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已阅读 0%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中共中央同时批准廖鲁言的关于结束“五反”运动的报告,全文如下:

各中央局、分局并转各省、市、区党委:

中央同意廖鲁言同志10月17日关于结束“五反”问题的报告及其关于处理“五反”遗留问题的3项意见,兹发给你们,望根据当地情况参酌实行。今后各地除判处死刑仍应报请中央批准外,只须由中央局每3个月将追缴退补罚款情形向中央报告一次。

中央 10月25日

据廖鲁言在报告中说:“目前全国各地对于‘五反’运动中各类工商户的处理工作,除了部分城市尚余很少数应受刑事处分的案件和个别比较复杂的专案未行处理以外,其余均已处理完毕。根据华北、东北、华东、西北、中南5大区67个城市和西南全区的统计:参加‘五反’运动的工商户总共有99万9707户。受到刑事处分的有1509人(很少数尚未定案者不包括在内),占工商户总数的千分之一点五。其中判处有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缓期执行者1470人,占判刑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七点四二;判处无期徒刑者20人,占判刑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三二;已经中央批准判处死刑者14,判处死刑缓期执行者5名,共19名(按杀人犯判处死刑或死刑缓刑者:东北有4名,西北有2名,共6名,不包括在内),占判刑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二六。计:华东区死刑3名(上海2名、青岛1名),死刑缓刑1名(杭州);中南区死刑4名(武汉2名,广州1名,汕头1名);华北区死刑2名(天津、太原各1名),死刑缓刑1名(天津);西南区死刑1名(重庆),死刑缓刑1名(昆明);东北区死刑4名,死刑缓刑2名。以上共处死刑14名,死刑缓刑5名。此外,华东区尚有2、3人,中南区尚有1、2人,北京市尚有2、3人,需判处重刑,正由各该大区和市研究材料,尚未提出确定意见报到中央来,估计其中可能还要杀3、4名,共须杀十七、八名。”

10月25日这一天,毛泽东离开北京,前往天津,同行的领导人有杨尚昆、公安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长滕代远;还有机要室主任叶子龙、警卫处处长汪东兴;此外,还有王敬先、罗光禄和李树槐、李银桥、孙勇、马武义、张木奇几个卫士,以及摄影师侯波、保健医生王鹤滨、北京医院的院长周泽昭及其夫人。

毛泽东一行住在天津市委第一招待所。他们到天津后吃的第一顿饭是在街上包子铺里吃的“狗不理包子”。

天津这一名吃的名称,源自包子铺老板的雅号“狗不理”。

原来,在解放前的北方,被父母冠以“狗不理”乳名的人很多。那时候,穷人家的小孩子死后,埋葬很简单,大多被野狗刨出来吃掉了。许多穷人为了能让自己的小孩子成活,就给他们起一个“狗不理”的小名。没想到这位“狗不理”果然是狗不理,不但长大成人,而且还因为他做的包子好吃成了一个大名人。

毛泽东到天津时,天津市市长黄敬正患病,毛泽东亲自到他的住所去看望他。黄敬的夫人范瑾出面接待了毛泽东,向毛泽东介绍了黄敬的病情。

毛泽东此次天津之行,招待所里一张有关他们伙食标准的记录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记录的内容如下:

客人名称      职务       日伙食标准

毛泽东        干部       15斤小米

随行人员      干部       10斤小米

毛泽东在天津期间,由化学家、国家轻工业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李烛尘陪同,参观了天津轻工业展览,视察了塘沽新港第一期工程。

