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3页,当前在第3页 | 下页

关于三叉戟坠毁的原因和坠毁后的情景,“九一三”事件后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典型的有二,一说256号三叉戟飞机是用导弹击落的,一说林彪、叶群的脑袋被送到了苏联。笔者有责任在这里澄清一下。

参与坠机现场处理工作的亲历者王中远(驻蒙使馆翻译)是这样叙述的:

“1971年9月14日,和往常一样,使馆是8点上班,刚吃过早饭,还未上班就收到蒙古外交部打来的紧急电话,称蒙古副外长额尔敦比列格要紧急约见许大使(许文益——笔者注),说有一架中方的飞机在温都尔汗坠毁,机上的9人死亡。8点30分,许大使去外交部,蒙古副外长额尔敦比列格通知称,13日凌晨2时左右,在蒙古肯特省(省会为温都尔汗)贝尔赫矿区以南10公里处,有中国一架军用喷气飞机失事,机上乘员9人已全部遇难,并就中方军用飞机深入蒙古领空提出口头抗议,希望中方做出正式解释,许大使拒绝了蒙方的抗议。”

“使馆是在9月14日下午6点才收到国内的指示电报,指示许大使带随员亲自到现场处理。但失事飞机上所乘何人、飞机性质,只字未提。由许大使亲自带队,有孙一先同志、沈庆沂和我一行4人前去现场。关于失事飞机的事的处理,每一件都要请示国内,国内曾来电要求把尸体就地火化。蒙方提出,蒙古没有火葬的习惯,而且那个地方也没有条件火葬,建议按蒙古习惯土葬。蒙方译员告诉我,这个地方叫苏布拉嘎盆地。在盆地中央,由北向南长约800多米,宽约300多米草地,全部烧黑了。四处散落着飞机残骸,机舱部分爆炸物摊在那里,尸体蒙方没动,人基本上是断胳膊断腿。林彪的脑袋摔出来了,头发让火烧黑了,脑浆也出来了。衣服都烧没了,基本上是裸体的,手脚冲天、趴着、仰着的都有。蒙方用白布都盖上了,我们揭开了进行拍照。9个人里面8个男的,1个女的,是叶群。现场北端开始有飞机机翼在地上划了一道沟,很深。据蒙方飞行专家介绍是飞机的机翼擦地刮的,当时飞机试图迫降,选择的地点应该是不错的。如果是飞机肚子着地就迫降成功了,但是不知什么原因,飞机失去平衡,机翅膀先着地,飞机往前冲,又起来了,往前200米左右,爆炸了,机身部位爆炸,机尾部分甩出去了,实际上是两大摊,机身爆炸一摊,机尾部分一摊。”

关于三叉戟坠毁现场的详细情形孙一先是这样描述的:“坠机现场是丘陵中的一块盆地。盆地中间的一大块草地全部被烧焦,上面散落着一块块飞机残骸。我和翻译小沈边走边拍照,飞机碎片也由少到多。走着走着,我看到地上有一张纸,上面印着一个英文单词NOTE(注意事项),写明飞机型号为Trident-1E(三叉戟1E型)。三叉戟E型飞机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末从巴基斯坦引进的喷气式民航飞机,那时我不在国内,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飞机。我看了一下现场被烧焦的座椅架,数量非常少,因此我立即断定,它是一架专机。再往前800米,我们看到了尸体和飞机头。飞机头已烧得面目全非,旁边有一段断翼,机翼上面有一个40公分的大洞。”“看到机翼上的那个大洞,我的第一个念头是飞机被导弹袭击过吗?因为机翼根部很厚,大约一米厚。我爬上去向下看,结果发现这个大洞并没有打穿,上面是个洞,但下面是完好的。(关于机翼上大洞形成的原因,请看下一章孙一先向周恩来报告时所作的解释——笔者注)

“我在现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尸体的察看和拍照取证。那时天已经凉了,又近傍晚,冷风吹得心情特别凄凉。9具尸体起初都盖着白布,分成3堆,第一堆是3个人,第2堆是4个人,第3堆是两个人。一般的飞机失事,尸体都比较零碎,但这几具都比较完整,四肢都在。我在1号尸体的衣服里面还发现一本《毛主席语录》。8号女尸体面孔特别安祥,像是在睡觉,没有什么痛苦的感觉,丝质的背心缠到脖子上,踝骨还有一圈没烧掉的袜子。我当时想,这位女同志应该是民航上的空中服务员,不过,服务员的年龄看起来似乎有些偏大,难道因为这是架专机?领事司司长一到现场便对许大使说:死难者的东西我们已收集在一起,你们现在只看不取,回乌兰巴托后我们一起移交。许大使答应了,但后来因为发生了争论,这些物品最终没有移交,现在想起来是个遗憾

