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十六年来此重过,石梁全圮水增波。树如客鬓凋疏早,路似人心坎廪多。但使耕桑欢畎亩,不劳词赋动关河。行踪已踏天涯半,岂斜羸骖困碾窝!

【鉴赏】

邳州,今江苏邳县。这是诗人重过邳州,触景生情之作,诗人以感伤的笔调,描绘出一片衰败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困顿失志的幽怨与不平。

“十六年来此重过”,言路经邳州,并非初次,而是旧地重来。特地点明“十六年”,说明时间相隔之久,隐含年光易逝、沧桑变迁之感。“石梁全圮水增波”,便推出历尽沧桑的典型镜头。“圮”,倒塌。昔日曾过的石桥,完全倒塌,行人不至,寂寞荒凉,连桥下之水,亦无复旧时景象。唐朝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于慨叹人事全非之余,尚说: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相比之下,诗人眼前的变迁之迹,心底的怅惘之感,更甚于贺知章。首写石桥,既切合诗题“道中”二字,又便于借断桥逝波的苍古画面,传达出物换星移的沉重悲凉之感。

“树如客鬓凋疏早,路似人心坎廪多”,续写途中所见之景,但不像 “石梁”句那样单纯就景物着笔,而是采用以人喻景的手法,将人与景、情与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树木凋零,恰似自己鬓发稀疏。“凋疏”本是物理,可叹来得太“早”。路途坎坷,正如自己心中不平,非但“坎廪” 而已,且又特 “多”。一 “树” 一“路”,皆途中所见所经,紧扣题意,信手拈来,与稀疏的鬓发、不平的内心联系起来,比喻贴切,物我不分,妙合无垠。一“早”一“多”,着意渲染,力透纸背,感慨深沉。华发早生的悲凉,困顿失志的抑郁不平,表现得入木三分。诗人意在以景况人,却反过来以人喻景,写法新颖,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对仗工整,情调凄婉,亦是两句妙处所在。

颈联紧承颔联而发抒感慨。既然像这样奔波于旅途之中,失志于官场之上,鬓衰于未老之时,还不如回到农村去,过耕桑生活。“畎亩”,有水渠连通的田地。“但”字表明只此便获满足,别无它求,既深化了失志的幽怨不平之情,又表现了对安居家乡的强烈向往。“不劳词赋动关河”,则用南朝诗人庾信事。庾信初仕南朝,后出使西魏被留,曾作《拟咏怀》、《哀江南赋》等诗赋,自悲身世,怀念故国,杜甫《咏怀古迹》称“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此活用,言只要能安居家乡快活务农,就无须到处奔波,写诗作赋。用事而不显枯涩,行文流畅,韵味隽永。

尾联发出深深的喟叹: 十六年来,两过此地,行踪不定,足迹遍布半个中国。“已踏天涯半”,既言空间之广,亦含时间之长。劳碌路途,多历年所,本应春风得意宏图大展,却依然如衰弱老马,始终围着碾台转,无所作为。“羸”,瘦弱。“骖”,驾在车两旁的马,此泛指马。“岂料”二字,道出了诗人的失意,道出了诗人的不平。

诗作感情真挚,寄托深厚,景物萧瑟,情调悲怆。眼中所见,心底所感,浑然一体,密合无间。善用比喻,形象鲜明,写法独特,新人耳目,是作者集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中国童话选
中国童话选
立即阅读
毛泽东年谱(四)
毛泽东年谱(四)
立即阅读
毛选第三卷
毛选第三卷
毛泽东
立即阅读
当代冤假错案
当代冤假错案
网络摘录
当代中国重大冤假错案
立即阅读
要闻时评
要闻时评
立即阅读
少年天子
少年天子
凌力
立即阅读
家春秋
家春秋
巴金
立即阅读
季羡林人生智慧
季羡林人生智慧
季羡林
chan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