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13%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第十八章 荆公之用人及交友

自古至今之人评说王安石,直接将他诋毁为小人的,就不用再说了,就是把他奉为君子的,也未曾不把他好使用小人当做他的错误。然而王安石真的好使用小人吗?王安石所用的人,果真像史家所记述的,没有一个不是小人的吗?让我们去除成见,公平地去细察一番。

我曾极力强调王安石不得不用小人的原因,是当时的君子都不肯被他所用,固然是这样。王安石曾说:“洪水的祸患,不可能等有了治水的人才发生;而这些 大臣中,只有鲧是擅长治理水患的。所以说即使违命毁了全族的人,也不能舍了鲧。”由此推断,即使说王安石好用小人也是合适的。在他被罢官回家之后,也曾说 自己的智慧不足以知晓别人,给自己造成损害的往往是那些交往较多、情谊深厚的人,他被小人所牵累,自己很是后悔,这也是事实,没有什么可以避讳的。小人也 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不可用,而能不能用,则要看用他的人。凭一个纯粹的君子来用小人,天下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人之所以称这些人为小人,是因为他有机巧和变 诈。用小人的人,一定是自己所具备的机巧和变诈能与小人相匹敌,甚至要超过他们,纵然他们使尽浑身的伎俩,也逃不出自己的控制之外,这样才可以去用小人。 像张江陵就是这样的人,胡文忠也是也是这样的人,像曾文正就不是这样的人了,王安石就更不是这样的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王安石是纯粹的君子,是不会 玩弄权术的君子的缘故。

即使这样,说王安石是专门好用小人也不对;说王安石所用的都是小人更是不对。王安石给宋神宗上的《论馆职札子》中说:“陛下即位以来,因当政的人, 有的缺乏才能,因而所使用的,许多人有点小才而没有大义。这些人得志,就会败坏风俗。想要改变这个弊端,就是要亲近忠良之人罢了。”王安石这样去规劝君 主,难道他自己不会这样做吗?在制置条例司刚刚建立的时候,宋神宗多次问王安石,王安石说:“现在要理财,就必须使用能人。天下的人只见朝廷以任用有才能 的人为首要标准,而不迫切地任用有德的人,恐怕风俗因此而败坏,那样将后患无穷。陛下应当考虑国家大事的轻重缓急。”(在《宋史》中王安石的本传里没有记 载这些话,华氏的《续能鉴》中,在熙宁二年三月中有记载,见于《宋史》的什么地方,没有来得及细查)这些举荐贤良远离小人的话是这样诚恳和迫切,所以与其 说是王安石好用小人,还不如说是宋神宗好用小人,而王安石虽然矫正了他而又没有全矫正过来。王安石所提拔使用的人,被后世称为君子的也是很多的,只是有些 后来因为不配合新法的实施,就没有一直用下去,史家就不认为这人是王安石所用的。王安石既然锐意改革推行新法,那么凡是不愿意推行新法的,虽然想一直用他 们却又不能,从道理上讲这事肯定是这样。而因此说王安石没有使用君子的心愿,从中看不出来。如果是始终奉行新法的人,后来的史家,就不再管这人平时的品行 如何,就是支持新法这一项,就已经被指责为罪大恶极,还不单单是这样,又往往虚构一些事实,非要让他背上恶名才罢休,不一定是和王安石一起共事的人,就是 平常与他较熟悉一些的,也没有一个幸免的。像这样,王安石所用的人,怎么会不都是小人呢?不是王安石好用小人,只是这些人一经王安石的提拔,马上就会被史 家加以修饰处理,即使是君子也变成小人了!我不敢说王安石所用的人中没有小人,我只是说即使有小人,那他们的缺点也不像记载的那样严重。就像王安石这样品 德高尚的人,经过史家的加工刻画,都使后来的读者觉得他活生生是王衍、卢杞这样的人,那么其他行为操守不如王安石,又给人以把柄的人,被诋毁还有什么不可 能的?像韩琦这样被指责为与宦官相互勾结,像欧阳修也被指责盗淫甥女,况且整个朝廷对他怒目相向,说他是希望得到并极力巩固恩宠,修饰自己,欺蒙圣上,当 时那些和他作对的人,哪里还有是非之心,而他们所说的话又可信吗?孙固在朝廷上争论几句,与当时舆论稍有违抗,就被指责为奸邪,那么千百年来,指责王安石 所使用的人为奸邪的,又怎么知道他们的才能品行是比不上孙固的呢?我并不是为王安石所用的人来辩解,但有些话我不能不说,下面就把可考证的一些人一一列出 来。

