良知去做,善便存养,恶便去除,这样何等稳当快乐!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功夫。如果不凭借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也是近几年才清楚明白地体会到这些,刚开始,我还怀疑,仅凭良知恐怕会有不足,但精细地看,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缺陷。”

【原文】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

于中起,不敢当。

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

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怍贼,他还忸怩。”

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

【翻译】

在虔州的时候,九川与于中、谦之一同陪伴在先生左右。先生说:“人的心里自然各有一个圣人存在,只是因为不够自信,便自己把圣人埋没了。”回头看着于中便说:“你的心里原本也是圣人。”

于中连忙站起来说道:“不敢当,不敢当。”

先生说:“这是你本来就有的,为什么要推却?”

于中又说:“不敢当。”

先生说:“每个人都有,更何况你于中呢?可你为什么居然要谦让?谦让也是不对的。”

于中便笑着接受了。

先生又说:“良知在人的心里,无论如何,都无法泯灭。即便是盗贼,他们也自己明白偷窃是不应该的,喊他是贼,他也会惭愧的。”

于中说:“只是良知为物欲所蒙蔽,良知在人的心里,自然不会消失。就好比乌云遮蔽了太阳,但太阳何曾消失过?”

先生说:“于中如此聪明,别人的见识可比不上他。”

【原文】

先生曰:“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①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注释】

①心印:佛教禅宗语。谓不用语言文字,直接以心相印证,以期顿悟。

【翻译】

先生说:“把这些道理都理解透彻了,随便他万语千言,是非真伪,到眼前一看便会明白了。这和佛教所说的‘心印’相似,符合的就正确,不符合的就错误,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原文】

先生曰:“人若知这良心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①。”

【注释】

①“灵丹”二句:语出《景德传灯录》“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

【翻译】

先生说:“如果人熟知这良知的诀窍,无论多少歪思邪念,良知一旦察觉,自然会把它们消融掉。就像是一颗灵丹,能够点铁成金。”

【原文】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翻译】

欧阳崇一说:“先生已经把致良知的宗旨解说得淋漓尽致,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无法再进一步阐发。”

先生说:“怎么说得这么随便?你再用半年的工夫,看看会怎么样?再用一年的工夫,看看又会如何?功夫用的时间越长,就越会感觉不相同。这种感觉难以言表!”

【原文】

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

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

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翻译】

先生说:“对于致知的学说,九川你体会得怎么样了?”

九川说:“自己感觉与以往有所不同了。以往时常把握不到恰到好处的地方,而现在就能感觉到恰当的地方了。”

先生说:“由此可见,体会得来的与听讲听到的就会有所不同。我最初给你讲解的时候,就知道你只是糊里糊涂的,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滋味。只要从这个恰到好处,再往深处体会,自然会有日新月异,那是没有止境的。”

先生又说:“这‘致知’两字,真是个圣贤们千古流传的诀窍,理解了这个‘致知’,就能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原文】

九川问曰:“伊川说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处,门人已说是泄天机①。先生‘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

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为后人掩匿,我发明耳,何故说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觉来甚不打紧一般。然与不用实功人说,亦甚轻忽,可惜彼此无益。与实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

又曰:“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然不知则遂沦埋。”

【注释】

①“伊川”三句:语出《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和靖尝以《易传序》请问,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莫不泄露天机否?’伊川曰:‘如此分明说破,犹自人不解语。’”

【翻译】

九川问:“当程颐先生说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时候,这个弟子就已经说他是泄露天机了。那先生‘致知’的学说,岂不是泄露了太多的天机了吗?”

先生说:“圣人早就已经把致良知的学说告诉世人了,只是被后人遮蔽了,我只不过是让它重新显现出来罢了,怎么能说是泄露天机呢?良知是人人生来就具有的,只是觉察到了也觉得无关紧要。但如果我和那些不切实用功的人说这个,他们也只会轻视这个,这样对彼此都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和那些切实用功但还把握不住要领的人谈‘致知’,他们就会感到受益匪浅。”

先生又说:“知道了原本不知道的,觉察到了原本没有觉察到的。但是如果不知道,良知就随时会被淹埋。”

【原文】

先生曰:“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后又戒九川云:“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①。”

【注释】

①宽以居之:意为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语出《周易·乾卦·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翻译】

先生又说:“大凡朋友们相处,应该少一些规劝指摘,多一些奖励鼓舞,这样才对。”

后来先生又训诫九川说:“与朋友讨论学问,应当委婉谦让,宽厚待人。”

【原文】

九川卧病虔州。

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

对曰:“功夫甚难。”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翻译】

九川在虔州病倒了。

先生说:“疾病作为一个‘物’,很难去‘格’,你觉得呢?”

九川说:“这个功夫实在很难。”

先生说:“常常有快活的心态,那就是功夫。”

【原文】

九川问:“自省念虑,或涉邪妄,或预料理天下事,思到极处,井井有味,便缱绻难屏。觉得早则易,觉迟则难,用力克治,愈觉格。惟稍迁念他事,则随两忘。如此廓清亦似无害。”

先生曰:“何须如此?只要在良知上著功夫。”

九川曰:“正谓那一时不知。”

先生曰:“我这里自有功夫,何缘得他来?只为尔功夫断了,便蔽其知。既断了,则继续旧功便是,何必如此?”