毛泽东一行驱车来到秦皇岛市一个玻璃器皿制造厂,已经是下午快下班的时候了。

工作间内光线很暗,毛泽东仔细观察工人的操作,工厂领导不时在旁边介绍。只见工人双手持定一根近3米长、拇指粗细的钢管,将钢管的一端伸进融化玻璃的钳锅里,像用筷子粘糖稀一样,用管头粘起一团红红的玻璃熔球,用口含着管子的另一端,将气吹进玻璃的熔球内。随着气体的吹入,玻璃熔球逐渐膨胀起来。再将吹大的玻璃球移入模具中,转动管子造型,并用长长的火钳把器皿折出所需要的皱褶的边缘或其它所需要的形状。下一道工序,则是一些工人用砂轮在玻璃器皿上雕刻花纹。站在毛泽东身边的工厂领导介绍说:

“英国皇家有名的高脚玻璃杯,就是我们厂生产的产品。英国人花不多的钱,把我们制作的高脚杯买去,再在杯口上加上金线,就变成英国出品的皇家名牌酒杯了。”

毛泽东听后,不由得沉思起来。

接下来,毛泽东又参观了厂里的玻璃器皿成品展览。

参观结束后,毛泽东一行人从天津出发,南下视察黄河,李烛尘也应邀随行视察。

视察黄河的第一站是山东,这是毛泽东有生以来第二次去山东。途中,他全神贯注地读一本小说。深夜一时许,卫士给他端来一碗面条,他却头也不抬,仍然在看书。卫士把饭碗摆在他面前,又把筷子放在他的右手里。毛泽东光顾盯着书看,筷子插在碗里不动。他左手按着厚厚的书本,读到要翻页时,卫士提醒说:

“主席,吃完再看吧!面条都放凉了。”

毛泽东根本没听见,继续翻着看。

“主席,要不再给您热热去?”

卫士伸手就去端碗。

“嗯,不要。”

毛泽东说着,嘴慢慢地靠近碗边,眼睛盯着书,呼噜一声,一筷子面条吃进嘴里。此时,毛泽东因几个字靠近书脊看不到,就用左手一边握着书,一边让书展开些。卫士看在眼里,赶紧上前帮忙。他不明白,什么书使老人家这么专注。他趁机扫了一眼,噢,原来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这部长篇小说于1948年由东北书店出版,描写的是以萧祥为队长的土改工作队开进松花江畔的元茂屯,发动和组织广大贫苦农民开展对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韩老六被处决后,他的弟弟带领土匪武装进屯,进行反攻倒算,企图扼杀新生政权。在共产党员赵玉林和青年农民郭全海领导下,斗垮了阴险狡猾的地主杜善人。小说以磅礴的革命气势、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及丰满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江青在1949年1月给作家草明的信中说,她看了此书,被感动得流了泪。

10月26日傍晚,毛泽东的专列在济南车站停留,他的计划是在车上见见山东有关领导人就继续往前走。

此前,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得知毛泽东要来济南,十分高兴,就和省公安厅厅长李世英及省市领导人一起,早早地来到了火车站等候。罗瑞卿向毛泽东通报后,即请众人上车晋见毛泽东。毛泽东在客厅里与许世友等人一一握手。落座后,毛泽东说:

“这次来就是想看看你们,不想下车打扰地方同志。”

许世友说:

“主席,我们很长时间没见面了,山东的指战员盼你来,山东人民群众想见见你。你路过济南,应当下车看看。听说你还没来过济南,更应该看看,这里有很美的景观,有趵突泉、大明湖,还有北极阁。”

本传前面已经说过,许世友在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他与谭震林、王建安直接指挥攻城。毛泽东听许世友说起北极阁,自然就想到了济南战役,问道:

“北极阁,就是王耀武指挥部的那个北极阁吗?”

许世友说:

“是的。”

毛泽东看了周围的人一眼,笑着说:

“许司令这样留我,我就盛情难却了。好吧,许世友同志,明天我们看北极阁、大明湖。”

于是,许世友就扶着毛泽东下了专列,换乘汽车到了省交际处招待所。毛泽东简单吃过晚饭,就让许世友去给他借地方志。许世友很快就给毛泽东拿来了好几本书。

10月27日,毛泽东和许世友同乘一辆车,他的精神很好,一路上谈笑风生,他说:

“你们知道山东、济南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吗?”

