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鉴赏】

这是寄赠一位失意落魄的友人的诗。友人彭泽字民望,湖南攸县人,景泰七年(1456)举人,曾任应天通判,后失志归湘。从“秋风布褐”、“夜雨江湖”等诗句看,此诗必写于彭泽归田之后。看来这是一个运蹇而心苦的人,魏阙没有他的位置,江湖上他又不能安处。但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作者对他的处境十分同情,便写了这诗去慰问。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在唐代有一位作过司直姓王的年轻人,很不得意,喝得烂醉之后就舞剑砍地悲歌,杜甫同情他并以为自己可以替他向有司推荐,便写了《短歌行》劝慰他说: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李东阳认为彭泽其人就像这位王郎一样是被压抑的人才,但自己却没有杜甫在蜀的那种关系网,没有提携友人的能耐。所以只能看着彭泽“斫地哀歌兴未阑”,言下是很负疚的。战国时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因食无鱼,出无车,无以养家活口之故,弹剑作歌,说要归去。想必民望的弃官归里,也有迫于生计的苦衷。然而回家之后的他,更加地落魄了。“归来长铗尚须弹”一句大可玩味。既然已经归来,也就无须弹剑作苦声了,为什么“尚须弹”?显然,生活之资的老问题仍然苦恼着他。只是这回不知该上哪里去了。这两句或用事或用语,皆翻出新意。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二句进一步想象概括民望在湘的苦况。这当然是有根据的。书札往来就是一个相互了解的途径。上下句皆用了一再加倍的手法:“秋风”已冷,何况“布褐”(平民装束),更何况褐衣不够长; “夜雨”增寒,身处“江湖”(民间别称)尤寒,更有那“梦亦寒”。把对方的境遇写得苦不堪言,如果不是彭泽亲自说,诗人哪会这样不留情面。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前面两句写其生活环境的恶劣,这两句则转写人际关系的改变。单看上句并不怎样出色,不过重言秋风夜雨的物候,但下句却是警句。“见交难”必须在“人情阅尽”之后,大是名言。一个著名故事说,某某新官夸耀交游之盛,而门人提醒他说:要知真有多少朋友,须等到丢官之后。这门人便是“人情阅尽”的人物,而那新官阅世尚浅亦不待言。想必彭民望这时也略约体会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的辛酸了。联系这一句,上句的“木叶下时惊岁晚”就远不那么简单。它起码含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寓意,暗示着随后而来的打击多着呢。民望您就等着“人情阅尽见交难”吧!这一方面是提醒朋友注意这个问题,一方面也是安慰他:看开一些,“人情”本来就一张纸,薄得很呢。捅破了也好,免得一辈子蒙在鼓里。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二句以高度同情作结,全以情真意恳取胜。“长安”为汉唐故都,此代指明代北京,因为李东阳宦游在此,故称“旅食淹留地”,其处境显然较彭优越。但诗人揭出此义,一是为致关切,表惭愧,说一想到朋友端的是菜汤(苜蓿可为菜肴),面有菜色,自己就过意不去;二是用“旅食淹留”暗示宦海沉浮,自己也保不了哪一天会弹剑作歌,归梦江湖。所以看到彭民望的处境,真有些兔死狐悲呢。

李东阳写这首诗是动了真情的,所以他绝不强作高调,而满纸苦音,是一篇长歌当哭的作品。《怀麓堂诗话》说: “彭民望失志归湘,得余所寄诗,潸然泪下,为之悲歌数十遍不休。不阅岁而卒。”然而心理学证明,人在忧伤中就要听忧伤的歌曲才有缓解的功用。彭民望之死定然不是因为悲歌的原因。相反,在他死前,这些悲歌必给他带来过些小的安慰。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彷徨
彷徨
鲁迅
立即阅读
飘(英)
飘(英)
玛格丽特·米切尔特
立即阅读
帝国飘摇
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立即阅读
尔雅
尔雅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聂济峰等
立即阅读
华人必备知识
华人必备知识
立即阅读
易经
易经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