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3页,当前在第3页 | 下页

续范亭,名培模,1893年出生于山西省崞县。1909年续范亭加入中国同盟会;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第6混成旅旅长;1933年任国民党新编第1军参谋长;1935年改任第1军总参议。他是一位爱国忧民、刚直不阿、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国民党军将军,12月26日,为抗议国民政府不抵抗日军的入侵,在南京中山陵写下5首绝命诗,尔后剖腹自杀以明志,经抢救得以脱险。抗战爆发后,续范亭先后任第二战区高级参议、暂编第1师师长。

9月21日,彭德怀将其与阎锡山商谈的情况电告毛泽东说:

“昨晚赴雁见阎,20日黄昏汇报……我提百二十师出晋西北,(开始)阎不十分赞成,黄绍竑坚决反对。我一度坚持后,(阎同意)以一旅(358旅)及120师直属队去晋西北,以神池为指挥中心,小部伸出左云(敌已逼近左云)、右玉,向敌袭击,并发动与组织五寨、岢岚、河曲、偏关地域群众,主力即在神池、宁武集结训练。”

9月21日晚,毛泽东针对一些人希望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心理,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再一次强调红军必须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他说:

“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可言的。” “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以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然而,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

毛泽东还强调说:

“目前情况与过去国内战争根本不同,不能回想过去的味道。”

他要彭德怀“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予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

毛泽东在谈到林彪决定“以陈光旅集中相机给敌以打击,暂时不分散”时说:

“这种1个旅的暂时集中,当然是可以的,但如许久还无机可乘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

9月22日,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一行33人,从延安出发。后来在10月1日东渡黄河,进入华北抗日根据地,在6个月里辗转3000余里。此后,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足迹踏遍了华北的万水千山,他们在华北大地上奋斗了6年。其间,丁玲还曾在1938年间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奔赴国统区陕西潼关、西安等地进行宣传演出,共活动了四个半月。

9月23日,毛泽东复电给彭雪枫并告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人。

彭雪枫在9月18日来电报告说,阎锡山9月16日在太和岭口召见他,请他转告毛泽东和朱德、彭德怀:将来万一“不利形势到来时,以八路军会合晋绥一个集团军在五台山脉周围建立根据地。五台山纵横200里,周围600里,共26个口子,民众20余万,配合晋绥及八路军其他部分定可与敌周旋,那时则请中央军守太原及太行山脉,我们则以主力位于五台山。”阎锡山表示:“如毛、朱先生同意,希望早告我,以便预先存买粮食、衣服、弹药之种种准备。”

阎锡山与彭雪枫还谈到今后对八路军的指挥问题。他表示拟采用两个原则:一是“事先互相商议”,二是“临时将计划部署通知八路军,由八路军自行酌量行动”。他对彭雪枫说:“八路军作战主动,不用督促,晋绥军扰民有余扰敌不足,嗣后两军协同必须互取短长。”

毛泽东在复电中写道:

雪枫同志并告周,朱彭任,林聂,贺萧,刘徐张:

巧电悉。关于阎先生所提,假如在不利情况下,两军团结一致,用游击战争坚决抵抗日寇进攻之方针,我是完全同意的。但有下列意见:

甲、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在山西应分为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南4区,向着进入中心城市及要道之敌人,取四面包围袭击之姿势,不宜集中于五台山脉一区,集中一区是难以立足的。

乙、五台山脉应使之成为重要的游击区域之一,现在就宜加紧准备,可双方派人察看,并计划一切,不宜迟缓。

丙、同时应该充分注意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及部署与准备,因为敌人必将先行占领该地神池、宁武一带,以与东边占领恒山山脉之行动相配合,取得居高临下之势,然后进攻太原。

丁、太行、太岳山脉之晋东南与吕梁山脉之晋西南,虽目前距敌尚远,然亦不可不于此时作适当之部署,如将必要资材之准备、迁移等。资材集中于五台一处,是不妥的。

戊、游击战争除军事部署以外,最主要的是紧密依靠乡村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己、上述部署及计划,并不妨碍争取以主力在长城一带举行有利的决战之现时计划。