许世友虽然熟悉山东和济南的地理位置及现状,但他对其历史却是一窍不通,其他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毛泽东见没有人回答,就说:

“山东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生息的地方,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建都‘亳’,在今天的曹县南。商的始祖契曾在蕃县,也就是在今天的滕县住过。商代早期的活动在今天山东的西部,河南东部。契传到孙(相土),势力达到今渤海一带,定都‘泰安’。商也曾在泗水建都,直到商第20代君王盘庚时,迁都到殷,也就是今天的安阳。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进行了大分封。在山东地区分封了曹、滕、齐、鲁等国。但主要是齐鲁,这就是山东也叫齐鲁的原因。齐国的首领就是姜太公,鲁国的首领就是周公的长子伯禽。齐鲁古时候还称‘邹鲁’或‘齐青’、‘山左’。齐鲁因在太行山以东,所以古代‘山东’有时指齐鲁,但有时山东的概念比齐鲁大。到战国时期,只剩下7个大国争雄了。人们以函谷关为界,西边的是秦国,东边的则是山东六国。

山东,作为地方最高一级的政区名称,是在金代开始的。山东这块富饶的土地,养育了炎黄子孙和众多的名人志士,据说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和大禹都曾生活在这里。孔子、孟子、左丘明、孙武、孙膑、诸葛亮、王羲之、黄巢、李清照、辛弃疾、戚继光、蒲松龄等,都是山东人,他们为山东争光添彩,也为中国历史做出贡献。”

毛泽东侃侃而谈,许世友听得直眨眼。他是一员猛将,没有读过多少书,对这些历史知道的并不多,毛泽东所讲的这些历史,在他听来,很是新鲜。趁着毛泽东吸烟的功夫,他问道:

“那济南又是怎么回事?”

毛泽东吸了一口烟,说:

“济南也是个古老的地方。为什么叫济南?原来古代这里有一条大河,发源于河南王屋山,从山东半岛入海,名叫济水。古时候济水、黄河、淮河、长江,并称中国4大江河。后来,济水上游发生变化,下游叫大清河,但仍然称为济水。清朝咸丰五年六月,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河水流入大清河,夺河床入海,以后并称为黄河,济水的名称也就没有了。现在济南北郊的黄河,就是古代的大清河,用的就是济水的旧河床。因为济南这个地方在济水之南,所以从汉朝起就叫济南。汉代的济南国所在地叫平陵城,就在今天济南市东郊龙山镇东北。西汉时,济南一度改为郡,后来又复国。曹操曾任济南相。到晋朝,济南郡的治所才由平陵城转到历城,就是现在济南市内的旧城区。现在的济南市区从此才正式成为郡所在地,经扩大修整成为初具规模的中等城市,而原来的平陵城逐渐衰颓。东晋时,济南郡隶属青州。隋文帝时,济南改为齐州,不久又改回来。唐朝济南属于济南道。宋朝把政区分为路,济南属京东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府,对城市建设有过卓越贡献。明朝初年在山东设省,省会在济南府历城县。尔后济南一直是省会城市。”

毛泽东又点燃了一支烟,继续说:

“济南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北方重镇,也是文化名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济南南部,她哭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大诗人李白、杜甫、苏轼等,都来过济南,而辛弃疾、李清照、蒲松龄,则长期生活在这里。所以,济南自古就有‘诗城’和名士多的美誉。”

毛泽东吸了几口烟,又补充道:

“要说济南名称的来历,其实在称济南之前就有别的名称了,它就是历下,由历山而得名。历山就是千佛山,在秦时,这里叫历下邑。济南郡由东平陵搬到历城后,历下就成为济南的一部分了。历下就是济南老区,很多著名景观,如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等,都集中在这里。这里是重要的文化区。”

