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16%

城东夜月悬群木,汹汹涛声欲崩屋。披衣起坐心茫然,秋来此声年复年。壮心一和小海唱,二毛不觉盈吾颠。胸中云梦吞八九,要挽天河斟北斗。倏忽晴空风雨来,杳冥水府神灵走。时哉会见沧溟立,自是乾坤有呼吸。轩辕张乐万耳聋,洞庭天远鱼龙泣。须臾声从静里消,一蛩独语声萧萧。天明作歌寄吴子,想子中宵夜听潮。

【鉴赏】

吴焯,名尺凫,钱塘诸生,是厉鹗的同乡好友,雍正十一年(1733)卒,厉鹗有《哭吴尺凫诗》序说他“学积行修,意气高爽”,诗云:“平生一掬知交泪,杯酒相和滴到泉。”可见其为人及他们之间感情之深。吴逝世前十年,即雍正元年(1723)秋,诗人夜听钱塘潮声,感情激动,不能自已,第二天便写下这首歌寄吴,抒发了自己满怀壮心的骚动和苦闷。

全诗共分三大段,第一段四句,写潮声汹涌,彻夜难眠;第二段十句,写满怀壮心和苦闷;第三段四句,写潮声消退,有一种茫然若失之感,点题并照应前篇。全诗的精彩部分是第二大段。

“西湖烟雨浙江潮”(苏轼《观潮》),这是杭州两大名胜奇观。生长在杭州城东的厉鹗对浙江(即今之钱塘江)的八月潮声恐怕应是“听惯不惊”了吧: “秋来此声年复年。”但此夜,作者心潮与钱潮呼应: “壮心一和小海唱。”这个“小”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小”。诗云:“汹汹涛声欲崩屋。”撼天动地的潮汐,似乎要把房屋都掀倒了,比起来海啸的声势算得了什么?此时,诗人的感情与之共鸣,内心深处与之唱和,不禁热血沸腾,激起阵阵狂澜,生命也仿佛变得年轻而充满了活力,忘记了自己两鬓已早生华发: “二毛不觉盈吾颠。”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黑发间白,本是衰老的象征,诗人这样说,既有对老大的悲伤,也有不服老的壮心在。

“壮心”二字既是第二段也是全篇的主旨。二年前,作者乡试中举,曾驱车北上,结果求仕不逞,怏怏而归。回到家乡,只能和文友们在山水游冶和诗酒唱和中度日,但胸中的苦闷,终究难以排遣,尤其当夜深人静之际,内心的骚动便像潮汐般涌来。这,与其说诗人在静听钱塘的潮声,不如说在静听自己的心声!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这也集中表现在第二大段。

浪漫主义的特色,在厉鹗的诗中并不多见。但今夜“激情是想象的翅膀”,诗人思绪活跃,奇想联翩,夸张是那样大胆,想象充满了神话色彩。

“胸中云梦吞八九,要挽天河斟北斗。”就是大胆的夸张。“云梦”,远古大泽名,在古代诗文中它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广阔天地,被赋予了特定的美学内涵而令人神往。我们知道,青年时代“心雄万夫”的李白,就因为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见其“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据传“云梦”之大,跨连荆楚。“胸吞云梦”,自然是夸诞之词,但从中我们才可能形象地看到诗人宏大的襟怀和追求。“天河” 即银河,诗人要以北斗七星为酒杯挹天河银浪而痛饮之,这又是何其英雄而豪迈的气概。由此,我们不禁想起陆游的诗:“要挽天河洗洛嵩!”或者张孝祥的词: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同古代这些志士仁人很有相通之处吗? 至于“时哉会见沧溟立,自是乾坤有呼吸”,拿苏轼的“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与之相比,同是很类似的夸张,苏诗虽然更富于才气和神韵,但生动之处未必过之。

“水府神灵”、“轩辕张乐”、“洞庭鱼龙”等句,便是富于神话色彩的想象。《庄子·天运》记黄帝“张(演奏)《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并借音乐说了一番道家的玄理。黄帝即轩辕,从潮声联想到轩辕奏乐,这并不自厉鹗始。苏轼有《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说: “空余鲁吏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早有先例。“鱼龙泣”,可能是暗用《战国策》上龙阳君与魏王一起钓鱼而哭泣的典故,后世谓之“前鱼”或“泣鱼”,诗文中多用以比喻失宠被遗弃的人。这两句说,在震耳的涛声中,我听不出有什么轩辕演奏的乐曲,却听到了遥远的洞庭有鱼龙的哭泣,这不是失意者同声相应的共鸣吗?需要说明的是,黄帝在古代传说中实际上是一个半神半人的形象,《战国策》的典故在这里的活用也显然基于神话的幻想。

最后一段,用“一蛩 (蟋蟀)独语声萧萧”来写涛声消失后的寂静,诗人恍然若失的情景生动可见,手法是很高的。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左宗棠
左宗棠
张鸿福
立即阅读
白马啸西风
白马啸西风
金庸
立即阅读
花边文学
花边文学
鲁迅
立即阅读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柏杨等
立即阅读
愉悦生活
愉悦生活
chan
立即阅读
古今博览
古今博览
立即阅读
书画艺术
书画艺术
立即阅读
侠客行
侠客行
金庸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