陈升之陈升之在仁宗时就已经做了大官,并不是王安石所特别提拔的,在王安石的文集中有《送陈升之序》一文。大概他还在做小官时,王安石就希望能给他 以重任,等制条例司刚刚设立的时候,就把他调过来与自己共事,所以神宗以陈升之为丞相,是王安石推举的毫无疑问。陈升之任谏官五年,所经手的有一百多宗 事,可以说他并不是庸庸碌碌之辈,只是因为和王安石共事的缘故,被写史的人称为狡猾多变,善于附会而贪图富贵的人,这种说法是不是准确就不是我所能推断的 了。

王珪王珪做典内外制十八年,到熙宁三年,做了参知政事。熙宁九年,做同平章 事。到神宗年末,一直担任丞相一职。可以看出,他是被王安石所推荐的,他是始终奉行新法的人。《宋史》在他的本传中对他执政前的事多是赞美表扬之辞,写他 执政后则多是指责他的缺点和错误。平心而论,他算是一个中和的人。

苏辙王安石才设置制置条例司时,先提拔苏辙为检详文字一职。王安石破格提拔小官是从苏辙开始的,后来因为不配合新法的施行,被外放为河南推官。

程颢制置条例司才设立的时候,派遣八人到各路去视察农田水利,程颢就是其中一个。程颢实际上是王安石提拔上来的。后来因为不配合新法的施行,外放为 签书镇宁军判官。而《宋史》在王安石传和程颢传中,并不记载他做条例司官这件事,因为被王安石所赏识成为程颢的一个污点,所以很避讳提及这事。

刘彝条例司所派遣的八人之一。之前他本是一个县尉,是王安石破格提拔上来的。史书上说他因为不配合新政而被罢官,又说神宗选择管水利的官,因为他熟 悉东南的水利,做了都水丞。并不是不用他了,是因他有所擅长而委派他专门做一件事罢了。因为他无关紧要的缘故,《宋史》在他的本传中没有贬词,还很称赞他 有才干。

卢秉也是制置司所派遣的八人之一。史书上说他与薛向施行盐法时扰民,然而请求辞去发运使一职并交出财物,综合考核一下他的名誉和实际的差距就显现出 来了。后来他去征西夏,建立奇功,他才能的奇异就可以知道了。他的父亲因为谦让而闻名,而户秉还没有成年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声望。他曾说林木如果不培植,根 株是长不好的,就像士大夫的名节一样。蒋堂赏味他的这番话,推断他将来必定成为大器。王安石因为看了他的《壁间诗》,赏识他的静退,因而破格提拔了他。卢 秉后来戍守边关,多次以父亲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神宗亲下诏书留他,他的父亲卢革听说了这事,也以义为由不让他回来。后来卢革病重,才得以回家,从此就再也 没有复出。由此看来,卢秉的名誉和节操,确实是非常可观的,不辜负王安石的期望。而《宋史》却说他迎合曲从世俗的爱好,父子的为人相差很远。卢革从来没有 说过他儿子品行不好,并且还以大义来要求他,不准许他退休回家,而写史的人不准许卢革有儿子,这是什么原因?只不过是他奉行了新法的缘故。

谢卿材、侯叔献、王汝翼、曾伉、王广廉是条例司所派遣八人中的五个人。《宋史》都没有为他们作传,事迹也无从考证。从程颢、刘彝、卢秉三人的例子,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不错的人。(蔡上翔说谢卿材、侯叔献都是当世被称为贤者的人,不知是根据什么书说的,有待考证。)

吕公著吕公著后来和司马光一起破坏新法,史家都认为他是大贤,而他被破格提拔为显官,实际上是王安石所举荐的。史家怕玷污吕公著,就在吕公著的传中 讳而不谈此事,而在他哥哥吕公弼的传中说:“王安石知政事,恨吕公弼不和自己一心,对他说要用他的弟弟来做御史中丞来逼迫他。”大概是想用这来增加王安石 的罪状。却忘了这是吕公著所避讳的,留下了这个痕迹给人看, 我就是不理解恨哥哥又怎么能推荐弟弟,用了弟弟又怎么能逼迫哥哥呢?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重要的是,王安石推荐吕公著,是明显而没有疑问的,那些诋毁 王安石专用小人的人,将怎么来解释这些呢?