庚、关于阎先生诚意合作与商量指挥之表示,我们甚为佩服与感谢。

辛、上述游击战争意见,望即提供阎先生考虑,倘承采纳,抗战幸甚。

毛泽东  23日午

9月23日这一天,阎锡山将平型关战役的最新战况电告朱德:22日夜日军忽然偷袭平型关阵地,发生激烈战斗。他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朱德同彭德怀立即电令林彪说:

“115师应即向平型关附近开进,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但须控制一部于灵丘以南,保障自己之左翼。”

9月25日,朱德、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并告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贺龙、萧克、关向应、徐向前、林育英说:

“阎锡山面许我军驻区群众由我独立负责,不好之县长允更换,组织之游击队允予发枪。我工作之区域可实行减租减息。”

9月25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并转刘少奇、杨尚昆、朱瑞,并告朱德、彭德怀、任弼时,他在电文中写道:

周并转胡服、尚昆、朱瑞并告朱、彭、任:

甲、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兵运、统一战线等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华北正规战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须负严重的责任。

乙、除山西部署已告外,应令河北党注全力于游击战争,借着红军抗战的声威,发动全华北党(包括山东在内)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为此目的,周是否应与冯治安、黄绍竑等再谈一次,请酌。

丙、为此目的,应着重于高级干部之分配及独立领导的党政军集体机关之组织。要设想在敌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要告诉全党(要发动党内党外),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为此目的,红军应给予一切可能的助力。

丁、请以整个华北的部署见告。

毛泽东  25日

接着,毛泽东又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周恩来并转告林彪,他写道:

朱、彭、任、周并告林彪:

甲、依据现时敌攻保定、代州并向石家庄、太原,对灵、涞、广、蔚4县似乎没有多兵据守的情况,依据蒋阎谈决在保定取决战方针,在晋西北取固守方针的情况,为阻敌南占太原、石家庄支持华北的持久战起见,拟建议蒋阎派何柱国骑兵军全部,另派桂军或中央军有力步兵15000至20000人与我林师全部配合,受朱彭指挥,在蔚、涞之敌向保定前进,广、灵之敌向代州前进,确已深入之际,从灵、涞之间向北突击(反攻性质的中央突破),恢复灵、涞、广、蔚4县,然后向着大同、张家口、北平线,大同、太原线,北平、石家庄线,举行大规模的侧后袭击战,在灵、涞、广、蔚建立群众的及堡垒的根据地。如此若成功,还可用相当一部进出热河方向,如此或能造成华北战争的新局面,支持相当时期的持久战,请你们考虑之后向蒋阎建议。

乙、不管蒋阎协助与否,目前红军不宜过早暴露,尤不宜过早派遣战术支队,并候蔚、涞之敌脱离蔚、涞,攻至满城附近,灵、广之敌,脱离灵、广攻至繁峙附近,上述4县兵力极少之际(此时涿州之敌当攻至徐水附近,大同之敌当攻至雁门关附近),然后使用我林师全部向北突出,依情况再分成无数小支或分成二、三个集团,向着恒山山脉以东以西以北广大地区敌之空处侧后举行广泛的袭击战,若在敌之主力尚未集中于其主要的攻击点,敌之后方尚未十分空虚之时,暴露红军目标,引起敌人注意,那是不利的,若仅派遣战术支队那是无益的。

丙、如同意上述意见就请暂时把我军兵力一概隐蔽并养精蓄锐,待必要条件具备时实行,那时应以王震部位于策应前方保持后路之地区,贺师在晋西北之使用同此原则。

丁、如出击敌后,须采取没收大地主政策,广泛发动群众,红军便不孤立。

戊、蒋阎保定决战晋北固守的方针(见蒋19日部署电),完全是处在被动的挨打的姿式下,如无上述一支奇兵袭入敌后,决难持久,只有实行上述计划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现在仅仅剩义武一着污棋,应向蒋阎极力建议(暂不说红军单独行动,只要求派兵协助)。

