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0%

生平简介

韩偓(844—914 以后),字致尧,一作致光,小 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 。十岁能诗,曾得其姨夫李商隐赞许 ,称其“皱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始佐河中幕府,累迁左谏议大夫。天复元年(901),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军入长安,从昭宗至凤翔 ,升任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深得昭宗信任, 屡欲擢为宰相,均辞谢不受。偓为人正直,后因不阿附朱温 ,受排斥贬官 。天祐二年(905),复召为学士,不敢入朝,携家入闽,依闽王王审知而终。其诗工于七言近体,词彩绮丽,悱恻柔婉。部分诗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所著《香奁集》多写闺中艳情, 有“ 香奁体 ”之称。著有《 玉山樵人集 》、《香奁集》。《全唐诗》录存 其诗四卷。 观斗鸡偶作

韩 偓

何曾解报稻粱恩?

金距花冠气遏云。

白日枭鸣无意问,

惟将芥羽害同群。

韩偓诗鉴赏

斗鸡这种游戏,盛唐时即有之,而到了晚唐,则更为“有闲”人喜爱。韩偓观看斗鸡,鸡鸡相残的形象深刻触发了其胸中积郁,便写成了这首讽指颇广的绝句。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成功地运用象征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社会,从而扩展了诗的容量。当代诗人艾青曾说过 :“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互 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这首绝句通篇用相斗之鸡来象征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尖锐而辛辣地嘲讽和鞭挞了他们只知对内争权夺利 、残民逞强, 对外却不思抵抗异族侵扰 。 首句 “ 何曾解报稻粱恩 ?” 落笔便严正地向毫无人性的藩镇势力发出质疑,说明人民以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养活了他们,但是他们却根本不思、也不“解”报恩,这就写出了藩镇势力的忘恩负义。次句“金距花冠气遏云”是极写藩镇势力的好斗性。为了争权夺利,他们不措在最大限度上以“金距”、芥羽”伤人;为了压倒政敌 ,他 们往往会因些须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宛若“花冠”,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这里可以看出,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的是藩镇势力对内的表现。诗的后两句则着重写这些藩镇军阀对待外来侵略者的态度。对内,他们是寸土不让,寸权必夺 ;然而,当外部敌人“枭鸣” 于国土之上、危及社稷时,他们却“无意”过问。他们惟一的本事,就是处心积虑地用“芥羽”等暗算手段去伤害对方。总之,这首诗实际上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对藩镇势力的气焰和心灵进行了雕镂。由于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所以,所托之物物象鲜明,所言之志情激语愤,显得内涵颇深,耐人回味。

这首诗在题材的选择、构思立意、意境创造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它在历代咏鸡诗中,成为“百鸡图”中之佳作,广为传诵。

故 都

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

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宿,

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

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

冯驩无路学鸣鸡。

韩偓诗鉴赏

韩偓用七律写过不少感时的诗,大多直叙其事而结合述怀。本篇却凭借想象中的景物描写暗示政局的变化,情景交融,虚实相成,在作者的感时诗中别具一格。

故都,指唐京都长安 。唐末 ,河南宣武节度使朱温控制了朝廷 。为了实现夺权野心 ,于天祐元年(904)强迫唐昭宗由长安迁都洛阳 。同年八月,弑 昭宗,立哀帝 。又三年 ,废哀帝自立,唐朝从此灭亡。韩偓深得昭宗信用,在迁都的前一年被朱温赶出朝廷,漂泊南下,最后定居福建。这首诗是他流落在外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 ,通过遥想故都的衰退, 寄寓家国将亡的哀痛,凄切动人。

诗篇首联即从朝廷播迁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草萋萋”,形容杂草丛生的样子,虽只寥寥三个字,却点明了物态人事的巨大变化。往昔繁荣热闹的都城,而今满是废台荒草,怎不叫人触目惊心?长安城的衰败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先兆,诗人对此怀有极深的感喟 。这里虽没明说 ,但领头的“遥想”一语,倾泻着无限眷恋关注之情 ,不难听出弦外之音。 下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上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 , 这固然是为了突出都城景物变迁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整首诗一开始就笼罩着凄迷悲凉的气氛。