九川曰:“直是难鏖。虽知,丢他不去。”

先生曰:“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①。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九川问:“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只解书不通。”

先生曰:“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注释】

①是集义所生者:意为浩然正气是积累正义行为所产生的。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翻译】

九川问:“我反省了自己的各种思虑,有时会涉及邪念妄想,有时又会想到治理天下的大事。思考到最高状态的时候,会津津有味,到了难以摒弃的地步。这种情况发现得早,克服还比较容易,发觉晚了就会难以克制了。如果一定要刻意去克制,就更会觉得格格不入了。只有稍微把心思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才会把它忘掉。这样来理清思虑,也好像没什么坏处。”

先生说:“何苦这样?你只要在良知上下功夫就好了。”

九川说:“我说的就是还不懂得致良知时的情况。”

先生说:“自己本身就会有致良知的功夫,怎会有不知道良知的情况呢?只是因为你的功夫间断了,蒙蔽了你的良知。既然有了间断,那么继续原来的功夫就好了,何必这样?”

九川说:“那几乎就像是一场恶战,虽然明白了,但还是避免不了。”

先生说:“那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然有勇气了。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能够轻易胜利,那就是大圣大贤的人了。”

九川问:“这功夫需要在心里才能体会明白,只在文句上解释是不够的。”

先生说:“只用在心上体会。心里明白了,文句自然能贯通体会到了。否则,仅仅通晓了书上的文句,反倒会生出自己错误的见识。”

【原文】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付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翻译】

有一位下属官员,因为听了先生讲学很长时间,便说:“先生的学说非常精彩,只是我要处理的文件、案件特别繁杂,因此不能好好做学问。”

先生听了之后说:“我何曾教你离开文件案件去空谈学问呢?你既然有公事需要去处理,就在公事上做学问,这才是真正做到了‘格物’。比如,你问讼词的时候,不可以因为对方的回答很无礼而恼怒;不可以因为对方言语圆滑周密而高兴;不可以因为厌恶对方的说情而故意整治;不可以因为对方的哀求就有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事务繁忙就随意结案;不可以因为旁人的诋毁诽谤就顺从别人的意愿去处理。这些念头都是私欲,只有你自己知道,需要你精细地反省克治,唯恐因为心中有一丝一毫偏颇,便冤枉了别人的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处理文件与审理案件之中,无一不是切实的学问。如果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去做学问,就会成了空中楼阁。”

【原文】

虔州将归,有诗别先生云:“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①。”

先生曰:“若未来讲此学,不知说‘好恶从之’从个甚么。”

敷英②在座曰:“诚然。尝读先生《大学古本序》,不知所说何事。及来听讲许时,乃稍知大意。”

【注释】

①乾元:指万物产生的根源。语出《周易·乾卦·象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②敷英:阳明弟子,其余不详。

【翻译】

九川快回家了,便写了一首诗向先生告别:“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

先生说:“如果你没有来过这里探讨学问,就会不知道‘好恶从之’到底从的是什么了。”

在旁坐着的敷英说:“是呀。我曾经读了先生的《大学古本序》,全然不明白说的是什么。等来到这里,听了一段时间后,才稍稍明白了大致含义。”

【原文】

于中、国裳辈同侍食。

先生曰:“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加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

【翻译】

于中、国裳等人一同陪先生吃饭。

先生说:“但凡吃饭,只是为了滋养我的身体,吃了需要消化。如果仅仅是把食物都积蓄在肚子里,就成了痞病,这怎么能长身体呢?后世的学者博学多识,把学问都滞留在肚子里,都是患了痞病。”

【原文】

先生曰:“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问曰:“何如?”

曰:“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叠叠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只是生的分数多,所谓之‘生知安行’。众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体之知,自难泯息,虽问学克冶,也只凭他。只是学的分数多,所以谓之‘学知利行’。”

【翻译】

先生说:“圣人也是‘学而知之’,普通人也是‘生而知之’。”

九川问:“怎么解释?”

先生答说:“良知人人都有。圣人只是保全了良知,让它们不受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不会停止,所以这也是学习。只是‘生而知之’的成分很多,所以便以为圣人是‘生知安行’的了。一般人从孩提时候开始,就全都具备了这种良知,只是后来私欲的遮蔽太多了,然而本体的良知自然是很难泯灭的,即便是学习克制,也都只是在依靠良知罢了。只是他们‘学而知之’的成分多,所以说他们是‘学知利行’。”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武则天正传
武则天正传
林语堂
口述史
口述史
毛泽东诗词赏析
毛泽东诗词赏析
毛泽东等
(肆)阳谋春秋
(肆)阳谋春秋
孙皓晖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
网络摘录
毛泽东文集(一)
毛泽东文集(一)
毛泽东
白马啸西风
白马啸西风
金庸
卷二:水龙吟
卷二:水龙吟
熊召政

添加书签

当前位置: 0px

我的读书书签

书签添加成功,务必保护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