说话间,车子已经到了趵突泉。毛泽东一行人来到园内,主人用煮沸的泉水,招待他们。之后,主人又安排导游引导他们一边参观,一边为他们讲解。导游介绍说:

“《老残游记》中说,济南‘家家有泉,户户垂杨’,确实如此。根据泉水出露的集中情况,出露处的地形,流出的特点和汇流的状况,可分为4大泉群,即趵突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群,黑虎泉群。”

导游指着马跑泉说:

“传说这个泉,与宋朝济南名将关胜有关。在金兵攻打济南时,知府刘豫准备投降,其部将关胜则主张出战。关胜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他的马看到主人死亡,仰天长啸,前蹄刨地,于是刨出一湾清泉,就是这马跑泉。”

毛泽东来到号称“第一泉”的碑刻“泺源堂”前,仔细看了那几个雄劲的大字,问身边的人:

“你们知道这泉水古代叫什么吗?”

一位地方领导人说:

“叫泺水。”

毛泽东说:

“对。据《春秋》记载,在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和齐襄公曾相会于泺,就是这个地方。泺,是个水名,这是2600多年前的事了。”

毛泽东又看了漱玉泉。漱玉泉位于济南“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南侧,属“趵突泉泉群”。相传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曾于此掬水梳妆,填词吟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她的传世词作,就是以此泉命名为《漱玉词》的。毛泽东称赞李清照不仅词写得好,而且很有爱国思想。

毛泽东一行人离开漱玉泉,驱车到了济南四里山黄祖炎烈士的墓地。

本传前边已经讲过,黄祖炎是在1951年3月13日晚被反革命分子王聚民枪杀身亡的。毛泽东为此在一个月内连续作了3次批示。

毛泽东面色凝重,站在墓前向黄祖炎烈士默默致哀,又深深鞠了一躬。良久,他俯下身子,轻轻地抚摸着墓碑和碑上“黄祖炎”3个字,深情地说:

“祖炎同志,我来看你了。”

说着,泪水顺着脸颊慢慢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地对许世友和其他陪同人员说:

“祖炎是个好同志,对党忠诚。他的牺牲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

中午,毛泽东返回住地,吃过午饭,稍事休息后,和罗瑞卿、许世友等人聊了一会儿。此时,已是下午2点半,毛泽东说:

“走,我们看大明湖,看北极阁,看王耀武的指挥所。”

众人分乘轿车朝大明湖驶去。毛泽东对同车的许世友说:

“济南战役很重要,粟裕和你都指挥得不错。你们提出的‘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很好,最后实现了这个目标。”

许世友说:

“济南战役所以能取得胜利,一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指挥得好,思想明确,方针对头;二是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作战。”

毛泽东说:

“你许世友也是有功的呀!听说最后攻城门时很激烈?”

许世友说:

“9月23号晚,我们对内城发起总攻。内城是济南军事的核心阵地,城墙又高又厚,又设有明碉暗堡。东西两大集团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对内城发起突击。各部英勇作战,相继突破城墙,但守军依托坚固的城墙阵地顽抗。我9纵队第25师第73团,在团长张慕伟带领下冒着炮火越过护城河,连续爆破,曾4次登城受挫,但他们越挫越勇,终于在24日凌晨占领突破口,首先登上城头,击退国民党军敢死队多次反扑,又在突破口左侧炸开约6米宽的豁口,为友邻部队开辟了向纵深发展的道路。这个团攻入城后大胆穿插分割,又大量消灭敌人……”

毛泽东问:

“是不是授予称号的那个团?”

“对,我们马上上报这个团的事迹和整个战役的情况,中央军委当天即授予该团为‘济南第一团’的称号。那个团的7连,被纵队领导机关授予‘济南英雄连’的称号。”

毛泽东问:

“听说王耀武差一点跑了?”