己、如能实现上述计划,即使保定、代州失守也是不怕的,没有某些地方失守之代价,不能取得敌后活动的便利。

庚、实行上述计划须在灵、涞、广、蔚敌军甚少之条件下,须有敌后方敌兵不易活动,而我步兵易于活动之地形条件。

辛、以上作为各种提议,请考虑电复。

毛泽东 25日

毛泽东这一非常重要的战略计划,由于平型关伏击战已经打响,便被搁置了起来。

9月25日这一天,林彪、聂荣臻指挥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东北的小寨村至老爷庙公路附近的山地,伏击日寇板垣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杨得志、李天佑等率部冲锋陷阵。杨得志率领的685团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格斗,他所辖的2营5连连长曾贤生,一个人就刺死了10多个日本兵。

据林彪的老部下阎仲川的儿子阎明在《平型关往事》一文中写道:“战前林彪在这一带看地形时,他‘发现灵丘通往平型关的公路有一条向北延伸的峡谷,这个叫乔沟的峡谷中段长约5公里,沟深20至30米,两壁十分陡峭,谷底狭窄,只能通过一辆汽车。乔沟北侧200多米的山腰上有个关圣帝庙,庙后山梁叫老爷庙梁,是附近的制高点。乔沟是日军进攻平型关的必经之地,是我军理想的伏击地点’。林彪决定在这十分适合打伏击的地方与日军一战。他将指挥所设在一个山头上,安排部队埋伏,等候日军到来。林彪命3个团在两侧埋伏,又命一个团在外围游弋,牵制日军。这次伏击,115师算是全师出动。9月25日凌晨,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之一部分,进入乔沟伏击圈,115师居高临下发动攻击。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进入沟中的日军被全部歼灭。”

平型关伏击战,115师“除缴获汽车82辆,大炮1门,炮弹2000余发,步枪数百支,打死敌人1000多人外,还包围了敌之高级司令部,缴获秘密文件甚多,其中有敌整个华北作战计划及标示目的之日文地图”。

115师在此战中也伤亡了1500余人,其中团级干部3人,营级干部5人。他们最大的教训是把日军包围分割冲垮之后,还像对待国民党军队那样,认为日军已经失去了战斗力,要他们投降,结果遭到钻在汽车底下的顽敌突然射击,致使部队伤亡陡增。林彪后来在10月17日写成的《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一文,总结出12条经验教训,送给了毛泽东。

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贺电纷纷从全国各地飞向八路军总部,飞向115师师部。

9月26日,毛泽东复电给朱德、彭德怀说:

“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

他在电文中又说:

“向恒山山脉及其东、西、北3方向突击,展开敌人侧面的游击战略计划,暂时尚无执行的条件,要待敌人更深入,后方更空虚时才能执行。”

接着,毛泽东还就平型关伏击战对外宣传问题,向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发出了指示。

9月26日这一天,蒋介石亦复电朱德、彭德怀说:

“25日电悉,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所至盼。”

蒋介石还复朱德一电说:“电悉,接诵捷报,无比欣慰,着即传谕嘉奖。”

随后,115师即在当地活动,派出地方工作团,发动群众抗日运动。120师率358旅进入管涔山区,分兵挺进雁北,在大同以西、以南展开,并派出地方工作团,深入晋西北各县开展群众工作。359旅派出一部,进入河北平山、井陉地区发动群众。

