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
网摘
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除了改尊号以外,秦始皇还推出了形形色色的新制度。而要说起他的伟大壮举,就不得不从“书同文,车同轨”提起。

“书同文”,即统一文字。战国末期,七个主要国家使用不同的文字。这些文字虽然都起源于商朝的甲骨文,但在使用过程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国家写法已演变得不尽相同。

秦始皇规定秦国小篆为通用文字,其余被弃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

后来因为发生了“焚书”事件,并且秦始皇死后,项羽曾在咸阳焚烧掉了大批文书,有关六国文字的史料已经所剩无几。即便这样,我们还是能够通过那些不时从地下,特别是从沙漠中发现的印章,来一睹昔日六国文字的风采。

人们用石头做印章是后来才有的事,在秦始皇时期印章都是由金属制成的。地位尊贵的人用金印、银印,铜印次之。印章的持有者一般用细绳把印章挂在脖子上。打仗的时候,印章就起到了名牌的作用。如果无法辨认阵亡将士的身份,便可以通过他带在身上的金属印章查明。从现今的考古发现来看,这些印章上大多刻着难以破解的六国文字。

全国使用相同的文字,不仅能够让举国上下进行无障碍沟通,更促进了思想的融合。天下的统一,不仅仅是国土间的合并和一统,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统一。

而另一项“车同轨”,即统一马车的轮距。当时,各国会用战马拉着战车,在路上碾出深深的车辙,形成轨道,使得驾车时只能在轨道中行进。由于各国马车的轮距不同,轨道上只能让本国的马车顺利通过,以此在战争中达成御敌的目的。

但天下统一之后,轮距以及车辙轨道的不同反而会造成全国交通不便。因此,秦始皇决定统一马车的轮距并在全国修建驰道。

汉文帝时期的贾山曾描述驰道:宽50步,沿途每隔三丈就有一棵树。步是长度单位,约等于现在的1.35米,宽50步就说明驰道的宽度是67米。而当时的一丈约等于2.25米,也就是说每隔6~7米就有一棵大树。

修建驰道皆以百姓为主要劳动力,如果雨水冲垮道路,百姓们就会被勒令抓紧时间抢修。并且这种情况下政府还会派遣官吏前来监工,百姓们便承担起了照顾那个人的饮食起居的责任。驰道旁边有驿站,驿站里有马,就连养马的活儿也要当地百姓来做。老百姓被这些沉甸甸的重担压得苦不堪言。

到了汉朝,汉文帝本来也打算修路,不过贾山及时劝阻了他。贾山在奏折中写道:“秦始皇命人修建的道路已经足够坚固,不必再重新整修。修路是秦朝灭亡的一大原因。整个国家在秦始皇死后分崩离析,也是由于为修路所苦的百姓恨极了朝廷。我们万万不可再重蹈覆辙。”

这时秦朝灭亡不过三十年,秦始皇命人修建的驰道还在,蔚为壮观。北起九原附近的万里长城,东至黄海沿岸,南至长江下游。在这条路上,无论去哪里都不用换乘。此前,想去江苏省或浙江省需要反复换乘——在韩国换乘一次,在魏国换乘一次,再在吴国换乘一次。驰道建成后,驾着同一辆马车就能走遍全国。

除了“书同文,车同轨”,秦始皇还统一了度量衡。各国原本采用的量器,比如容积单位“合”“升”“斗”;长度单位“步”“丈”等,大小体积是各不相同的。由于这种差异,在这个国家满一斗的东西,在别的国家可能就不足一斗。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那一年,立即着手统一度量衡。朝廷统一制作了“合”的量器,并命令全国以此为标准,向全国各地发放。中国东北曾出土秦朝的标准量器,从而证实了这种观点。

统一度量衡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和经济的发展,省去了各地间频繁换算的麻烦。同样的,统一货币,让秦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这也绝对是有益无害的举措。


【陈说】

皇帝独裁政治下的强制性统一,一时间会在各地产生混乱,但后代人受到的恩惠也是极大的。秦始皇极其敏捷迅速地完成了这项早晚总要做的事业。虽然令人感觉有些操之过急,但当时的秦始皇绝对相信自己的力量,大概不会认为这些改革和统一过于勉强。

——陈舜臣《中国的历史·第二卷·万里长城》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毛泽东年谱(三)
毛泽东年谱(三)
立即阅读
平平录
平平录
(清)杨芳
立即阅读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等
立即阅读
百年孤独(英\汉)
百年孤独(英\汉)
加西亚·马尔克斯
立即阅读
葬礼之后
葬礼之后
阿加莎·克里斯蒂
立即阅读
鸳鸯刀
鸳鸯刀
金庸
立即阅读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宋碧云译
华人必读苏东坡
立即阅读
红楼梦
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
四大经典名著之一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