遗物都堆在飞机的食品柜附近,乱七八糟,什么都有。我看到了7支手枪和两把微型冲锋枪,40多发子弹——这也是蒙方起初就一直坚持认为这是中国军用飞机的主要原因,另外,有的尸体上的皮夹克虽然外边被烧得残破,但打开一看里面是军装。我和翻译王中远一起翻看这堆杂物时,还在一个塑料袋中发现了空军大院的出入证,上面写着:林立果,男,24岁,干部。我当时根本不知道林立果何许人也,还推想是机组一名成员。此外,我们还看到一本《法兰西内战》和一些杂物。”“总的来说,在现场勘察中,蒙方的态度一直比较友好。他们可能有这样的心理:这架飞机毕竟是在蒙古境内坠毁的,他们也担心我们说是他们打下来的,所以对勘察一直很配合。”“其实在我们中方人员到达坠机现场前,苏联方面已经去过两次——第一次是9月14日下午和蒙古方面一起去勘察现场;第二次是次日上午,苏联军事航空专家特地从赤塔坐直升机,再一次去了现场。三叉戟是我们通过巴基斯坦进口的英国飞机,它的发动机是著名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生产的,体积小,动力大,对苏联来说比较陌生,于是他们拆走了发动机,机尾上的一个黑匣子也被拆下带走。当时,无论是苏联,还是身在现场的我们,都完全没有注意死者的身份——苏联人的注意力在机械上面,而我们的注意力则集中在飞机坠毁的原因上。”

关于三叉戟坠毁的原因,孙一先说:“‘九一三事件’已经过了30多年,但围绕这个事件的很多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作为亲历者,我觉得有责任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公之于众,也对一些莫衷一是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首先,我再次重申,飞机绝对不是导弹打下来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多次讲话以及多位当事人的回忆足以证明,中国方面没有发射过导弹;而蒙古方面,处理此事的苏联克格勃九局局长也肯定地说:苏蒙军队均没有发射导弹。我在乌兰巴托的观察也可以证明这一点——9月12日是个星期天,那一天雷达根本就没工作;‘九一三’事件之后,苏联国土防空军总司令巴季茨基元帅还特地到蒙古检查防空安全,这也证明他们知道蒙古的防空系统出现了漏洞;事发当天,是温都尔汗附近的一个矿区因为火警才发现了失事的三叉戟,待逐级上报到边防总局时已用了20多个小时。这一切都证明,蒙军和苏军当时都没发现这架三叉戟,所以更不会发射导弹。三叉戟不是被导弹击落的,这是一个历史性结论。

其次,飞机为什么要迫降?苏联前安全局长说三叉戟上的油足够飞到伊尔库茨克,他的说法是建立在飞机加满20吨油的前提下。而后来调查证明,这架飞机在北京起飞前加了15吨油,飞到山海关用了2.5吨。这架三叉戟平均每小时耗油4至5吨,坠毁前,它飞了118分钟——也就是说,到了蒙古上空,飞机只剩下2吨多一点的油,只能再飞20多分钟,所以它必须迫降。但他们逃得匆忙,既没副驾驶,也没领航员,只能在附近冒险迫降。通常,飞机迫降前或者空中放油,或者低空盘旋将油耗尽。但不幸这两项驾驶员都不敢操作:三叉戟的发动机在后面,空中放油会着火;盘旋又担心对方国家雷达发现,他们最后只好采取带油迫降。从现场来看,飞机肚皮擦地长达29米,速度太快引起震动,导致油箱在贴近地面位置爆炸,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那些尸体都相对完整。因为当时并未作尸检,无法判断他们是被炸死的,还是因起火导致的窒息身亡。