许世友一激动,摘下帽子,说:

“我们在9月24日下午,全歼内城守军,解放了济南,却没抓到王耀武。这可把我们急坏了,下令全军必须严密把守,认真查询。不久,来了报告,说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牟中珩和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庞镜塘等,化装混进难民群里,准备沿胶济铁路逃向青岛。28日早晨,王耀武在4个卫士保护下,到了长剑桥头,被我公安人员查获。开始他还不承认,后来经审讯才供出了自己的大名,并请求送往华东军区。”

毛泽东哈哈大笑,说:

“你们是布下了天罗地网了!整个战役歼敌10万,不简单!这次战役,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创造了经验和条件。”

说话之间,轿车已经到了大明湖。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的偏东北方,它的西北岸,是明清两代城墙的遗址。由于这一带地势低洼,众多泉水大都流向了这里,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水域。在这一水域的旁边因建有大明寺,所以,北魏时这里就被称之为大明湖。

毛泽东一行荡舟大明湖,登上了湖心岛,观看历下亭,匾额“历下亭”3字是清代乾隆所书。服务人员介绍说:

“历下亭的修建,可以追溯到1500年以前,即北魏的‘客亭’。以后历下亭数易其地,宋朝以后,亭阁已经迁到大明湖畔。到了清代康熙32年,才在此地重新修建而成。历下亭闻名天下,主要是得益于大诗人杜甫的诗句。745年,杜甫到齐州临邑看望其弟杜颖,而后他到了济南,与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相遇,二人宴饮于历下亭下。杜甫挥笔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其中的名句是‘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此后,杜甫的这句诗就成为历下亭的联语。现在的这副联语,又改成‘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了。”

毛泽东看过历下亭,便前往斜对岸的北极阁。北极阁耸立在大明湖北岸的高台上,在整个大明湖园区内非常显眼。毛泽东来到北极阁前,笑着说:

“我们来到王耀武的指挥所了。”

他又介绍说:

“这北极阁又叫真武庙,是道家的庙宇。据说,在金元之际,济南道教兴盛,全真教的祖师丘处机就曾在济南传教。北极阁始建于元代,上下有百级石阶,内有真武帝塑像。”

不知谁人插了一句话:

“全真教也没有帮上王耀武的忙。”

众人一听,忍不住哄笑起来。罗瑞卿问毛泽东:

“主席,还看什么?是否到此为止?明天再看千佛山、金牛山?”

毛泽东突然说:

“我们去看泺口大坝。”

罗瑞卿闻言不由一愣,事先没有这个计划,怎么做保卫工作?于是他就劝毛泽东不要去,无奈毛泽东坚持要去。他只好对司机说:

“走,去泺口大坝。”

车队向泺口大坝驶去。毛泽东问许世友:

“你知道为什么叫泺口吗?”

许世友说:

“不知道,我没读过多少书。”

毛泽东说:

“泺口也叫洛口,泺和洛通用,当湖水讲。泺口在黄河南岸,济南市北边。市内的泺水由此入黄河。”

许世友说:

“对,主席的记忆真好。”

毛泽东在泺口大坝脚下下车,兴致勃勃地登上大坝,看看泺水入河口,问道:

“你们知道黄河在山东段的情况吗?”

一位负责水利的干部汇报说:

“历城北部沿黄河地区,是一段狭长的地带。其东西长104华里,南北宽3至5华里,有耕地面积25万亩,包括以泺口为重点的吴家堡、西沙、药山、鹊山、华山等15个小乡的十几万群众生活在这里。从古以来,由于黄河的泛滥、变迁、改道,致使泺口一带的河底淤高,地下水位上升;再加上汛期南部山洪下泄,小清河排泄不及顶托倒灌,使这十几万亩土地越变越坏。历城旧县志已有‘野生碱卤,地尽不毛’的记载。直到解放前,这里还流传反映黄患的一首歌谣:‘春天一片霜,夏天明光光。豆子不结荚,地瓜不爬秧。’”

毛泽东说:

“黄患把这里的人民搞得太苦了。”

略停片刻,他又问:

“济水源出何地?”

