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柳影天涯随去 辇,杨花江上变浮萍。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鉴赏】

广陵,即扬州,扬州位于富饶的江淮平原上,又有长江、运河的交通便利,古来即为东南一大都会。隋朝南北大运河开通,扬州地位更见重要,炀帝曾三次长驻扬州,大修宫苑,这里俨然成了陪都。此时可说是扬州的鼎盛时期。扬州在历史上又迭遭兵燹。最早的一次大破坏,就是刘宋竟陵王据广陵叛乱,于是这里就成了战场,无辜的百姓惨遭屠戮,一座繁华的都市顷刻 “瓜剖而豆分”。当时的鲍照目睹这荒芜情景,写了《芜城赋》,“芜城” 因而也就作了扬州的别称。最大的破坏自然要数距谈迁写此诗时九年前的清兵十日大屠杀了。史载,清兵攻破扬州,四处奔突,逢人便杀,“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明季南略》)。这是扬州的大灾难,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灾难,谈迁的感慨当然要超出鲍照。但他并未像鲍照那样直接对这场事变进行反映,而是借用史事,以古讽今,避免直斥而可能带来的麻烦,他和鲍照所面对的政治形势毕竟有很大不同。另外用这种手法,也能增强文字的张力,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这里是以 “南朝旧事”影射明季扬州的劫难。明和南北朝时的刘宋都可以说是“南朝”,刘宋时的广陵之乱又是扬州第一次大劫难,这样的类比显得自然。更由于《芜城赋》对那场灾难绘形绘色的描写,人们读到“芜城”二字又会自然联想起扬州破败的情景,甚至还会吟诵起“泽葵依井,荒葛罥途”,“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等句子,因此在读者的印象里,“故国飘零”就不简单是一句山河破碎的感喟,而是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惨景了。

中间二联就是具体描写扬州的昔盛今衰,也是以历史旧事为喻。“柳影”、“杨花”、“冷萤”皆是炀帝故事。炀帝开通运河后,在岸边广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白居易有《隋堤柳》诗道: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三百里。”“柳影天涯随去辇,杨花江上变浮萍。”是说昔年盛事随着炀帝车驾的离去 (其实是被杀) 而一去不复返了,而今杨柳也已萧疏衰残了。后一句还有这样的意思: 据说浮萍是杨花落水生成的,而杨花飘落又意味着春天的过去,所以苏轼的杨花词《水龙吟》就这样写道: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春天的凋残与炀帝典实的喻意是一致的。这两句是由昔日的盛写到今日的衰,下两句又由今日的衰联想昔日的盛: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远山”指江南的山,欧阳修曾在扬州建平山堂,苏轼后来追叙此事,写道: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新黛”指青翠的山色。“冷萤”用炀帝放萤事。炀帝游扬州大搜萤火虫,于夜间放出,朗若白昼,杜牧《扬州》诗亦写到“秋风放萤苑”。隋炀帝放萤夜游代表了扬州昔日的繁丽,欧阳修、苏轼时的扬州也是一片歌舞升平。作者现在看到远山、断岸,又不禁回想起那时的情形了,两句中的“依旧”、“还看”透出了无限感伤的心情。上面四句写扬州盛衰的变化,三句都联系到隋代,正如前面所说,那是扬州的鼎盛时期,可作盛时的代表,此外还有一层意思: 隋代扬州的盛衰还表示着一个王朝的兴亡,明末扬州的破败也正发生于易代之际,它表示着明朝的灭亡、清朝统治的建立,正因有这样的政治内涵,作者才反复地引以为喻。

“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往事”就是指上二联所写盛事,今日思之,无限神往,又无限悲伤,下句用一个“亦”字,将怀古之情与伤今之情联结起来,表明过伤心之地“百感生”的实在缘由。尾联在结构上是全诗的结穴之处。

顺治十年作者北游为的是给明朝编年史《国榷》定稿,途中访问故旧,搜求佚闻,大大充实了那部史书的内容。同时又写了不少感叹时事的诗篇,这些诗篇与《国榷》一样倾注了他对故国的眷恋之情。读《北游录纪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这些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称之为“诗史”。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彷徨
彷徨
鲁迅
立即阅读
飘(英)
飘(英)
玛格丽特·米切尔特
立即阅读
帝国飘摇
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立即阅读
尔雅
尔雅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
聂济峰等
立即阅读
华人必备知识
华人必备知识
立即阅读
易经
易经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