9月27日,毛泽东将平型关伏击战战况电告正在南京同国民党谈判的博古和叶剑英。

9月28日,蒋介石单方面宣布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

原来在“八一三事变”之后,叶挺曾向蒋介石建议说,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让我来集合仍留在南方的红军和改编这些军队”;并说改编后番号叫“新四军”。他之所以称之为“新四军”,是因为蒋介石任总司令的北伐军中有个第4军(在北伐的8个军中第4军共产党员最多、战斗力最强,被称为铁军。叶挺任第4军直属独立团团长),毛泽东创建的人民军队的第一个军是红4军。叶挺就是希望这支新编部队能够继承“铁军”和红4军的优良传统。蒋介石接受了叶挺的建议。在他看来,叶挺在国外过了10年流亡生活,已脱离共产党且失去了共产党信任,要乘机把叶挺拉过去,通过叶挺把红军游击队抓在自己手里。毛泽东虽然认可“新四军”这个番号,但对叶挺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却不完全放心,因为叶挺已经不是共产党员了,所以关于“新四军”军长的人选,就推荐了其他人。国民党表示反对。他们随之提出由陈诚或张发奎指挥“新四军”,共产党也不同意。就在两党争执不下之际,蒋介石竟然单方面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共产党暂时没有表态。

9月28日,毛泽东致电刘伯承、徐向前、林育英说:

“我129师(缺一团)接电立即出动,经临晋渡河到侯马上车,在太原补充衣、弹,速开正太路南北地区。”

9月28日,朱德、彭德怀电告贺龙、关向应说:

“敌约千人进至马邑,阎电驻朔县守军由贺(龙)指挥,共同消灭该敌。”

9月29日,毛泽东在致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人的电报中说:

“华北大局非常危险,”“山西将成为华北的特殊局面,这根本的是因为有红军,其次是阎锡山与我们结合起来,由于这两个力量的结合,将造成数百万人民的游击战争。”“目前长城抗战仅是暂时的,而且是极短的暂时。”“阎必要求我军与他配合来打一二仗,为了给晋军以更好的影响,如果在确实有利的条件下,当然是可以参加的。”“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

9月29日这一天,毛泽东发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成立后中国革命的迫切任务》一文。后来此文编入《毛泽东选集》时,改名为《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他在文章中写道: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现在的统一战线事实上还停止在两个党的范围之内,广大的工人、农民、兵士、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他许多爱国同胞还没有被唤起,还没有被发动,还没有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这是目前最严重的情形。”

“当权的国民党的抗日同志们,我们和你们在今天一道负着救亡图存的责任。你们已经和我们建立起抗日统一战线了,这是很好的。你们实行了对日抗战,这也是很好的。但是我们不同意你们继续其它的老政策。我们应该把统一战线发展充实起来,把民众加进去。应该把它巩固起来,实行一个共同纲领。应该决心改变政治的制度和军队的制度。一个新政府的出现是完全必要的,有了这样一个政府,才能执行革命的纲领,也才能在全国范围内着手改造军队。我们的这个建议是时代的要求。这个要求,你们党中也有许多人感觉到,现在是实行的时候了。”

欲知毛泽东后来如何领导敌后抗战,容后再叙。

东方翁曰:对于平型关伏击战的评价,抗战时期称之为大捷,自然是出于形势和宣传的需要。即便如此,毛泽东也仅仅是称为“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好像没有怎么兴奋。作为历史,后人有必要为其正名。阎明在《平型关往事》中谓之“惨胜”,亦不为过。战前,林彪还不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山地游击战”的原则,他是主张与国民党合作,打正规战争的。人们常说,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叫得不偿失;杀敌一千自伤二千,叫损兵折将。在平型关伏击战中,林彪投入了绝对优势兵力,虽然全歼了敌人,却付出了惨重代价(歼敌1000多,自损1500余)。这已经不是得不偿失,而是损兵折将了!林彪打仗很会算计,如果知道是这么个结果,无论如何他也不会打的。照这样打下去,那15000人的老本要不多久就拼光了。林彪毕竟是个聪明人,在《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一文中总结说:“我军(八路军)在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后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这说明他在“惨胜”之后,已经理解并接受了毛泽东的“山地游击战”的原则了。

名著精选