韩绛韩绛是王安石所推荐的,代替陈升之管辖条例司,不久就做了参知政事,又随王安石之后为丞相,一心一意保持前人的做法,当时人称“传法沙门”,也 因此在《宋史》他的传中被特别地丑化和诋毁。考查一下神宗才继位的时候,韩琦就推荐说韩绛不辅佐天子的大器,可以说他才德的优良,不只是王安石知道。他早 年断案廉明,抚慰百姓周到深入,政绩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在做谏官时多次谈到宫廷中长久积存的弊病,尤其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庆州羌族叛乱,他一举平定, 可见他擅长军事谋略。他知成都府、开封府,多次打压豪强来缓解百姓的困苦。仁宗感叹说:“大家都姑息他们,只有你能够不屈服于时俗吗?”一些官吏阻止皇帝 的恩泽惠及百姓,韩绛坚决反对。曾对宋英宗说自己身犯众怒怕有人告状,英宗说:“我还没有继位的时候,就多次听说当官的把国家大事送人情。你所坚持的是对 的,为什么要害怕谗言呢?”他这种刚正的气节,是历朝所不多见的。他曾说过,要想富国,就要充分利用土地,他第一个请求改变差役法,他是当政者中特别懂得 大体的人。他还多次推荐司马光,一点都没有党同伐异的想法,这一点尤其使人敬佩。(以上都是根据《宋史》中他的本传讲的)由此看来,王安石推举韩绛来接自 己的班,可以说选人得当。凭着韩绛的贤能,唯独对王安石心悦诚服,守住新法不变更,那么新法的好处,也是可以看出的。而《宋史》中他的传,只因为这个原 因,在他做了丞相之后,就附加给他种种诋毁的言辞,不顾及传的前半篇相矛盾, 我从这里就看出来《宋史》是不可信的。

韩宗师是韩绛的儿子,王安石举荐他为度支判官提举河北常平,史书上称赞他的孝道,由此也足以看出王安石是不随便举荐人的。

元绛元绛是王安石举荐的,官至参知政事,宋神宗非常惦记他。他生平的政绩非常好,《宋史》他的传中对他不能加以诬蔑和诋毁,只在最后说:“绛到哪里 都会留下好名声,只是他没有独立的操守和仪法规矩,逢迎奉承王安石和他的子弟,当时的舆论对他很看不起。”在传后的评论中说:“王安石当政,一时间士大夫 中向来有些名声的,都改变了自己的操守而依附于他,到处都是这样。元绛所经历的官职,都有很好的政绩,他也逢迎王安石,见识小啊。”如果是这样,凡是不肯 攻击王安石的人,虽然有百千种美德,都要被一个“谄”字所抹杀,成为没有独立操守的人了,凡是那些被王安石所用的人,怎么能不都成为小人吗?史书中的《韩 绛传》也说他贤明,而最后加了两句说:“韩绛因为和王安石是同党而当政,因此好的议论就少了。”和这个传是同一个笔法。这种议论,这种舆论,价值就可以看 出来了!

吕惠卿《宋史》把吕惠卿列入奸臣的传中。吕惠卿肯定不是君子,这就不用说了。王安石了解吕惠卿,实际上是欧阳修介绍的,介绍他的书信在欧阳修的文集 中就有。嘉祐六年欧阳修还有一篇《举惠卿充职札子》,文中说:“吕惠卿有才学有见识,聪明而机敏,尤其能晓文艺,喜欢用古法要求自己,可以说是个端庄文雅 之士。”欧阳修向来以识别人才著名,他所荐举的人,都是少有的人才,而称赞吕惠卿“饬躬”、“端雅”,则这个人恐怕不只是才学优异而已。据《宋史》他的传 记中所记载他的罪状,大半是有关他奉行新法的。可是我以为这不但不能称为他的罪状,还可看做他的功绩。他的传中还记载他知延州,夏人入侵,将要用全军来围 困延安,吕惠卿在米脂等地修了工事来防备。等敌人到来后想要攻城而不能靠近,想要掠夺而野外什么都没有,想要求战可守将们都按兵不动,想绕到南边又怕腹背 受敌,停了两天就退回去了。据此可以说他不单有政治才能,还有军事才能(在他的传中写了他治军的三件事,他所提出的策略都很中肯)。惠卿是否真是一个奸邪 之臣,应当用他是否背叛王安石这一件事来决定。据元祐初苏辙弹劾他的文章 ,说他与王安石势力相互倾轧,变成了仇敌,私自拆启王安石的书信等等。后来的史家,认为这是王安石第一次被罢免丞相的事。现在考证元丰三年,王安石有《答 吕吉甫书》中说:(吕惠卿来信中称特进相公,王安石是在这一年刚被授以特进的,所以知道这事应当是在这一年或之后)

