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不需要“花架子”

繁体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聚焦“三农”工作,要求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并提出“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包括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

基层是服务群众、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是各级工作部署的发力点之一。近年来,从中央一号文件年年关注,到各级专项机制反复强调,再到直接亮剑“迎评送检、填表报数、过度留痕”等病症,各方面整治不断跟进,“材料薄了、牌子少了、干部下基层多了”,效果显而易见。但形式主义的一大特征,就是管一管会好转,松一松又反弹。尤其进入数字时代,一些线下被减掉的“负担”,不知何时转移到了线上,更加隐蔽且变本加厉。看着纸质材料是减少了,但电子存档的要求纷至沓来;干部的确下基层了,却忙着拍照打卡……应用软件过多过杂,强制转发,大搞评比,各类“电子束缚”不断异化,基层干部身心俱疲。曾有一地调查显示,全市各系统各部门各层级的App、小程序、政务公众号、工作微信群和QQ群加起来,一度近4000个。

基层负担屡屡反弹,形式主义马甲繁多,是一种提醒。应对之策,决不能停留于“打地鼠”,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此次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二十一条单独列项,对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基层借调从严管控、网格化治理“多格合一”等突出问题,指明了治理思路,提出了治理方法,列举了治理事项。如观察者所言,形式主义病症,“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期待这套组合拳能够尽快打出,并真正触及考核指挥棒,反对虚功、注重实绩的导向更加明确。

不妨站在田间地头,想一想什么才是群众最需要的,最能推动基层发展的?把那些不该基层管的、超出基层能力范畴的事项剔除,对那些徒耗资源的“无效内卷”喊停,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毕竟,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而是要理顺权责,推动治理成效不断提升。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不用干什么”,基层干部们将更好“握指成拳”干出声响。

2025年春晚小品《花架子》,令人啼笑皆非,却也发人深省。把基层的“花架子”搬走,给想干事、干实事者腾地儿,广袤的乡村才能更加活力蓬勃。

来源:北京日报,长安观察

本文初摘录于:2025-02-25,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2-25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