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16%

“心外无事”可以最通俗地来解释,你意识到的事和做的事,都是心主使你做的,如果你的心不动,就没有任何事,所以说,心外无事。

实际上,与其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甚至是“心即理”是心学的法则,不如说它们是王阳明的谆谆教诲。如果用现代心灵修行的角度来说,那就是王阳明其实是告诫我们,对天下万事万物不要总是动心,不要总是让心内有太多的事。我们追逐权势名利尊位,实际上对很多人而言,这都是心外的事,可他们非要把这些都拉到自己心中来。

但这和王阳明的意思有云泥之别。

王阳明说“心即理”,说“心外无物”,说“心外无事”,和佛家人说的这些迥然有异。佛家也说,心外无物,但是消极的,他不但希望心外没有物、没有事,就是心内,也不要有物,也不要有事,佛教徒都设想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心如死灰、形如槁木的活死人。

王阳明曾对佛家的“心外无事”有过很深刻的批评。他说,佛家为了做到心外无事,抛弃父母妻儿,跑到深山老林里枯坐。王阳明评定说,这些和尚是胆小鬼,不负责任的懦夫,只知道逃避。他们恐惧做儿子太累,就离开父亲;恐惧做丈夫太累,就离开妻子;恐惧做父亲太累,就离开儿子;恐惧工作,就离开社会。而我们儒家截然不同,做儿子,就用孝顺的心;做父母,就用慈悲的心;做员工,就用忠诚的心,多么自在。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王阳明看来,一个真正的圣人要做的事是非常多的。但这些事必须要符合下面的条件:一、你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说,这些事是你能控制的。比如孝顺父亲,任何人都能做到。但比如造反,恐怕你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就不要去做,这种事就不应该是你心内的事;二、听从良知的指引,有些事可能是你能做到的,但你不做,这就不是真正的心外无事,心外无事不是逃避。比如你遇到有人恃强欺弱,这就是你该做的,如果你这个时候说心外无事,只要不动心,就不去做,那就不符合心即理的要求;三、有些事虽然被道德家们鄙视,但如果在你能力范围内,你依然可以做。比如追逐权势名利尊位,如果你有超人的智慧,在不违背良知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去做?

毋庸置疑,“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首先要求的就是要我们在内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会指引你,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如果宇宙中的那些天理就在我们心中,那么,每个人不必向外去寻求,就可以在内心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属于你自己的天地万物,属于你自己的功名利禄,它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并驾齐驱的光明世界。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儒勒·凡尔纳
立即阅读
三体2黑暗森林
三体2黑暗森林
刘慈欣
立即阅读
元明清诗词鉴赏
元明清诗词鉴赏
周啸天
立即阅读
诗经
诗经
佚名
中国最古老诗词
立即阅读
人物志
人物志
立即阅读
毛选第一卷
毛选第一卷
毛泽东
立即阅读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聂济峰等
立即阅读
野草
野草
鲁迅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