与您同心,现在却有了不同的政见,都是因为国事,哪里有其他的呢?同朝众多的人中,您单单帮助我,我对您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别人议论您,我并没有参 与。那么您为什么要怨恨我呢?我只是办事方便而趋赴时风,我不知道那些议论。根据实际情形来说,您是这样的明白。您的来信很明白,看后感觉到非常失意。往 日我所做的,确实没有一点可疑的地方,今天对您来说,还有什么旧恶要挂念呢?(下略)(按:吕惠卿来信中有一句:“自己检查自己感到很浅薄,也没有琐事的 嫌疑。您是这样的高明,为什么要记我的那些旧恶呢?”王安石因此给他回的信。)

由此来看,王安石与吕惠卿开始合作最后分道扬镳,确实是事实,而他们的分离,是因为公事呢,还是私怨呢?还不能知道。根据王安石的信中所说应该是公 事,从史书中来考证,也有可以考证到的地方。王安石刚被罢免后,吕惠卿接任,创立了手实法和鬻祠法,都是害民的政策,不是王安石的想法。王安石重新担任丞 相后就把这些都废除了。吕惠卿敢于搅乱王安石所制订的法令,就是说他背叛王安石也是可以的,然而这是由于他学识不足造成的罢了,还是可以原谅的。而吕惠卿 自己说“反思自己很浅薄”,不知是不是别有所指。还是王安石大度,不与他计较呢?我私下以为吕惠卿当时肯定非常痛恨那些阻挠新法执行的人,想办法惩治他 们,而这些又常被王安石所否定。看一下王安石被罢免后的数月中,很快有了流放郑侠的事,这可以看出了。也因为这个,阻挠者恨吕惠卿,比恨王安石更厉害。又 因为他和王安石之间有矛盾,更授人以口实。于是史家评他的为人,说他猪狗不如。我以为吕惠卿确实不是什么品行才学优良的人,然而私下怀疑纣的错误,也不如 他严重。

(考异十六)《宋史》吕惠卿传中引用司马光的话,说吕惠卿“是变法的谋主,而王安石全力施行”,好像所有的新法,都是由吕惠卿提出的,而王安石不过 是个傀儡。我认为这肯定不是司马光所说的;如果真是司马光所说的,也是荒谬的无稽之谈。王安石的新法,在他的心中酝酿已经很久了,看一看他平时的诗文和上 仁宗书就可以看出。《答吕吉甫书》中说:“整个朝廷中,只有你帮助我”,是说吕惠卿辅助王安石,怎么能说是王安石辅助吕惠卿呢?

(考异十七)《宋史》记王安石和吕惠卿相攻的事很多,那些言辞都很粗俗。如果真像里面所写,那不只是吕惠卿是奸邪之臣,王安石也就成了奸邪之臣。蔡 上翔对此辨析得很全面,这里就不把这些烦琐的内容引用过来了。只看一下《答吕吉甫》这封信,他的品德和度量是何等的宏大。凭王安石的为人,怎么肯做出这些 卑劣的事情呢?读者如果相信王安石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那么读这一封信就足够了;如果还是不信,则我再多说也没有什么作用,所以就不再多说了。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望云集
望云集
郭奎
立即阅读
古诗文赏析
古诗文赏析
古诗文
立即阅读
毛泽东年谱(上)
毛泽东年谱(上)
立即阅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立即阅读
风起陇西
风起陇西
马伯庸
立即阅读
越女剑
越女剑
金庸
立即阅读
简爱
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
立即阅读
白马啸西风
白马啸西风
金庸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