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摇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鉴赏】

明朝成化八年(1472),二十六岁的李东阳,时任翰林院编修,曾请假陪同他的父亲李谆回湖南一次。这是他第一次长途旅行,在故乡茶陵住了十八天。但他这次南行历时七个月,二月从北京动身,一直到八月末方“入见于朝”。南行途中作者写了一百二十六首诗,文五篇,编成《南行稿》一卷,本诗即其中之一。作者在《南行稿序》中说:“方吾舟之南也,出东鲁,观旧都,上武昌,溯洞庭,经长沙,而后至其间。”可见他南行时,由北京沿运河乘船经山东到南京,由南京沿长江乘船到武昌,由武昌乘船经岳阳到长沙,再由长沙到茶陵。邵伯湖在今扬州市北部大运河以西,北接高邮湖。《南行稿》中有《扬州怀古》一诗,可证作者北返途经扬州逗留之际,乘兴夜游邵伯湖,并写了这首诗。《南行稿序》中又云:“又以其余,览形胜,玩境物,输写情况,振发其抑郁而宣其和平,亦岂非一时之乐哉!”可见其沿途游览风光,寄托兴会,导泄抑郁而寻求平和,是视作“一时之乐”的。这些,也可看作理解本诗的线索。

本诗在读者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壮阔的图景:大雾弥漫连空,月光与湖水相接,惊涛前后相涌,湖水浩浩荡荡,从客观世界的壮阔气象中,隐隐然亦可窥见诗人阔大的胸怀,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人最得意的大概是吹拂着双鬓的“风” 了。这不大不小的风,使湖水不断涌起惊浪,又使诗人感受到恍恍惚惚,飘荡无定止,而轻舟却在不停地航行,也用不着舟子划桨了。诗人在序中说到的“柳子厚所谓旷与奥者,庶几其两得之”,表明诗人既欢喜“连山大江,境象开豁”的壮景,又欢喜“溪壑深窈,峰峦奇秀”的幽景。在历经七个月的旅途中,“庶几其两得之”是确实的。夜过邵伯湖,所得的是壮阔之景,是“两得”中之一得,当是其兴会所寄中的一乐吧。

由 “江湖日浩荡”想到“行役方未已”,因为北返时道经扬州,离北京还有不短的一段路程,所以行役远没有结束。这里语意双关,又含有仕途仅仅开始、任重而道远之意。惟其有这种胸怀,方能有憎有爱,有喜有愁。那么诗人在旅途栖息之际“愁绝”的是什么呢? 以至于夜不能眠而中夜而起?解诗者可凭联想任意东西。但读到在《夜过邵伯湖》下面的《扬子湾》一诗,则庶几可解本诗之最末两句了。《扬子湾》开头云: “扬州久枯旱,河水缩不流。千夫力未强,曳缆用巨牛。”诗末云: “庶几沛甘雨,洗我苍生忧。” 当诗人游览扬州,泛舟邵伯湖之时,扬州正闹干旱; 而当诗人看到浩荡的邵伯湖之时,怎不由此联想到扬州的干旱给苍生带来的灾祸。诗人是有同情心的,此时若说“忧国忧民”,稍嫌张大,但正显示了诗人阔大的胸襟——于快意之中不忘民瘼,则是确实的。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中国童话选
中国童话选
立即阅读
毛泽东年谱(四)
毛泽东年谱(四)
立即阅读
毛选第三卷
毛选第三卷
毛泽东
立即阅读
当代冤假错案
当代冤假错案
网络摘录
当代中国重大冤假错案
立即阅读
要闻时评
要闻时评
立即阅读
少年天子
少年天子
凌力
立即阅读
家春秋
家春秋
巴金
立即阅读
季羡林人生智慧
季羡林人生智慧
季羡林
chan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