那位负责人说:

“据汉书《地理志》、《水经》记载,济水自河南荥阳以北,分黄河东出,流经原阳县南、封丘县北,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北入巨野泽,又自泽北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治西,自此以下至泺口,就归入了现在的黄河河道。”

毛泽东问:

“泺口从古以来就常常淤断么?”

那位负责人回答说:

“对,是这样的。从古以来至济南解放前,这里曾发生过数不清的屡淤屡断、屡断屡疏的情形。甚至还发生过决口以后,连续七八年甚至二十多年堵不住的灾难。为了制止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在此修了大坝。”

毛泽东赞赏地说:

“这大坝修得好嘛!”

毛泽东面向泺口,凝视着奔腾下泄的黄河水,陷入了深思。许世友见他神色凝重,便问道:

“主席,您在想什么?”

毛泽东说:

“我在想,过去二十多年都没有堵住这个决口,给山东人民造成这么大的黄患,为什么二十多年没有堵住这个决口?是因为那时社会制度不好。现在,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应该变害为利。黄河水泛滥会给人民造成危害,但我们治理黄河后,又能使黄河为人民造福。以后,我们要想出引黄河水的办法,把那首民谣中所说的‘一片霜、明光光、不结荚、不爬秧’的十几万亩卤碱地,改成稻田种水稻。我们可以引黄河水浇地,建设一些水浇田,这样,济南郊区的农民,不光是种玉米、种地瓜,也可以种水稻。这样,山东农民就可以多打粮食,少吃玉米、地瓜,也能吃上大米。现在就要考虑疏通小清河,搞排水工程,这样可以使黄河水变害为利。”

许世友兴奋地说:

“好极了。”

毛泽东转过身来,对陪同人员说:

“历城泺口,自古以来的黄河道,屡次淤断,屡次修复,自从你们修了这堵大坝后,那种在历史上屡淤屡断、屡断屡疏的恶性循环不见了。这样的事情,只有我们共产党人才能做到。如果用引黄河水的办法,将泺口这一带的十几万亩卤碱地,改为稻田就更好了。”

他又嘱咐道:

“黄河水坝千万不能出事,出事就是大事,就会对人民群众造成巨大损害。”

此时,天已黄昏,毛泽东步下大坝,回到住处,和那位负责水利的领导人共进晚餐,二人一边吃一边谈。他仔细询问了黄河济南段的防洪情况,今后还要搞哪些工程?这些工程在夏季雨水大时,能不能顶用?能不能防止黄河水泛滥?

欲知毛泽东下一站视察何处,情况如何?且看下一章详述。

东方翁曰:关于济南的人文环境,许世友和其他地方领导人,只要看一看地方志,是不难了解的。毛泽东让许世友借济南的地方志,就是为了备课。他作为导师,也是需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补充、丰富、扩大知识面。他不厌其烦地讲述济南的人文知识,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有意识地启发这些地方官应该搞调查研究。毛泽东在济南是这样,到其它地方也是这样。他始终认为:作为一方“诸侯”,一个地方的“父母官”,对自己管辖的地方不了解,是治理不好这个地方的。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倡导调查研究是他的一贯作风。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毛泽东文集(六)
网摘版
毛泽东文集(六)
毛泽东
立即阅读
地铁三部曲
网摘版
地铁三部曲
[俄] 格鲁霍夫斯基
立即阅读
喻世明言
网摘版
喻世明言
冯梦龙
立即阅读
曾国藩
网摘版
曾国藩
唐浩明
立即阅读
小窗幽记译评
网摘版
小窗幽记译评
陈继儒
立即阅读
诗文经典
网摘版
诗文经典
诗词文赋
立即阅读
妖孽宫廷
网摘版
妖孽宫廷
当年明月
立即阅读
平凡的世界
网摘版
平凡的世界
路遥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