颈联承接首句,进一步展开故都冷落的画面。池,即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女墙,宫城上的矮墙。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答住宿,这就意味着宫殿残破,无人照料;而园中乌鸦犹自傍着女墙哑哑啼鸣,给人以物情依旧、人事全非的强烈印象。前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本联集中描绘宫苑废弃,笔触细致传神 。这样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点面结合, 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想象中的故都近貌。颔联开始,转入正面抒情。烈士,古代称呼气节刚烈的人,这里是诗人自称。当时诗人尽管流寓在外,仍关心国事,面临朝政的巨大变迁,痛感无能为力,其衷怀的悲愤可想而知。“垂涕”而又加上一个“空”字 ,就把这种 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下句的“地下强魂 ”,指昭宗 时宰相崔胤。他为铲除宦官势力 ,引进朱温的兵力, 结果使唐王朝陷入朱温掌握之中,自己也遭屠杀。此句是说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韩偓与崔胤原来关系密切,这里插叙崔胤被害的事实,是为了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愤慨之情。整个这一联抒情激切,笔力劲拔,接续前面的寥落景象,犹如奇峰兀起,巨浪掀澜,读来气势一振。清人吴汝纶评述道 :“提笔挺起 作大顿挫!凡小家作感愤诗,后半每不能撑起,大家气魄所争在此。”(《韩翰林集》评语 )这番议论是颇有见地的。

尾联归结于深沉的感叹 。“掩鼻计成 ”,用的是《韩非子》里的故事,说是楚王的夫人郑袖忌妒一位新得宠的美人,故意对她说 ,大王不喜欢你的鼻子, 见面时你要掩住鼻子,随后又告诉楚王说,美人掩鼻是怕闻你身上的臭气,楚王一怒之下,把美人的鼻子割下,从此郑袖得以宠幸。这里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取天下。末句诗人以冯驩自况,慨叹自己没有象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设计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学鸣鸡”,指孟尝君由秦潜逃回齐,夜里不得过函谷关,门客学鸡叫始骗开关门脱险。这一联用典较多 ,但用而能化 ,不嫌堆砌。叙述中,象“终不觉 ”、“无路”等字眼下得沉重 ,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引证古事而能具有活生生感染力量的重要原因。

诗的前半写景,后半抒情 ,前半凄切 ,后半激昂 ,痛感沉绵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平之气 ,跌宕起伏 ,撼人心魄。前人常说,韩的感时诗继承了杜甫、 李商隐的传统,沉郁顿挫,律对精当。而韩偓尤擅长将感慨苍凉的意境融入芊丽清新的词章里 , 悲而能婉,柔中带刚,又有他个人的特色。本篇似亦可以见出其风格之独特。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

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

不见人烟空见花。

韩偓诗鉴赏

这首诗写于唐亡后不久后梁开平四年(910)。诗题中的沙县、龙溪县、泉州均在今福建境内。诗中所描写的“千村万落如寒食”的凄凉景象,就是作者从沙县到龙溪县的沿路所见。

杜甫的名句“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写的 是安史之乱时国家残破的景象。这首诗的立意与此相类,不过他写的不是“国破”,而是“村破”,写的是泉州军浩劫农村造成人烟绝灭的荒凉萧瑟景象。

过去有人评注杜甫上述两句诗说 :“‘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草木深’,明无人矣。”认为诗的可贵 之处,是“意在言外 ,使人思而得之”。像杜诗这样 只说“有”什么,不说“无”什么,确实使诗含蓄蕴藉,艺术手法高明。而韩偓这首诗同时写“有”又写“无”,以“有”衬“无”,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沿路看到的村庄“有”什么呢?“有鸣鸦”;“无”什么呢 ?“ 无鸡犬 ”。能“见”到的是什么呢?是 “ 花 ”;“不见”的又是什么呢?是“人烟”。这样,一“有”,一“无”,一“见”,一“不见”,就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荒凉破败的惨景,描绘成一幅具体形象的艺术画面,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衬托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法。以丑衬美,美者更美;以动衬静,静者更静;同样 ,以“有”衬“无”,也可以使 “无”更显得一无所有,如果说,我们从杜诗可以看出含蓄之美,那么,从韩诗则可以看出衬托之妙。