再次,飞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否如一些人所猜测:在飞机上发生了搏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在现场并没有发现子弹壳,舱内也没有任何被子弹击中的痕迹。我认为,还有一个特别有力的证据能证明这次迫降是有准备的:一是手枪都从枪套里取了出来,二是在现场发现了一只半高腰的翻毛皮鞋,鞋带是解开状态——这证明鞋子不是被甩掉的,而且主动脱掉的。既然能作迫降前的准备,说明飞机一直在正常飞行状态,并没有发生搏斗。从现场来看,九具尸体分别集中在3个地方,分布的位置非常奇特。我推测情况是这样的:飞机迫降的时候,叶群坐在副驾驶位置上指挥,所以她的尸体和驾驶员的尸体在一起;3个机械师的尸体在贵宾舱位置围着林彪,说明迫降时他们想保护林彪;林立果、刘沛丰和杨振刚则坐在后舱。当然有人认为,飞机爆炸了,尸体没有规律。但飞机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爆炸的,人同时甩出来,形态基本上跟坐飞机时的相似。尸体分布也说明,飞机发生搏斗的说法完全是荒唐的。

最近炒得特别热的一个说法是,林彪飞到一半之后又令飞机掉头向回飞,似乎心生悔意,结果在温都尔汗坠毁。那位苏联克格勃第九局局长也说:他们在雷达监测上发现,林彪的飞机已飞到离苏联境内的赤塔只有50公里了,但突然180度转向,向乌兰巴托飞去。他的言论更加剧了这种说法。最近,一个关于林彪的音像资料开头就引用这段话,将它作为“信史”,仿佛这已成了定论。我认为:这位前克格勃官员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飞机是9月13日0点32分起飞,2点30分左右坠毁,飞了118分钟1080公里。而温都尔汗离赤塔有700公里,如果真如那位官员所称,飞机经过温都尔汗-赤塔-温都尔汗,即使在油充足的情况下来回1400公里也至少需要2个小时,这样推算,飞机坠毁应发生在凌晨4点至5点之间。所以,我认为他的说法不成立

最后一点,256号飞机的飞行轨迹究竟说明了什么?根据中方雷达监测显示,飞机先朝向244度飞行——这是向着广州的方向;几分钟后又转向270度正西——这是往北京的方向;不久又调整到280度—西北,然后几乎是正北飞行——这是赤塔方向,最后又由340度调整到325度——温都尔汗、伊尔库茨克方向,恰好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问号最后的那一点,正好是坠毁的着火点。从航线图可以推断出飞行员的思想状态。回北京参加事故分析的34师师长说,如果飞行员在既定的航线起飞,仅需10秒就可以把飞机对准航向。而这架飞机在空中不断调整航向,可以证明飞行员事先是不知道林家的出逃计划的。蒙古外交部副部长云登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说,当时在驾驶舱里发现一份航图,图上标出了从山海关到伊尔库茨克的路线。如果此话属实,我怀疑航图是林立果事先标好后在飞机上才交给飞行员要他执行的。”

关于林彪和叶群的头骨,孙一先说:“1971年10月以后,中国一位大人物叛逃的传闻开始传诸国外。苏联克格勃于是第3次去了温都尔汗,因为他们无法断定究竟是谁,所以重新挖开坟墓,将唯一一位女性和年龄最大的尸体割下头颅,架上大锅煮,将毛发、皮肉剥离,最后将煮干净的头骨装箱带回莫斯科。回国后,他们将头盖骨复原,又找到林彪当年在苏联治疗时留下的病历。林彪当年曾患肺结核,因此肺上有一个钙化点,而克格勃用X光拍的尸体照片上,正好有一个点,他们因此证实了此人便是林彪。”

对于三叉戟坠毁的原因,山海关机场参谋长佟玉春在回忆时则分析说:“8341部队负责警卫林彪的二大队大队长姜作寿也乘车来了,说飞机已经飞走了。我和姜作寿一起去看那辆半到位的油车。王学高带的油车没有按我的命令开到指定位置。他害怕了,说下去看看,就下了车。司机是老兵,也没有执行我的命令,停在半路。王敬之看油料科长的车掉了队,他也借故下去看看,离开了油车。油车上只剩1970年入伍的新兵刘三儿。刘三儿倒是把油车开到了指定位置,但他没有熄火。林彪专机过来了,上边有人喊:“油车快让开!油车快让开!”他吓得赶快把车往路边上开,但是专机的右翼还是刮住了油车顶上的铁盖儿,把油车铁盖儿上的棍子都撞弯了,飞机上也被刮掉不少东西。快一个月后,豆子收割了,老百姓到地里拾草,把捡到的飞机铝皮、灯罩等东西交给我们。我们如数转交给中央专案组的公安部副部长于桑。”“4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想林彪专机失事的原因。空军有份报告,认为林彪专机失事的原因是没油了。我认为林彪专机失事原因不是没有油了,而是飞机和油车相撞,造成右翼严重受损从到现场的中国驻蒙古大使馆的二等秘书孙一先的书中,我特别注意到三叉戟专机的右翼上有个直径40厘米的大洞。飞机外壳是铝壳,油车盖儿是铁壳,铝可比铁软多了,铁棍都撞弯了,这架飞机的右翼底部受的损伤也不会小。三叉戟两个机翼都是油箱,而且飞机右翼底下有个加油口。也许刚撞上没事,但是飞行一两千公里后,在高空气流等各种复杂因素作用下,飞机受伤处比别的地方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很可能破裂,或者造成起火。当然,我从来没有看到有人这么分析过。不过,我认为这是分析“九一三”事件飞机坠毁原因的一个重要思路。”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林彪乘坐的三叉戟的确不是被导弹打下来的,那些一直被不明真相的人们津津乐道的“导弹击落说”,可以休矣!

