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鉴赏】

顺治八年(1669),诗人补刑部湖广司主事,秋季奉使广西,次年冬归里。此诗当作于顺治九年,抒写“立秋”之日诗人于旅次舟中的所见所感。诗人将其对个人的垂老身世与社会的黑暗现实之感慨结合起来,表现其悲己悯世之情怀。全诗情绪沉郁,语言质朴,是一首“言有物” ( 《蠖斋诗话》)之什。

中国古代向有“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训》) 的传统。“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楚辞·九辩》),秋季“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万物凋零,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很容易引起人的伤感情绪。而此时诗人以垂老之年,又心怀忧愁,于旅次舟中恰逢“立秋”之时,就更要产生类似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的“悲愁”之意。故首联自然地发出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的慨叹。“垂老”即临老,连“闻秋”都“畏”,更何况逢“立秋”呢?诗人怕 “立秋” 的心态是与次句紧密联系的: “年光逐水流。”此句同其《江月》“少壮随波去”一句意思相同,都是感叹光阴虚度,无所作为,既是即景抒怀,又是暗用“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之典故,但人若不知此典,并不妨碍对诗意的理解。这就是“用典如水中著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袁枚《随园诗话》卷七),“无填砌痕” (同上卷六)之妙。

颔联乃承首联“秋” 意描绘所见景物,使“秋” 意具象化: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这是一幅阴晦凄冷的秋意图。前句写远处: 阴云低垂,笼罩着江岸衰草。后句写近处:秋雨急落,打乱了江滩泊舟。江岸与江滩连成一片,构成“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荒凉萧杀的境界。王士禛评施闰章五言近体诗句不愧《古诗十九首》之“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见《池北偶谈》),此联庶几近之。这境界正是诗人于《江月》 中所说“关河行路难”的生动写照。“阴云”、“急雨”为诗人带来的不只是旅途上的艰难,更给诗人增添了心境上的凄苦、紊乱。诗人的主观心境与自然之境在愁苦、紊乱的情调上已融成一片; 或者说,客观之境被涂抹上主观的凄苦色调。

客观自然之境固然使诗人愁苦,但根柢在于清初的社会现实令诗人忧虑。颈联乃直接抒发此意: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前句一面在为自己所读“诗书”拙于应付“时事”而遗憾,一面则是反衬清初社会“时事”之黑暗非个人力量所能改变。后句写 “岭海”即两广之地因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还未平定而进行军事储备,令人发愁。这又反映了清初社会动乱之现实。这更是诗人之所以忧虑也。

诗人由于忧虑深重、心情压抑已极,乃寻求自我排遣,自我慰藉,以求从此时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于是有了尾联所写的情景: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洊饥”,指连续多次的饥荒岁月; “有岁”,指有好收成。尾联首句所写与其说是事实,不如说是诗人真诚、美好的愿望,即希望在经历多年灾荒之后,今年能化凶为吉,有个丰收的年成。正因为有这样的愿望,诗人才有 “倚棹望西畴”之举动。“棹”,船桨,此借指船; “西畴”,西边的田野。诗人倚靠着船舱,望着西岸的田野,充满了期待、渴望,他分明把百姓温饱、国家富足之实现寄托于 “西畴”之中了。尾联出现的诗人形象无疑是令人感动的。

这首五律基本上采用一联抒情、一联写景的虚实交错结构,如首联、颈联基本抒怀,颔联、尾联基本写景。但抒情联亦有景致,如首联“年光逐水流”就是即景抒情,情不离景;写景联亦有抒情,如尾联“洊饥今有岁”乃是情景难分。但归根结蒂,全诗是抒发诗人对垂老的身世与连年动乱、饥荒的现实的感痛之情,从中亦可透视到清初社会凋蔽、民不聊生之一般。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历代帝王诗词鉴赏
历代帝王诗词鉴赏
立即阅读
毛与中国抗战
毛与中国抗战
夏燕月
立即阅读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曹雪芹等
立即阅读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立即阅读
古籍序跋集
古籍序跋集
立即阅读
集外集拾遗补编
集外集拾遗补编
立即阅读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
水浒传
水浒传
施耐庵
四大经典名著之一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