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家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岗阜愁颠挤。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鉴赏】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整首诗一开始,诗人便以漫山遍野雷鸣般喊“杀”声震撼人心,统领全篇,笼罩着一种历史剧般慷慨悲壮的气氛,点明诗题并交待事件发生的场景和过程。

一八四一年五月,英国侵略军占领广州附近的泥城和四方炮台,奕山请降。统治者的软弱无能激起了人民强烈的爱国义愤。当英军四出骚扰掳掠,经过三元里时,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农民高举“平英团”的大旗,自动组织起来与英军展开激战。人们将敌人诱至牛栏冈一带,像拦住闯入菜园的野牛一样,埋伏的乡民一齐冲出,漫山遍野,重重叠叠,高举锄犁,拉开了中国近代人民团结御侮和反侵略斗争的序幕。

三元里前,平地何来雷声?不是雷声是呼声。是众神震怒,声贯天宇,地动山摇。因“义”生“愤”,因 “愤”生“勇”,乡民合力,无坚不摧。围绕三元里斗争的正义性和群众性这一主题,诗人始终扣住“千众万众”,并把他们放在全诗的中心来写。因为人各有家,“家家田庐须保卫”,当然“不待鼓声群作气”。随着诗笔描绘,事件次第展开,细节更为具体,情势日益迫切。以下二句,让我们看清了某些局部:

前进队伍中竟然有妇女——“妇女齐心亦健儿”。

乡民有什么新式武器——“犁锄在手皆兵器”。

一百零三乡列阵远近,四面八方,条条长龙般的队伍沿溪山鼓噪而进,旌旗斑驳,色彩绚烂。一面是犁锄在手,刀剑如林,乡民因义愤而生勇,万众不待鼓鼙而合力; 一面是: 大特写: “凶夷”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诗人自注说: “夷打死仗则用黑旗,适有执神庙七星旗者,夷惊曰: ‘打死仗者至矣’!”这里,诗人以 “忽变色”三字,既写“凶夷”恐慌惧怕的心理,又巧妙地从敌人眼睛里反衬出乡民的阵势和声威。

一场遭遇战即将开始了。一方,是嗜血成性、豺狼般凶残的英国侵略军,手持洋枪洋炮; 另一方,是三元里一百零三乡的男女老少,高举耕耘用的犁锄。从力量对比看,后者似乎逊于前者,落后的农业生产工具毕竟不是现代洋枪洋炮的对手。在这些远射程、杀伤力极强的火器面前,奕山率领的清朝正规军和各地征调来的虎狼之师尚且望风披靡,不堪一击,何况是自发组织、仅以犁锄刀矛为武器的乡民! 但是,战争的胜负,不只决定于武器,还决定于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决定于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性。诗人突出地描写了这一点,让人们信服地看到,为保卫自己家室田庐的乡民作为正义的一方,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而必胜。

三元里前,黑云压阵,鼓角相闻。带电的云层在奔驰,愤怒的雷鸣在轰响,乡民正与英夷激战,忽然间,狂风四起,天地共鸣,如注暴雨自天而降。是自然的巧合?还是张天师唤来雨师风伯前来助阵?诗人的回答是——天人感应——“人心合处天心到”。于是乎,凶夷所有的枪炮全哑了火。三十六计莫如走,但谈何容易,牛栏冈的烂泥,硬是咬住侵略者的牛皮鞋,使它沉重得难以拔脚。或滑得前仰后翻,于是乎,在田塍边的,只能双手抓泥,踯躅爬行; 在岗阜上的,挤成一堆,瑟缩发抖。束手待斃,等待围歼便是惟一的出路。人民痛打侵略者的时机到来了。

“中有夷酋貌尤丑, 象皮作甲裹身厚”, 但乡民人多势众, 一拥而上。“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此用汉陈汤破康居,割郅支单于头悬十日示众之典,显示了英国侵略军的可耻下场。“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诗至此,可谓笔墨淋漓,豪情酣畅而民气大张,人心大快。

然而,意外的事发生了。“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三元里战斗从上午激战至下午四时,英军仍处包围中,派来增援的部队也陷入重围。英军统帅义律向奕山求救,奕山命广州知府余保纯用欺骗、威吓等手段驱散三元里义军,让侵略军逃出重围。“不解何由”,这里,诗人明知故问,语意冷峻,看似平淡,表达了甚于裂眦的愠怒之情。

“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这里,“魏绛”用春秋晋国大夫魏绛与山戎之盟以利家邦之典作反语,以“风人”自居,慷慨而赋,“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出与三元里乡民所持同一立场。末二句“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以有力的反诘句,对自诩强大,却又每年以金缯资敌谋求太平的清政府,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艺术上,此诗首尾贯注,一气呵成,是一首叙事诗,或者更像一篇“诗报告”,是以诗歌形式写成的战地新闻。诗人仿佛是一个战地特派记者,及时描写和报导了当时斗争的场景和全过程,客观而多元地反映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塑造了人民群众的英雄形象。其次,《三元里》语言质朴平易,明白中见简括,晓畅中呈劲健,不事雕琢,挥洒自如,炽热的感情以淡淡语道出;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通,读来铿锵有力。以反映三元里斗争的根本特征——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这点上,成了梁信芳《牛栏冈》、朱琦《感事》、魏源《寰海十一章》等同类题材中的执牛耳之作。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彷徨
彷徨
鲁迅
立即阅读
飘(英)
飘(英)
玛格丽特·米切尔特
立即阅读
帝国飘摇
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立即阅读
尔雅
尔雅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聂济峰等
立即阅读
华人必备知识
华人必备知识
立即阅读
易经
易经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