古代不少诗人喜用“自”、“空”二字,常把这两个字用在同一联的上下句形成对仗。例如“山莺空曙响,陇月自秋晖”(何逊《行经孙氏陵》),“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许浑《旅夜怀远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 蜀相 》),等等,韩诗也用了这两个字 ,可是用法独特 ,另具一种韵味。他似乎觉得用一个“自”字份量还不够,所以在首句一连用了两个“ 自 ”字。他又并不把“自”与“空”对仗,他不是在第二句,而是在末句才用了个“空”字 。“水自潺湲日自斜”这两个“自”字,和 “不见人烟空见花”的“空”字,两相呼应,呈现出当时农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灭 ,无人问津 ,空空荡荡,一派荒废。这样,既把“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怒之情含蓄不露地表达了出来。薛雪在《一瓢诗话》中称赞杜甫善用“自”字,他在列举了杜诗“村村自花柳”等一连串运用“自”字的诗句之后说 :“下一 ‘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我们读韩偓这首诗中的“自”字、“空”字,能感受到诗人的“感时伤事之情”并且寓情于景,含蓄不露。

韩偓爱花成癖,在他现存的诗集中,专门以花为题的如《梅花》、《惜花》、《哭花》等就有十多首。但是 ,他在写上面这首诗时 ,却全然没有欣赏花的情致。因为花同人比起来,总还是人更能引起诗人的注目 。“不见人烟”了 ,哪还有心思赏花呢 ?“空见 花”的“空”字 ,就明显地流露了他对“不见人烟” 的怅惘、感伤之情。

深 院

韩偓

鹅儿唼喋栀黄嘴,

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

红蔷薇架碧芭蕉。

韩偓诗鉴赏

韩偓用一支色彩浓重的画笔写景咏物,创作出不少别开生面的作品 。《深院》是其中之一。由为大自 然山川的浑灏的歌咏,转入对人的居住环境更为细腻的描写,似乎标志写景诗在唐末的一个重要转折。从此以后,我们就要听到许多“ 庭院深深几许 ”的歌吟了。

“深院”之“深”,不仅是个空间的观念 ,而且 关联着环境气氛 。一般说,要幽才能“深”,但诗人 笔下却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闹春的小景 :庭院内 ,黄嘴的鹅雏在呷水嬉戏,美丽的蛱蝶在空中飞舞,红色的蔷薇花与绿色的芭蕉叶交相辉映 ..。 作者运用 “栀黄”、“腻粉”、“红”、“碧”一连串颜色字,其色彩之繁丽,为盛唐诗作中所罕见。“栀黄”(栀子提炼出的黄色 )比“黄”在辨色上更加具体,“腻粉”比 “白”则更能传达一种色感(腻)。这种对形相 、色 彩极细腻的体味和表现,正是韩诗一种特色。诗中遣词使字的工妙不止于此。用两个带有“儿”、“子”的缀化词 :“鹅儿”(不说鹅雏)、“凤子”(不说蛱蝶),比这些生物普通的名称更带亲切的情感色彩,显示出小生灵的可爱。“唼喋”(shàzhá煞扎)、“轻盈”一双迭韵字,不但有调声作用,而且兼有象声与形容。于鹅儿写其“ 嘴 ”,则其呷水之声可闻 ;于蛱蝶写其 “腰”,则其翩跹舞姿如见 。末句则将“红蔷薇”与 “碧芭蕉”并置 ,无“映”字而有“映”意。(一本 径作“红蔷薇映碧芭蕉”,则点明矣。)凡此种种,足见诗人配色选声、遣词造句的匠心。

看到这样一幅禽虫花卉各得自在的妙景,真不禁要问一声:“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了。但这境中真个“无人”?

否,“深院下帘人昼寝”,人是有的,只不过不曾露面罢了。而正因为“下帘人昼寝”,才有这样鹅儿自在、蛱蝶不惊、花卉若能解语的境界。它看起来是“无我之境 ”,但每字每句都带有诗人的强烈感情色彩,表 现出他对这眼前景物的挚爱。同时,景物的热闹、色彩的浓烈,恰恰反衬出庭院的幽静冷落来。而这,才是此诗经得起反复玩味的奥妙之所在。