欲知毛泽东如何处理“九一三”事件,请继续往下看。

东方翁曰:关于林彪叛逃事件,本章在后半部分用大量史料论证了关于三叉戟“导弹击落说”的荒诞性,充分证明毛泽东所说的不要阻拦”、“由他去吧那些话是完全可信的。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出质疑,是谁贻误了拦截三叉戟起飞的最佳时机?为解开这个疑团,笔者仅摘录几段文字,供读者参考。

周恩来在当年10月中旬一次谈话中说:“1971年9月12日,毛主席回到北京后,打乱了林彪一伙的政变部署。在游泳池毛主席的住地,他听取了我的汇报后,对我说:‘要注意林彪坐飞机离开北京,不要让他走。现在他手里的王牌就是空军,空军的整个指挥权不在我们手里。今后,空军的调动要直接由你和吴法宪、黄永胜联合下令,并报告我知道。’听了这话,我就知道毛主席已经胸有成竹了。这天晚上,我得到了林彪已经在山海关机场调动了一架256专机。我分别向吴法宪、李作鹏和黄永胜了解此事,他们都证实有这回事,但是不知道林彪调用这架专机的用途。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事件,我请示了毛主席,决定启动这架飞机必须要有我和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4人联合同意下令,其他的任何人都不行。这就是说:毛主席决定要对林彪动手了。这点,林彪的估计是不错的。但是怎样动手是另一回事,并不一定非要把他抓起来。林彪、叶群他们早安排好了,一旦需要的时候就组织力量把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这些人接到指定的地点,进行政变。林彪、叶群指使周宇驰,从空军司令部窃取了我国三北地区雷达兵部署图,可作导航用的我国周围各国广播电台频率和时间表,港澳航线图以及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航线图、机场位置、呼号、频率表,华东、中南几个省123级机场资料等。林立果、刘沛丰等还窜到广东深圳、沙头角,拍摄了大量的地形照片。他们还乘坐飞机,越过规定的航线,查看了九龙的地形。林立果说:‘万一情况紧急了,可以让首长到香港指挥、遥控。’但是,我没有想到李作鹏竟然对山海关机场调度室传达命令时,篡改了我的指示内容,把4人联合下令改为4人中的任何一人下令都可放行。这就说明了他是有准备的,他不知道林彪的反革命计划才有鬼呢!特别是当林彪逃跑的时候,李作鹏已经得到了林彪一伙逃跑的报告,他不去采取任何的措施,反而让机场的人直接向我报告,这不等于故意放虎归山吗?毛主席得到了李作鹏的这些表现后,对我说:‘看来这个李作鹏也是不可救药了,他和那几个大将是一模一样的人,你们要注意和警惕呀!’这样,他就把自己和林彪完全彻底地捆到一起了!”

1972年7月的《粉碎林彪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三)》中说:“毛主席于1971年9月12日下午回到北京,又一次打乱了林彪反党集团的阴谋。当晚10时半左右,中央根据林立衡向8341部队的报告,立即追查三叉戟飞机调到山海关机场的情况,并由中央下达命令,必须有周总理以及当时军委办事组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的联名指示,256号飞机才许起飞。但是,李作鹏在向驻山海关机场某部下达命令时,竟两次篡改中央命令,将4人联名指示放飞才放飞,篡改为4人中一人指示放飞才放飞。林彪乘飞机逃跑时,李作鹏没有采取任何阻止飞机起飞的措施。林彪叛国投敌后,李作鹏打电话要山海关机场值班员修改值班记录,值班员坚持不修改值班记录。李作鹏又将山海关机场电话报来的值班日记,亲笔加以篡改,另行誊抄后,报送中央,掩盖他篡改中央命令的罪行。

