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竹痕藏古意,跋凝文心见真章——陆康笔下的“竹素雅韵”,既是明清扇骨拓片的新生,更是一位书者七十年修为的深情绽放。

胡展奋:陆康的字

古北浓荫下的“耀星艺术馆”最近人气旺旺。一向幽静的地方忽然车辚马萧,冠盖煊煊的什么意思呢。

原来一场名为“竹素雅韵”的题跋书法展在此开展,人们无惧暑热而多次举行雅集,倾心观摩一幅幅由陆康题跋的明清名家扇骨拓片。

要说这批一百余张明清名家扇骨竹刻拓片,还真是龙跃夺目,凤珠荟萃,金农、吴昌硕、张大千、陈半丁、吴湖帆、冯超然等书画巨擘虽则水陆灿烂,星汉出入,但若无精彩之人为之题跋,也就散珠一斛,惟题跋者又必须文史修养、书画造诣、学识眼力和考据功夫皆臻一流方可接手,藏家黄洪彬放眼海内,第一时间就拜谒陆康,求其出手;后者接手后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对每一条竹刻拓片都爬梳剔抉地严加考证,恃其深厚的学养与老到的眼力而探赜索隐,进而“注、疏、解、笺”,广搜轶闻,傍摭遗逸,才有今日盛典。所谓陈寿的《三国志》须得裴松之的注疏标配,方称双璧。

我看陆康的题跋也是类似的感觉。因这题跋的工程,陆康非得全面地展示其书法、篆刻和文史修养之魅力不可。

个人感受,特别着迷于陆康的字。而书房里,颇有几幅陆康的字。案劳之余,宜其左手一本白蕉,右手一壶紫笋。茶几之下不妨有一盅上好的土烧,配一盘炸松的虾片,然后将陆康的字徐徐展开。

年纪大了,容易倦怠。写作的初心,渐渐黯淡。但每每注目陆康的字,发一会儿呆,便精神气爽,且看那“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笔笔有皇象威棱,又不拘皇象之形,雄健豪迈,生辣倜傥,扫惰气,驱阴浊,振奋我者莫过于陆康,能不大喊一声,少年归来!

胡展奋:陆康的字

上了年龄,也容易寂寥。老友凋零,鹡鸰难聚。然细玩陆康那幅“秋到黄花晚节香”,又大慰我心。那字,隶意恣肆偏又极舒广袖,于是抿一口土烧,拈几张虾片,暗想,人的一生总要深秋,总要严冬罢,寂寥无非因为不解黄花意,不解“好了歌”而矻矻于利禄不可得,倘晚节要“香”,要不讨嫌,何不挥挥衣袖,道声“天凉好个秋”!

上了年纪还易贪鄙。按莎翁说法乃年长通病。然一日偶得陆兄“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胸中又大快,且大惭。那字温润中隐约崚嶒,金石里一片苍茫,是夸人“不染尘”呢,还是望我“不染尘”?自念面目可憎,不可救药,理应奉作自励之语,警示之语呢,不够“容物”的,何不“容物”;不够知足的,何不知足,岂不善哉。

陆康的字,都说好。所谓无一字无篆意、无一字无隶意、无一字无草意、无一字无楷意、无一字无碑意,但又非篆非隶非草非楷非碑,是以得一瓢而观沧海,获一纸而小天下。如若见他一面不易,则何妨隔着宣纸与其神聊。因为书法家的诗心、文胆、性情、好恶、趣味及胸怀早已形诸笔墨而雄肆满纸了。

胡展奋:陆康的字

谈陆康,人们爱说“幼承庭训”,他的祖父陆澹安乃近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对他的启蒙当非寻常可比,问题是当年沪上有条件“幼承庭训”的亦不少,彼时书香门第也迥非陆氏一家,却有“训得进”与“训不进”之别。我们姑且认为陆康属于“训得进”的神少年,那也必须继之以勤奋才行,陆康既是勤奋的,又必须遇到名师方可,天赋、环境、勤奋、名师缺一不可。但即便如此,陆康仍然是难以模仿的,除了七十年来浸淫墨池不辍,七十年修为的文史腹笥之大之博亦恐无人可及矣。

陆康的字,真好。陆康的题跋展,满堂富贵,一帘书香。

来源:新民艺评、作者:胡展奋、图片: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