醉 着

韩偓

万里清江万里天,

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着无人唤,

过午醒来雪满船。

韩偓诗鉴赏

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 。他曾说,“景状 入诗兼入画 ”(《冬日》)、“ 入意云山输画匠 ”(《格 卑》)。诗人善于让手中的诗笔变为画笔,在诗中展现画意,让生动的形象打动读者的心灵。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诗中点到的景物不多,只有“江”、“天”、“村”、“桑柘”和“烟”,但它们却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 ,互相映带 ,构成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面 。又犹如一幅长卷,把万里清江及其两岸的景色都一一再现在读者面前。这当中,也巧妙地嵌入一叶渔舟在江中移动的情景 ,显得轻松自然 ,悠然神远。还有“万里”、“一村”的有意重复出现 ,不仅使诗句读起来流利畅达, 在声情上也造成轻轻的跳跃感,宛如小舟在水中轻轻飘扬,顺流而下,与诗情画意十分合拍。至于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在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炼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更加耐人玩味的是 , 作者也在为自己的心情写照。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 ,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 。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 ,风云变幻如此之快 ,真有些出人意外。这是单指自然风云吗?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显然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然而,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持什么态度呢 ? 作者又巧妙地从渔翁形象中作了暗示。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 ,多么安闲自在,无忧无虑!直至寒气逼得冻醒 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平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多么超脱的态度!作者写此诗而以《醉着》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悲凉,这在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也是自然之理。从两幅画的联系和对比中,可以启人遐思,发人深省。

这首诗纯用白描,语言平易,但却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真叫人含咀不尽。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韩偓

世乱他乡见落梅,

野塘晴暖独徘徊。

船冲水鸟飞还住,

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

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

始信昆明是劫灰。

韩偓诗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阳春三月,阳光灿烂,春风和煦,气候晴暖,正是令人陶醉之时 ;花红柳绿,野塘清幽,小渡无人, 杨花飞絮,恰是赏心悦目之地。若是太平盛世,文人墨客面对如此良辰美景,难免挥毫寄兴,抒发恬淡静谧的情怀,写出几许陶、谢、王、孟般清新自然的优美诗句。然而,饱经了离乱颠波之苦的韩偓,却早没了那份闲情逸志。此时,他的思想感情更近于安史之乱时杜甫那沉郁悲怆的情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样的心境。

“世乱他乡见落梅 ,野塘晴暖独徘徊。”诗一开 头,便点明了“ 世乱 ”这样一个大的背景 。“见落 梅”而人在“他乡 ”,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的 梅花。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韩偓为京兆万年人)梅花恐怕刚刚绽放吧。由此又想到故乡是否依旧?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 ? 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独自徘徊。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 。“飞还住”、“去 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季重旧游多丧逝 ,子山新赋极悲哀。”这是借 用古人的故事,来叙述自己的痛苦境遇 。“季重”是 三国时代吴质的字 。他和曹丕、曹植兄弟以及徐干、 陈琳、应玚、刘桢等人交谊很深。徐干等四人均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死于瘟疫 。曹丕后来在给吴质的 信中提到此事,表示痛心 。“子山”是庾信的字,他 出使西魏,被迫留仕北朝。曾作《哀江南赋》来抒发国破家亡之感,极为感人。赋序说:“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切为主 。”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 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 ,到具体的感情脉胳 ,典故与现实都息息相关 。因而 ,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 :“ 眼看朝市成陵谷 ,始信昆明是劫 灰,”也是用典 。“朝市”,朝廷与市肆 。“陵谷”高岸、深谷。“劫灰”佛家用语。佛教认为 ,天地经过 一段时间,劫火延烧,万物都变成灰烬,然后再从头开始,谓之一劫。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 。到东汉明帝时 ,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 ,劫火洞烧 ,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 ,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 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 。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 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但情至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 ,是情感脉络清晰、 连贯,节奏性很强,使声音韵律与心绪的律动和谐统一 。首联是引子 ,触景生情;颔联主要表达一种情绪 ,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颈联直切主题 ,镂刻入骨 ,鲜明而深沉。尾联写所思所悟 ,言有尽而味无穷。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活着
活着
余华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
吴楚材等
智慧人生34要
智慧人生34要
明憨
李自成传
李自成传
姚雪垠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
刘鹗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
鲁迅
帝国飘摇
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毛泽东传(下)
毛泽东传(下)
中央文献研究室

添加书签

当前位置: 0px

我的读书书签

书签添加成功,务必保护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