1981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决书(特法字第一号)声称:“1971年9月12日晚11时35分和13日零时六分,在林彪、叶群叛逃前,李作鹏两次篡改了周恩来总理的命令。13日0时20分,海军航空兵山海关场站站长潘浩打电话紧急请示:飞机强行起飞怎么办?李作鹏没有采取阻止起飞的任何措施,致使林彪得以乘飞机叛逃。事后,李作鹏修改电话报告记录,掩盖罪行。

从以上3份资料中不难看出,后二者都是依据前者,即周恩来的谈话,进行整理和判决的。这3份资料都非常明确地把矛头指向了李作鹏。而李作鹏在回忆录中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说:林立衡向中央的报告和开枪打伤了警卫人员,不仅足以证明林彪要离开北戴河的决心,而且完全说明事态的严重并不像叶群所说林彪要转一转这么简单了。此时的周恩来不但不向汪东兴下死命令在北戴河拦截住林的专车,而且仍没有立即采取拦截林彪的第二方案,即向我下死命令关闭机场。如果当时周总理下死命令关闭机场,不准专机起飞,我会拼着老命,指挥机场场站采取一切可采取的措施拦截飞机,因为时间还来及。周恩来却语气平和地作待他到达机场后,请他给我来个电话的指示,再次失去了拦截的机会。总理为什么要那样做?总理一生独自处理许多国内外、党内外的紧急重大问题,他完全有资格、有权力、有能力、有经验、独自专行处理这个问题。根据当时他所掌握的情况,他只要向我下达:立即关闭机场,不许任何飞机起飞这一条死命令就足够了,根本无须什么4条电话指示,完全是多此一举。‘九一三’凌晨,总理面临着十分棘手的问题,内情深处太复杂了!把林彪放跑了,不管林彪跑到哪里,都不亚于爆炸一颗原子弹,对国家、对党中央都是极大的损害,特别是对毛主席的权威是极大的损害。但是如果硬拦下来,林彪是还没有倒台的党中央副主席,是还没有否定的接班人,如果林彪怪罪下来:你周恩来有什么权力限制我的行动自由,总理又怎么解释?真是左右为难!周恩来心里很清楚,这是一件怎么做都不对的事。但林彪跑不了比跑了好得多,这是大局!我认为周总理在当晚有充足的时间权衡利弊。但他两次贻误了拦截时机,最终也没有下最后的决心。2003年底,我看了一本高文谦写的《晚年周恩来》,书中这样写:如果周恩来当机立断的话,一竿子插到底,直接下令把山海关机场控制起来,林彪是根本走不成的。”“这种明显举措失当,对为人行事一向精细周密周恩来来说,实在是有些反常,不免让人感到其中可能另有玄机。

李作鹏在回忆录中还说:9月13日晚,他发现《山海关机场九月十二、十三日情况报告》中的记录有误,便作了修改。“修改之后,当即要刘继祥秘书用电话同山海关机场再校对一下。经双方再次校对后,刘继祥秘书报告我说:‘校对结果同你修改的完全一致。’刘继祥秘书将报告誉抄后送我,我又阅读了一遍,一个字也没有改动,就在这个文件头上写上:‘呈总理批示’。几天后,总理看完了报告,划了圈,一字未改,在一次政治局会议后退回给我。看了总理的圈阅,并按照中央领导批阅文件的习惯,我当时就认为,总理是同意这个文件的,而且一字未改。之后,我将这个文件交给刘继祥秘书存档保存。我认为这个文件(指《山海关机场九月十二、十三日情况报告》)是在‘九一三’事件中,反映山海关机场场站情况最真实、最全面、最准确,并经总理在第一时间圈阅同意,一字未改的最权威的文件。我十分清楚地记得,在这个文件中,就如实地记有:第一,总理电话指示的前3条,其中第3点指示中,没有‘4个人一起下命令才能起飞’的话;第二,我第一次(23点35分)向山海关机场传达周总理指示时曾补充说到的:‘4个首长中其中任何一个首长指示均可放飞’;第三,我与山海关场站值班员(0点06分)通电话时强调:‘要4个首长联合指示才能放飞,如果其中一个首长指示放飞,不管谁的指示要报告李政委。你们要负责任。’这关键的3个情况都有如实记载。我当时阅读这个文件时就意识到自己前后说法不一致,但我没有做任何修改,因为事实经过就是如此。”

本传以上提供的历史资料仅供读者参考、研究。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真相自在人心。任何虚假的东西都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